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中國製造 MIC Made in China 2025 / 中國標準 2035
#11
貿易戰當頭 陸媒被下令:別提中國製造2025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806250335-1.aspx

「中國製造2025」計劃引起西方側目,被認為是美中貿易戰的導火線之一。綜合外媒報導及網傳文件,中國官方開始淡化「中國製造2025」的宣傳,陸媒短期內更可能不再提起「中國製造2025」。

路透社今天稍早以「擔心川普扣扳機,中國開始淡化(downplaying)『中國製造2025』」為題報導,中國消息人士透露,因應美國近來猛烈的貿易戰攻勢,加上中國學界的建議,已開始淡化對「中國製造2025」的宣傳。

報導引述數據資料統計,中共官媒新華社今年1至5月累計提到「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但在6月5日以後卻幾乎銷聲匿跡。

更明顯的是,5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與會發表演講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隻字未提「中國製造2025」的字眼。

消息人士透露,部份中國官員認為,官方公開強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是個錯誤,使中國因此增加了國際壓力,官方正為「中國製造2025」引起的反彈調整策略。

更有中國官媒記者透露,他們曾被告知在報導中不要使用「中國製造2025」一詞。然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則未對這一指示作出回應。

除上述報導,中國網路今天傍晚更流傳一份疑似官方下達的文件截圖,抬頭是「宣傳口通知」。其中最後一點「再次強調不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否則究責」。不過,這份截圖隨後就被網管刪除。

根據網友及媒體留存截圖,這項通知強調美中貿易戰「三不轉」:不轉載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發言人及官員的言論;不轉載美國媒體關於貿易戰的報導評論;等商務部回應後再刊登。

通知還要求各陸媒,採訪各部門推薦的經濟專家,展示經濟持續穩定向上;要做好持久戰準備,不要跟隨美方表態起伏,淡化股市與貿易戰關係;不要向川普粗俗攻擊,演變成罵戰;輿論要把握好尺度,不升級、不擴大範圍,要「精準、精細化打擊」。
Reply
#12
批「中國科技世界第一」等論 內媒總編:與西方差距仍大
http://hk.on.cc/cn/bkn/cnt/news/20180626...l?refer=hn
內地不少民眾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和支付寶,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不過有隸屬內地科技部的媒體總編輯劉亞東,日前在北京出席一個科技論壇時發表演講,認為中國科技發展仍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又指部分媒體誇大國家科研成果,認為「中國科技世界第一」等說法,不但「忽悠了領導,忽悠公眾,忽悠了公眾」,更會為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據悉劉亞東上周四(21日)在北京的中國科技會堂,出席一個名為「是甚麼卡了我們的脖子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的研討會時,發表了上述言論。他提到,內地科技與美國甚至西方國家相比,本來就有很大差距,卻認為部分媒體甚至官媒「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吹噓中國現時經濟、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世界第一」,坦言相關言論「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Reply
#13
美擬本周雙管齊下 加碼封殺「中國製造2025」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101502/?lcc=ac
美國將於本周將祭出兩項措施,封殺「中國製造2025」。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計劃禁止中資持有一定股權的企業,投資美國科技公司,並禁止關鍵技術銷往中國。此舉勢將令中美貿易緊張局面,進一步升溫。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美國阻止中國政府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新措施,將於本周結束前公布。而白宮曾於5月29日發表聲明,除了確定將公布對中國貨的徵稅清單外,還預告在6月30日前、即今周內宣布針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管制細節。

其一:中資持股25%以上公司 禁收購美科企

當中第一項措施,是美國財政部正在起草規定,美國將阻止中國投資者擁有25%股權的實體,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據了解,美方劃定的門檻仍在討論之中,實際執行的中資股權比例限制可能更低。例如,如果特朗普政府認為中國投資者可能通過董事會席位、許可協議、或其他措施獲得相關技術,中資持股比例低於25%的公司也可能遇阻。

至於第二項措施,知情人士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商務部正在制定加強出口管制的計劃,意在阻止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技術,出口到中國。

其二:加強管制 阻止技術出口到中國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計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引用1977年的《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of 1977,,簡稱IEEPA)》,推出這些投資限制措施。這條法律賦予總統更廣泛權力,應對「非常規和特殊威脅」。

但據稱,特朗普政府的限制措施,只針對新交易,已有的交易不會受影響;但考慮到中國相關影響,現有的美中合資企業將被禁止對先進的美國高科技進行進一步的投資。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Wilbur Ross)當地時間周日在給《華爾街日報》的聲明表示,「總統(特朗普)已表明了保護美國技術的願望。所有能夠更好保護美國技術的舉措都在評估中,包括出口管制政策的潛在調整」。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上周也表示,美國追求自身核心尖端技術花費了數萬億美元,必須對此加以保護。

羅斯未否認報道 稱所舉措都在評估中

美方對中資的限制措施或會進一步升級。外國投資必須通過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簡稱CFIUS)的跨部門審查,以判斷是否符合國家安全規定。CFIUS的審查已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資對美國半導體公司的收購進程中斷,並致使其他中資投資受限。

美國國會正在推進一項旨在加強CFIUS審查力度的法案。該法案還將建立一個新的出口控制系統,以審查海外合資企業是否以不恰當的方式向外國公司轉讓關鍵技術。

財政部官員認為,審核更嚴格的CFIUS將有助於保護美國技術,新的限制舉措必須有的放矢。
Reply
#14
厲害了我的國?官媒老總:誤國害民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101656/%...3%E6%B0%91

內地《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日前公開直言,中國民眾有必要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甚至還受制於人」,中國的科學技術與西方差距還很大,但卻被說成世界第一,這種論調就成了問題。

劉亞東還表示,「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麻煩的是,中國國內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

劉亞東21日在《科技日報》舉辦的系列演講中還說,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擴大趨勢。像是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推力高達22噸。中國大眾聽了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

科技日報老總 發「盛世危言」

他表示,今年中國全國「兩會」過後,全國的輿論氛圍是「厲害了,我的國」。然而,中國民眾「有必要了解更多的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甚至還受制於人』」。

劉亞東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但中國國內偏偏有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說得有模有樣。

劉亞東表示,中國人更應該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像是大飛機,西方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至於正在苦苦追趕的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大功告成,到明年整整50年,「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美國人50年前已登月」

他直指,中國的輿論無疑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輿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否則「中國夢將永遠是中國夢」。

劉亞東批評中國媒體常提及的「彎道超車」是「偽命題」,且是「投機取巧的代名詞」,很多實踐已證明彎道超車行不通。但「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至少已持續了20年。中國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Reply
#15
意外的審查對象:中國媒體禁提「中國製造2025」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627/ch...p/zh-hant/

上海——堅持打壓批評的聲音、不歡迎的思想和顛覆性米姆(meme)的中國政府,把審查對準了一個意外的目標:中國自己的經濟政策。

據兩名在中國新聞機構任職的人士透露,隨著華盛頓和北京在貿易問題上發生爭執,這裡的新聞機構接到命令禁止提及「中國製造2025」。後者是一個工業規劃,旨在把中國變成一個高科技超級大國。這兩名知情人士要求匿名討論審查機構的神秘運轉。

川普政府多次挑出該計劃,用來證明北京正在利用不公平的手段獲取美國的尖端技術。儘管進行了數月的談判,但兩國目前仍在僵持中。

白宮正在推進對中國徵收關稅,北京則拒絕讓步,這引發了對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爆發全面貿易戰的恐懼。總的來說,川普政府威脅要處罰價值高達4500億美元(約合3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商品,這幾乎相當於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價值。

所有這些關注都可能讓中國領導人感到緊張。
似乎是為了避免引起對「中國製造2025」的更多關注,新聞媒體被簡單地告知不要提這個說法。不清楚這些命令在中國媒體界發布的範圍有多廣。路透社早前曾有過報導。

中國的新聞機構幾乎別無選擇,只能遵守這類指示。它們可能包括有針對性地刪除特定文章的命令,以及通常通過電話傳達的有關報導基調和內容的引導。批評政府的文章會被立刻刪除,即使在財新傳媒這樣有影響力的媒體機構也不例外。審查人員也經常刪除社群媒體上的圖片和帖子。

然而早在最新命令下發之前,中國國內對近期中美經濟緊張關係的報導就基本沒有民族主義或煽動性表述。即使沒有官方對報導某些問題的引導,中國的媒體機構往往也會自我審查,唯恐引起當局的憤怒。

「中國製造2025」還沒有被從中國的互聯網上徹底刪除。週一,一個高級別政府機構的網站上刊登的一篇演講提到了該計劃。地方政府網站也仍會提到它。
更重要的是,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準備在諸如為本土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和協助收購海外競爭對手的政策上做出讓步。這些政策是前述現代化計劃的基礎。

但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希望國內媒體激起過多的民憤,以免限制他們與華盛頓談判的能力。

「如今,中國共產黨對信息的限制主要和戰略及背景有關,和意識型態無關,和對報導或話題本身的敏感性判斷也不一定有關,」香港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的負責人之一、柏林羅伯特博世學院(Robert Bosch Academy)研究員班志遠(David Bandurski)說。

「這意味著,幾乎任何報導、事實或圖片,在受到關鍵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太多的網路關注和猜測後,都可能馬上變得敏感,」班志遠說。

西方公司長期抗議中國優待本土公司而非外國公司的政策。但「中國製造2025」尤其受關注。

該計劃2015年首次宣布。但一年後,歐美商業團體的報告強調了中國公司可能會在海外市場獲得的不公平優勢,該計劃開始在西方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當時,中國政府似乎急於淡化該計劃某些有爭議的方面,比如本土企業在中國特定行業市場的份額目標。

研究公司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駐北京的高級分析師藍龍(Lance Noble)說,2016年,當外國商業團體提出對一個實施該計劃的技術路線圖的擔憂時,中國官方回應稱它「只是智庫的練習」,在政策上沒有正式地位。

北京還利用官方媒體,試圖回擊對該計劃的抨擊。

就在上週,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發布了一項調查。在調查中,很多受訪者稱因為「中國製造2025」,他們發現在中國受到的「歧視增加」。

作為回應,以民族主義傾向聞名的官方小報《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調查結果反映了對該計劃的誤解。
Reply
#16
白宮:「中國製造2025」意味其他國家沒有未來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041046/白...意味其他國家沒有未來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周簽署備忘錄,對約6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徵稅,引爆美中貿易戰。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表明,徵稅對象將瞄準「中國製造2025」行業,因為中國的這項計畫,意味其他國家不會有任何未來。

談及美國計劃對中國貨徵稅,以反制美方所指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及強制美企進行技術轉移時,納瓦羅表示,關稅的重點毫無疑問鎖定「中國製造2025」行業,包括人工智能、機械人、量子計算等。

納瓦羅表示,中國公然宣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基本上是告訴世界其他國家,中國未來將主宰每一個新興行業,因此其他經濟體不會有任何未來。

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也在參議院作證時直言,「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領域將被列為徵稅的「重點」對象。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方案全文,揭示未來中國從「製造大國」往「製造強國」邁進的10年行動綱領。

[Image: pic1_1024.jpg]

「中國製造2025」當中,10個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5G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Reply
#17
中國芯丑聞曝光 美媒爆料中國竊取美芯片機密
http://news.dwnews.com/global/big5/news/...66785.html

日前美國宣布制裁中興通訊,讓中國意識到芯片技術的重要性,加緊研发自己的芯片。美媒近日揭发,中國曾盜取美國的芯片技術。

美國《紐約時報》6月25日報道,美國公司美光科技指控中國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它是一家國家支持的芯片制造商,計划在中國福建省投資57億美元建設一個工厂。兩年前,晉華請台灣公司聯電幫助該工厂開发技術。美光科技在訴訟中表示,聯電和晉華沒有開啟設計芯片所需的漫長旅程,而是決定采取盜竊的方式。

美光的法庭文件和台灣当局稱,首先,聯電從美光的台灣分部挖走了工程師,承諾加薪和獎金,然后要求那些工程師帶走美光的一些機密文件。這些工程師非法帶走了900多份文件,其中包含美光先進的存儲芯片的关鍵規格和細節。

根据台灣当局的說法,這些設計將被送往中國大陸,幫助一家價值57億美元、數座飛機庫大小的新微芯片工厂投產。

聯電的一名发言人否認了這些指控,拒絕進一步置評。晉華則沒有回复置評請求。

報道指出,整個事件要追溯到2015年,当時获得國家大力支持的中國芯片制造商清華紫光的代表與美光集团接洽,提出收購要約,但美光拒絕了。据一位知情人士稱,出于保護技術的考慮,該公司后來又拒絕了几家中國企業的合作提議。

据台灣官員以及美光科技的訴訟稱,美光從那時候開始,成為盜竊的目標。美光2017年12月向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提交的文件中表示,就在那個時候,一家中國公司采取了盜竊手段。

2017年年初,調查人員出現在聯電的辦公室時,警方說一些工作人員匆忙將他們從美光那里获得的東西藏了起來。

2018年1月,晉華和聯電就多种型號的記憶芯片,向美光科技提起專利侵犯訴訟。作為這項訴訟的一部分,兩家公司請求法院禁止美光科技生產、銷售這些產品,并且向他們支付賠償金。

報道分析,美光科技公司的法庭文件以及台灣警方講述了2016年的盜竊以及2017年的突擊搜查情況,反映了中國這些努力的黑暗面,并部分解釋了為什么美國要與中國打貿易戰。

報道稱,中國以經濟生存為由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辯護,但它依然依賴其他國家的芯片和軟件等关鍵產品,中國正在為本土實驗室和希望在未來占据一席之地的企業家提供資金。中國有著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計划,并打算在未來技術上與美國等國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

美媒指大陸為發展半導體 竊台晶片技術案倍增
http://hk.on.cc/cn/bkn/cnt/news/20180703...efa7bc26e3

台灣出產半導體佔全球逾三分之二,不過據美媒報道,大陸為打入半導體市場,近年除了積極以高薪招攬台灣人才外,更會竊取對岸的晶片技術。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去年科技竊案不僅相比2013年暴增1倍多,最近10宗科技相關的起訴案件中,更有9宗與大陸有關。

報道引述台灣官員指,台灣作為蘋果、高通等美國科技巨頭的晶片來源,已經被大陸瞄準,除了利誘台灣企業及工程師,以加薪5倍引誘新人將設計藍圖一同帶去大陸,更會有計劃地竊取技術,以減低大陸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報道又指,去年台灣科技竊案數量,已從2013年的8宗增加到21宗;台灣最近10宗與技術相關的起訴案中,有9宗檢察官點出遭竊的技術是已經或目標流向大陸企業。惟台灣檢調大多並未對大陸作出起訴,有分析指除了政治理由外,司法權無法擴及對岸可能也是原因。

報道援引其中一宗發生於2016年底的案件,指台積電一名徐姓工程師接獲上海華力微電子致電,詢問他有無興趣擔任總工程師,負責手機和遊戲主機的晶片研發,結果徐非法下載、列印及影印台積電商業機密,以便跳槽過去,最終被判監18個月,緩刑4年。

南韓恐失中國2200億生意 在華日企或需撤生產線
http://hk.on.cc/int/bkn/cnt/news/2018070...on=cn_news

中美貿易戰燃點「世界大戰」,由亞洲到歐洲,各國均難獨善其身。日本企業在華製造的產品將受美國徵稅打擊,南韓則可能損失高達2,200億港元對華出口生意額,可能成為貿易戰的最大炮灰;德國商界亦警告該國將受連鎖效應影響,批評美國漠視貿易規則。

日本業界亦擔憂在中國設廠生產的貨品,受到美國徵稅打擊。日本共同社指出,進駐中國的日企,至少有每年總值約757億日圓(約53.7億港元)的對美出口產品,被列為制裁對象。其中較大影響的是汽車和民用機械的電子零件,其次是影印機零件及消耗品。報道指出若中美貿易糾紛加劇,日企或被迫把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避難」。

三菱重工表示,目前工業用機械並未列為美國徵稅對象,但日本在華製造的汽車組裝用機械,或因車廠生意受打擊而受拖累。有日本電子商擔心,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被徵稅。日本知情人士向共同社指出,被美國市場排斥的中國產品流入日本市場,並與日本產品競爭,可能引發激烈的價格競爭。也有輿論擔心,中國的反制措施影響日本汽車業。

南韓每年出口總額達1萬億美元,經濟極依賴外貿。中國是南韓第一大出口市場,涉及產品79%為中間材料,包括半導體、材料、零部件,還有不少企業為了對美出口,而在中國設廠加工,這些產業都受到美國徵稅的間接衝擊。有資訊科技人士說:「貿易戰一定會導致我們對中國出口總量減少。」國內輿論擔憂,南韓可能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

汽車、鋼鐵、船隻等南韓主要出口產品,亦受貿易戰的直接威脅。南韓現代經濟研究院學者周元稱,若考慮間接出口的材料,中美貿易戰將令南韓對華出口額減少282.6億美元。南韓貿易協會預測,若歐盟捲入這場貿易戰,南韓出口將跌6.4%,數額達367億美元(約2,862億港元)。有學者促請當局考慮減少對華依賴,重組受貿易戰打擊的產業。

德國工商大會總幹事長萬斯萊本(Martin Wansleben)受訪時,批評美國出於意識形態、政治和選舉考慮。他形容美方做法猶如在一場足球賽中「用手帶球,一頭闖進球門」,理由卻是「依據美式規則」。該會副總幹事特賴爾解釋,由於德國企業在中美兩國的分支企業,有着與日俱增的供應鏈關係,因此一旦中美貿易戰升級,德企也無法幸免。

中美貿易戰亦打亂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場,由於中方威脅對進口的美國原油徵收25%關稅報復,加上美國對伊朗石油產業實施嚴厲制裁,令亞洲煉油業正不斷採取行動以確保原油供應。中國有煉油企業表明已經取消購買美國原油,擬轉向中東或西非國家入貨。有新加坡能源諮詢公司指,中國或尋求以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甚至伊朗的石油作替代。

[ 本帖最後由 EL34 於 2018-7-12 00:49 編輯 ]
Reply
#18
釋國際疑慮 學者指中國製造2025不宜視為國家戰略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088680/%...0%E7%95%A5

扶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已成為中美之間的敏感議題。有內地學者認為,中國不應將這個10年行動指南視為國家戰略並大加宣傳,而應回歸本質。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平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鍾偉日前在社交媒體發文指,越來越多西方國家和跨國公司擔憂「中國製造2025」將導致外企在中國市場處於更扭曲和艱難的市場競爭環境。

指沒有跡象表明 政府為該計劃做出具體安排

例如中美貿易爭端中,白宮於5月29日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高科技產品以及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品徵收25%的關稅;此外也將制定投資限制和技術出口管制措施,並可能收緊在美國從事機器人、航空和高科技製造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簽證政策。

中國國務院於2015年5月正式印發常務會議通過的「中國製造2025」,作為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其中建議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等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並提出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航太航空裝備及等10大重點發展領域。

鍾偉認為,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和印發的意見不在少數,例如新型城鎮化、返鄉下鄉、鄉村振興等都屬於此類,「但很難將眾多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和國家戰略等同起來」。

應回歸製造業10年行動指引 避免過度宣傳

他又指,目前沒有明顯跡象表明,在機構和人員配備、財政預算安排和政企資源動員方面,中國政府為「中國製造2025」做出具體安排。

他表示,「中國製造2025」計畫提出後,各方褒貶不一,歐盟商會曾表報告分析規畫思路並表達憂慮,中國政府雖多次表明大力發展市場力量,但「中國製造2025」卻傳達出維繫政府主導經濟的主體地位,以實現經濟發展目標。

例如其中提出透過政府補貼、資金支持、以技術轉移換取市場准入、針對外資企業的市場准入和政府採購限制等形式扶持重點領域的中國企業發展。

文章指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憂慮,因此不宜將「中國製造2025」解讀為國家強制型的、國家資源注入型的、政府主導超越了市場的理論的「國家戰略」,而應回歸製造業10年行動指引的本原,避免自我擴大和衍生解釋,也不宜宣傳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Reply
#19
美加徵2,000億關稅 華無力還手
外交部呼籲國際社會抵制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2/20447594
[Image: a2201b1.gif]

【中美貿易戰】
美國商務部昨晨公佈新一輪擬對中國2,000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商品加徵10%關稅清單,但與之前美方提500億加稅清單相比,今次中方的反擊力度大為軟化。商務部和外交部昨日聲明均強調「外援」,呼籲國際社會抵制美國,顯示中方自身籌碼已不多。另外,內地媒體今次報道亦異常克制低調,與之前亢奮情緒截然不同。
去年中國進口美國商品規模約1,300億美元,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約5,000億美元。今次美國提出加徵2,000億美元商品關稅,金額已近大過中國進口美國商品規模,中方已無法照跟。另外,特朗普之前已警告,如中國再有反制,最終加徵稅商品金額將達5,000億美元。

中港跌市 淡化貿易戰報道
之前6月15日美國提出500億加稅清單,商務部當日指將立即出台同等規模、同等力度徵稅措施。中國商務部昨亦發聲明指,中國亦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但就沒有列明措施。另外,商務部和外交部昨日均呼籲國際社會抵制美國行為。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則指,美國加徵2,000億美元關稅,將最多令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率減少0.5個百分點,上述衝擊尚不考慮中方的反擊措施所帶來的影響。

受貿易戰加碼拖累,昨早人民幣匯價大跌,中港股市均一度大跌逾2%,收市跌幅稍微收窄(詳見財經版報道)。但直到昨早10時之前,內地各財經媒體均不准報道貿易戰消息,直到官方專家定調「影響不大」後,內地媒體才得以報道,但均以正面為主。

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指,美國加關稅方案仍需經歷兩個月的徵求意見,最後是否徵稅、對哪些產品徵收都不確定。外管局前司長管濤指,消息短期內或許會給金融市場帶來負面情緒,但毋須高估其帶來的影響。其後內地媒體的報道均以引述該兩人意見為主。

禁用「中國製造2025」字眼
中宣部在6月底曾向傳媒發佈關於貿易戰的口頭通知,要求不得轉載特朗普有關言論,也不轉載美國媒體關於貿易戰的報道。通知也要求傳媒不要對特朗普作出粗俗攻擊,同時要求淡化股市與貿易戰之間的關係。

通知特別強調不要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的字眼,否則會被追究責任。雖然昨日內地股市大跌,但內地媒體未見任何有關貿易戰的相關評論。
Reply
#20
貿易戰升級》美國宣布2千億中國產品增稅清單,還有3千億在後頭
http://www.storm.mg/article/461345

美加碼制華萬五億清單施壓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4_001.html
中美貿易戰火升級,美國特朗普政府早前宣布對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後,周二(10日)悍然「加碼」,列出第二波關稅清單,擬對華總值2000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逾6031種商品加徵10%關稅,重點目標為「中國製造2025」項目產品,最快九月生效。中方直斥美方做法完全不可接受,會作出必要反制,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形容現時是全球投資環境的黑暗時刻。中美貿戰震撼全球股市,當中內地A股最傷,跌近2%,香港恒生指數更一度急瀉逾六百點,有投資名宿警告環球金融危機勢將重臨。

中方將向世貿追加起訴美國
美國貿易代表萊蒂澤在宣布時表示:「在逾一年的時間內,政府一直耐心地呼籲中國停止不公平的政策,開發市場及參與真正的市場競爭。但中國未有理會我們,反而開始向美國貨報復。」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8月20到23日,將就有關貨品清單舉行公眾聽證會。一名政府官員表示,需時兩個月來確定最後清單,屆時特朗普將決定新一波加徵關稅措施是否生效。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周三批評,美方的行為傷害中國和全世界,同時傷害其自身,這種失去理性的行為不得人心。發言人又指,中方對美方的行為感到震驚,為了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中方亦將立即就美方的單邊主義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追加起訴。

李成鋼出席一個論壇時形容,美國正在採取對全世界不負責任的行動,中國不得不採取同等規模及力度的措施,而貿易戰勢必破壞中美的分工格局。他指合作才是中美兩國的正確選擇,要靠合作之光照亮這個全球投資環境的黑暗時刻。他又引用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的名句稱:「當對方手段下流,我們高尚回應。」

華外交部:美行為害人害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同日重申,中方會作出必要的反制措施;美方若固守「零和博弈」的思維,任性挑起貿易戰,只會波及各方利益,「立己達人方是正確選擇」。華春瑩形容,是次中美貿易戰實為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強權與規則之戰。她又指,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貨物佔中國貨物出口的40%、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若美方堅持按清單徵稅,不但是向全世界開火,也是向美國自己開火。她批評美方行為十分危險,害人害己不得人心。美媒報道,由於中國去年進口美國貨品總值僅約1300億美元,不足以實施同等的關稅措施,因此中國正研究對美採取其他報復措施,包括擱置發放美國企業許可證、推遲審批美國企業的併購、關口加強美國貨品檢查等。

特朗普上周宣布,向總值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首階段涉及340億美元商品,打開貿易戰序幕,中國立即以同等數額的關稅回應。特朗普早前曾警告,或會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追加10%關稅反擊中方,現今終作出實際行動。

旨在打擊 中國製造2025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6_002.html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當中涉及「中國製造2025」計劃商品的原材料。該計劃最終目標是超越德國及日本等國,因此惹來歐美國家擔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曾批評,中國鼓勵國有或官方支持的企業收購外國公司,藉此取得產業技術,而敏感技術轉移一直是中美貿易摩擦關鍵原因之一。

五大工程 十大領域 華冀進身世界前列
「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中方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旨在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科技業。「中國製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二○二五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二○三五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中共建政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計劃亦提出「五大工程」,即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另外,計劃列出「十大領域」發展規劃,分別是新一代訊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