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space science 太空科學 / astronomy 天文科學
#21
中國天眼成果爆發期 已發現逾800新脈衝星
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230...2_001.html
[Image: bkn-20230726220456704-0726_00952_001_01p...0726145038]

貴州省全球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周二(25日)宣布,截至目前,已發現逾800顆新脈衝星。

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表示,中國天眼目前發現的新脈衝星數量,是全球同一時期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總數的3倍以上。中國天眼已進入成果爆發期,今年以來發布多個重要成果,包括發現軌道周期僅為53分鐘的脈衝星雙星系統、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等,繼續保持了我國在低頻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

中國天眼於2016年9月落成啟用,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開放運行,近年在快速射電暴起源與物理機制、中性氫宇宙研究、脈衝星搜尋與物理研究等方向持續產出成果,拓展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極限。

美國當局夥洛歇馬丁研發核動力火箭 冀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c243d772...B%E5%8B%99

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國防部宣布將與國防承包商洛歇馬丁公司合作,開發核動力火箭,期望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為推進載人火星任務,近年積極發展相關技術。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國防部宣布,揀定國防承包商洛歇馬丁,承擔研發核動力火箭的工作。

核動力火箭將利用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熱能、加熱液態氫等的液體推進劑,而轉化而成的高溫氣體,會通過噴嘴膨脹高速排出,從而產生巨大推動力。

據報核動力火箭的效率是電力推進的一萬倍,亦是目前採用化學燃料推進的二至五倍。若果成功研發,可以大大縮短飛行時間。

洛歇馬丁稱時間上的優勢,對載人火星任務至關重要,因為可以減少太空人暴露在太空輻射的時間,同時亦都意味需要較少推進劑,可以攜帶更多設備上太空做科研,有利進一步探索火星。不過為安全計,火箭的反應堆在進入太空後才會啟動。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大約五十年前亦進行過核動力火箭引擎測試,但因為削減預算和冷戰而終止。

洛歇馬丁取得的合約價值4.99億美元,包括負責設計、組裝和測試,據報火箭最快2027年測試。

美國國家點火設施再次實現核融合能量淨輸出
https://hk.news.yahoo.com/scientists-hav...58362.html
預估比去年 12 月產出的能量更高。

[Image: 678db570-35bf-11ee-bf5d-4edfdea78dbe]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實驗核融合的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在 7 月 30 日又再次實現了核融合能量淨輸出,為去年 12 月以來第二次跨過這個門檻。在去年 12 月的實驗中,NIF 的鐳射系統一共灌注了 205 萬焦耳的能量到目標的燃料丸上,而燃料丸在經過核融合後,共輸出 315 萬焦耳的能量,也就是說有 110 萬焦耳的淨輸出。而此次的實驗確切的能量輸出數據科學家還在計算中,但初步判斷是要更高於 12 月的實驗。

目前主流的核融合思路有兩種。一個是以圍成甜甜圈型的強磁鐵,將核融合的電漿燃料限制在中間,以強大的磁場壓縮燃料產生核融合;而另一個則是像 NIF 這樣,以多束高能鐳射由四面八方同步轟擊一個球型的燃料丸,利用轟擊時的高熱形成壓縮式的震波,讓燃料丸內部達到核融合所需的高溫與高密度。

採用雷射束轟擊方式的核反應爐中,NIF 是最大,也最先進的一個,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個達成淨能量輸出的核融合設施。不過,所謂的「達成淨能量輸出」是充滿著但書的 —— 最主要的,是這裡只談轟擊燃料丸的鐳射能量,與燃料丸釋放出的能量,但並不是全系統的能量。NIF 從外部輸入電源後,無論是進入鐳射系統,鐳射光頻率的轉換,設施內的光衰減,各種組建吸收掉的能量等,都會讓能量有所損失。因此輸入的能量足有 90% 以上都被浪費在了鐳射轉化的過程中,換言之,就是燃料丸輸出的能量還要提升到目前的 10 倍以上,才是全系統有能量產出。

另一邊,甜甜圈式的核融合實驗爐中,目前歐洲在建的 ITER 預計 2025 年完工,科學家大多期望 ITER 也能達到和 NIF 相同的能量淨輸出。如果 ITER 也能達標的話,那接下來兩種核融合技術又都再次來到了相同的起跑線,接下來就看誰能達成總體系統的淨能量輸出,並且開始朝著商用化前進了。

NIF 二度實現核融合能量淨輸出,意味著科學家對於能量淨輸出所需的條件,特別是燃燒室的設計,應該已經有了不錯的把握,也證實了第一次的成功並不全是偶然。不過,由 NIF 終究是個實驗設施,要進步到商轉,不知道還要等多少年啊。

預估比去年 12 月產出的能量更高。

印度太陽探測器升空展開探日任務 據報總理冀藉航天重振資訊科技領域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f314748d...8%E5%9F%9F

印度繼成功登陸月球南極後,再展開探日任務,順利將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

印度一枚搭載太陽探測器的火箭,本港時間周六下午2時20分,在南部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展開名為「太陽-L1號」的探日任務,是印度首個在外太空研究太陽的任務。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稱,探測器配備七種全部由當地自行研製的儀器,將被投放於離地球約150萬公里,即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約四倍,簡稱L1的「拉格朗日點」,需時約四個月,用於觀測太陽的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並研究「拉格朗日點」的微粒,了解太陽風加速、日冕物質噴發及近地球空間氣候等現象。

有專家表示,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研究太陽也有助人類,加深了解銀河系其他恆星。

印度早前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派出的探月太空船「月船3號」,上月底成功登陸月球南極,並正在展開探索。

路透社引述官員消息指,總理莫迪希望透過航天發展,重建印度資訊科技領域的繁榮。在莫迪推動下,印度將航天發射私有化,並尋求向外資開放相關領域,目標令印度在全球航天發射市場的份額,十年內增加五倍。

[ 本帖最後由 大黃蜂 於 2023-9-2 09:02 編輯 ]
Reply
#22
日本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料明年二月登陸 或成第五個登月國家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f9aa907c...B%E5%AE%B6

日本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預計明年2月登陸,希望成為第五個在月球登陸的國家。

載著月球探測器的H2A火箭,周四早上8時42分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升空。47分鐘後,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

探測器預計三至四個月後進入月球軌道,明年2月嘗試登陸月球。如果成功,日本會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和印度後,第五個在月球登陸的國家。地面控制室人員見到火箭成功發射都很開心。

這個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研發的小型探測器,重大約二百公斤,因為具有實驗性精準著陸技術,又有「月球狙擊手」之稱。它的目標是要把登陸月球的位置誤差,由現在的大約10公里,收窄至100米內。

H2A火箭還搭載一枚X光成像和光譜探測衛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的合作項目,有助探索宇宙形成和星系演化。

NASA指太空望遠鏡發現K2-18b行星有含碳分子 疑有生命跡象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1%E8%B1%A1

美國太空總署(NASA)指出,韋伯太空望遠鏡可能已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偵測到含碳分子。相關的特徵被視為一顆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跡象。

K2-18b行星在獅子座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距離我們的太陽系約120光年,質量是地球的8.6倍。自從天文學家4年前宣布在K2-18b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跡象後,K2-18b行星一直是受到廣泛研究的對象。後續探討相同數據的研究顯示,K2-18b行星大氣中的水汽實際上可能是甲烷。

而今,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將更強大的鏡頭對準K2-18b行星,提供大量的新數據,發現K2-18b行星上有含碳分子,包括甲烷與二氧化碳,這引發了人們對K2-18b特徵的揣測,認為這顆行星的大氣可能富含氫氣,且表面被液態海洋覆蓋,而這些特徵可能是一顆行星有生命存在的跡象。

韋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到的數據,還包括可能偵測到稱為二甲基硫(dimethyl sulphide)的分子,而在地球大氣中發現的二甲基硫,大多數是來自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與微生物。

NASA料小行星2182年或撞地球 威力相當於最少22顆原子彈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0c22a7ee...0%E5%BD%88

美國太空總署(NASA)估計,一顆小行星可能在2182年撞上地球,威力相當於最少22顆原子彈,正想辦法改變其路徑。

1999年發現的小行星「貝努」,直徑約500米,每六年經過地球一次,上次是在2011年。美國太空總署七年前,派出探測器歐西里斯號,前往「貝努」探索。

根據團隊最新報告,預測「貝努」在2182年、即159年後,有百分之0.037的機率撞擊地球。報告指,「貝努」將在2135年近距離掠過地球,屆時可能在地球重力影響下,改變運行軌道,最終在2182年9月24日撞上地球。

普渡大學副教授湯普森指出:「『貝努』掠過時將非常接近地球,甚至比月球現在還要近。」

有科學雜誌估計,「貝努」撞擊地球可能釋放12億噸能量,是最大型原子彈的二十多倍。而當年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釋放能量是原子彈的100億倍。

歐西里斯號三年前已從「貝努」表面,採集到塵土和岩石樣本,是美國太空總署首次採集到小行星樣本星期日將送返地球。科學家相信,「貝努」誕生於超過45億年前。除了透過「貝努」研究太陽系,亦希望獲取到數據,了解如何避免它撞向地球。

首顆港產衛星「香港星」11月內地發射升空 建構「香港太空星鏈」揭序幕
https://news.tvb.com/tc/local/650addeeee...F%E5%B9%95

第一顆由香港製造的衛星「香港星」誕生,11月底在內地發射升空,為建構「香港太空星鏈」揭開序幕。

由研發、組裝到測試共花了9個月的「香港星」終於出廠。

它重75.6公斤,展開時闊2.3米,搭載了高解析度光學相機,令感知圖像更清晰。應用範圍廣泛,在全球物聯網、防災減災、應急安全及智慧城市領域等,都可提供高精準度大數據。

首顆「香港星」將於11月在廣東陽江海上平台發射升空,屬「香港太空星鏈」計劃一部分。研發企業會在2024至2029年發射720顆衛星,當中一半是香港製造。

新時空集團總裁張崢說:「2024年起,香港衛星製造中心將面向全世界使用者所需,每年在香港製造約300顆商業衛星,基本上一天製造一顆商業衛星,使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商業衛星製造中心。」

企業期望透過「香港太空星鏈」建立全球衛星智能手機系統,令落後國家都有網絡。而隨著傳輸數據速度提升,亦可減少現時傳輸視頻和音頻長度的限制。

企業會為項目投資290億港元,預料未來每年產值2,000億港元,更計劃在香港建立「航天港」發射衛星,但選址未定。

印度「月船3號」睡了一晚醒不來 科學家:蘇醒機會越來越渺茫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A%E8%8C%AB

[Image: _2023092620324091331.jpg]

[ 本帖最後由 大雪茄 於 2023-9-27 08:55 編輯 ]
Reply
#23
內地團隊倡月球科研站改用蛋殼結構 以月壤為材料3D打印建造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57...A%E9%80%A0

內地計劃2030年前後,在月球南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有科研團隊提出,科研站採用蛋殼結構,並由嫦娥八號驗證利用月壤,以3D打印技術建造的可能性。

眼前這個像雞蛋一樣,就是科研團隊建立未來月球基地的雛形「月壺尊」。

專家規劃時考慮到月球環境極端,除了低重力環境和月震,日夜溫差更超過300度,決定放棄傳統的樑柱結構,建築物改用殼體結構,頂部為穹頂,整體分內外兩層,中間有加肋結構以增強穩定性,再投放氣囊入「蛋殼」內,展開後具有保溫隔熱功能,形成未來月球航天員的居住空間。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周誠表示:「我們希望這個結構,使用材料越少越好,這樣它的自重就比較輕,同時要怎麼樣進一步提高它的強度。相關的成果也剛剛發表在一個國際頂級的期刊上,這個是為我們找到一種好的構型,能夠適應月面的極端環境,來做的一些研究工作。」

由於將建築材料由地球運送至月球所需成本極高,團隊打算就地取材。嫦娥八號將負責驗證利用月壤,以3D打印技術建造,團隊已展開初步研究。

有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稱:「首先要將打印的結構,和設計的結構進行對比,判斷它的打印精度,識別出它的誤差有多大,再進行調整,方便下一次打印實驗。」

除了3D打印,團隊又指,太陽照射月球的時間長,亦正研究利用太陽能燒製「月壤磚」,用來建設月球基地。

傾斜角度將與地球平行 土星環2025年「消失」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Image: bkn-20231108230433061-1108_00992_001_01p...1108231422]

伽瑪射線暴去年射向地球 研究人員發現干擾電離層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845
Reply
#24
研究指月球不斷「縮水」 或對人類未來探月任務構成風險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bb68afe7...8%E9%9A%AA

最新研究顯示,月球正不斷「縮水」,形成長時間的「月震」,甚至可能引發山泥傾瀉,或對人類未來探月任務構成風險。

月球近年再成為多國太空探索焦點,其中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美國亦計劃在2026年讓太空人重返月球,但有研究顯示月球正不斷收縮,可能為探月任務帶來更多挑戰。

美國馬里蘭大學科學家團隊上月底發表研究指出,由於月球核心冷卻,月球周長在過去數億年,已縮短了近50米。

月球「縮水」除了導致表面起皺,亦令地殼推擠造成斷層及產生震動,其中淺層「月震」威力足以摧毀建築和設備等,而且震動可持續數小時,加上月球數十億年以來,不斷遭小行星和彗星撞擊,表面布滿碎石和塵土,非常鬆散,因此在「月震」發生時,很可能引發山泥傾瀉。

研究人員表示,為確保太空人和設備等安全,正在繪製有關月球及其震動活動地圖,希望識別出更多可能對探月活動構成危險地區,為登月探索任務做好準備。
Banff
Reply
#25
微型機械人登國際太空站 首次成功完成模擬手術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B%E8%A1%93

[Image: _2024021510262325767.jpg]

由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和醫療科技公司聯手開發的手術機械人,上月底由SpaceX的火箭發射升空,送上國際太空站,並在上周六,由在地球上的外科醫生遙距操控下,首次成功完成了模擬手術。而整個過程都是在國際太空站上的無重力情況下進行,若是日後技術更加成熟,太空站上的太空人一旦受傷或生病需要動手術,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微型手術機械人僅重0.9公斤,由位於內布斯加州林肯的醫療科技公司外科醫生遙控,在400公里以外的國際太空站上首次在零重力環境下,模擬手術任務。手術歷時約2小時,在模擬手術過程中,6名外科醫生在地面實驗室分別遙控這個名為太空MIRA的機械人,令其小心翼翼用手術剪,在太空站內剪開由橡皮筋製成的模擬組織,所有操作取得成功,所有人都拍手叫好。

這個機械人由美國新創企業「虛擬切口」(Virtual Incision)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歷時多年研發。公司創辦人兼技術總監、內布拉斯加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法里托(Shane Farritor)指,機械人有2條手臂,可模仿人類動作:左手臂負責抓取,右手臂則負責切割。

從地球上遙控太空中的機械人有約0.85秒的延遲。參與模擬手術的消化外科醫生約布斯特(Michael Jobst)說,在手術室搶救患者往往爭分奪秒,即使耽誤不到一秒,也可能有巨大影響。幸好這次模擬手術即使存在明顯時間延遲,醫生也成功完成任務。

法里托說,這個手術輔助機械人有地面和太空2個版本,功能相同。為適應太空飛行要求,太空版比地面版縮短約7.6厘米。約布斯特是首批在臨床研究中使用地面版機器人的外科醫生,迄今已使用它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了15次手術。

內布拉斯加大學在新聞稿中說,微型手術機械人研究對於地球上的手術同樣有價值,例如在偏遠地區或戰場。
Banff
Reply
#26
NASA徵求4名志願者 模擬火星生活一年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2663
[Image: C7cB3caFttEdyd1i6tbe77xVBByy3CDNTP3LXUz9...w1920r16_9]

「移居火星條件」曝光 先派22人建殖民地 這種人最適合外星生活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3648
[Image: Cn3YXjYKApClb9NLoaj5iCdg6nlXwe3lNQjeGzUI3hs?v=w1920]
[Image: EoBag9Gj-BKLilSxzNeqbEFrW8v3lPfRM85gfjPOYH4?v=w1920]
[Image: t_1eBxUs6NUf3jKTqdMMSX6OnZWV2mZiEXAQURFwEFE?v=w1920]
[Image: t4BhLbkndZxvANWX3h6dJnTA7keDw1GgXGH1O1xh9Ts?v=w1920]

國際研究:NASA毅力號數據證實火星遠古時期存在巨大湖泊
https://www.hk01.com/article/986200
[Image: C7cB3caFttEdyd1i6tbe77xVBByy3CDNTP3LXUz9y10?v=w1920]
[Image: -ckxhmSBImOSeiRnkFUZOBxnO3xUPQ1Q1Gq7WdRqu1k?v=w1920]
[Image: _5ixpae4J9qnoqV8ulgUxCPuftt7L8mJ7_-JU-__iVM?v=w1920]

科學家在火星河床樣本發現有機物 示意可能火星曾存在生命
https://www.hk01.com/article/815510
Banff
Reply
#27
五角大廈報告:中國2045年取代美國 成太空第一強
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worl...0%E5%BC%B7

美國一份五角大廈與太空軍製作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2030年之前,每年將比美國多2,00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預計最遲2045年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太空科技強國。

最近美國媒體和決策人士都高度重視俄羅斯即將將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消息,擔憂它可能具備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

不過,據《歐亞時報》報道,「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事物,許多國家,包括印度都將太空用於軍事目的,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它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

中國在2015年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戰略支援部隊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太空軍,印度與其他國家也陸續組建專門的太空軍事部門。

俄國太空威脅不及中國
報道說,美國直到最近才在太空軍事化上擔心中國,而非俄羅斯。中國近期在太空上展露的實力,加上多年來經濟與軍事發展,讓美國愈來愈感到不安。

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導彈、地面激光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發展太空監控與反制能力。

太空軍事專利已超美國
該份報告指出,中共戰略支援部隊有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導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也與大學等研究機構及民間組織展開合作。

報道說,中國在上述方面正不遺餘力地投入。最近,根據蘭德公司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技術上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總數自2018年開始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

美國太空軍、空軍研究實驗室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全部力量維持其太空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在2045年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奪走美國的太空領導地位。

批美缺乏領導願景
此外,該研究報告還警告,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每年的研發開支會比美國多2,000 億美元以上。

這份報告指出:「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以後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軍事(國防)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這對美國維持在軍事與科技領先地位上極為不利,而且可能很快就會被中國超越。
HKdimsum
Reply
#28
《環看天下》:美國白宮指示為月球制定標準時間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40405.htm

全球多國近年紛紛發展登月計劃,為日後建立基地及進駐月球做準備。美國白宮據報日前指示美國太空總署,要訂立一套「月球時間標準」,目標在 2026 年底前完成,並期望獲得國際認可。

基於月球與地球引力不同,科學界一直普遍認同,可能需要另外訂定一套時間系統。

發現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 中國科研人員國際上首認證宇宙線起源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4411

歐美罕現「極光秀」 專家稱涉強烈太陽風暴或干擾通訊設備及導航等
https://news.tvb.com/tc/world/663f4c6a27...A%E7%AD%89
本港緯度低無緣觀賞極光 分析指電網等有保護網應對一般「太陽風暴」
https://news.tvb.com/tc/local/663f4cab27...8%E6%9A%B4


【登陸月球】21分鐘了解人類上太空歷史|太空競賽蘇聯險成贏家?|蘇聯航天科技一直拋離美國?|甘迺迪一番話喚醒美國人|美國如何扭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OUyrXo2o0
7days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