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太空行業 Space business
#71
維珍銀河完成首次商業太空飛行 未來每月有航班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A%E7%8F%AD

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創立的太空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終於在周四(29日)實現期待已久的首次商業太空飛行,利用一架太空火箭飛機,將3名付費乘客帶到海拔80公里上的太空邊緣體驗數分鐘無重狀態,並順利以滑翔方式返回地球。在「銀河01」成功後,將在8月份執行第2次任務,然後每個月都有1次航班。

今次任務代號為「銀河01」,是維珍銀河首次商業太空飛行,共有4名乘客,包括2名意大利空軍,分別是維拉伐伊上校(Walter Villadei)和蘭多爾夫中校(Angelo Landolf);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卡盧奇(Pantaleone Carlucci);維珍銀河太空指導員本內特(Colin Bennett),負責在機艙內的指導;另有2名太空飛機駕駛員。

[Image: 1_2_88.jpg]
「維珍銀河」實現期待已久的首次商業太空飛行。

[Image: 3_0_55.jpg]
隨着完成今次研究飛行後,維珍銀河計畫在8月份開始向付費機票持有者提供商業飛行。

[Image: 4_0_89.jpg]
「團結號」與母機分離,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之後,安全降落着陸。

美東時間周四上午10時30分(香港時間周四晚10時30分),維珍銀河的「團結號」(VSS Unity)太空飛機與運載飛機(母機VMS Eve),一起從新墨西哥州的太空港起飛。離開地面大約75分鐘後,「團結號」與母機分離,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之後,安全降落着陸,返回了出發地,旅程持續了約90分鐘。

隨着完成今次研究飛行後,維珍銀河計畫在8月份開始向付費機票持有者提供商業飛行。

上一次的載人試驗飛行,是在2021年7月11日,由布蘭森親自乘搭,但是那仍然屬於試驗工作,這一次才是真正的收門票的商業旅行。

維珍銀河今次採用一架「母艦」大型運輸機從傳統跑道上起飛,到達一定高度後釋出火箭動力的太空飛機,以近3馬赫(Mach 3)的速度進入太空後,再滑翔返回地球。乘客在太空飛機的機艙內可體驗幾分鐘的無重狀態,並從海拔80公里上的高空,一窺地球的樣貌。

在今次旅程中,2名意大利空軍展開一面意大利國旗。維拉伐伊上校事後在記者會上形容,今次是一趟美麗旅程。他補充說,他最喜歡的時刻,是看著黑色的太空與下方地球呈現出的對比。

維珍銀河已售出約800張太空旅行機票,2005年至2014年共售出600張,每張20萬至25萬美元(156萬至195萬港元),之後又售出200張,每張售價為45萬美元(351萬港元)。

維珍銀河6月15日宣布,6月底完成預定的研究飛行後,將從8月起展開每月一次飛往太空邊際的航班,供持票者體驗。

NASA計畫10年內「大規模挖掘」月球資源 科學家揭背後目的
https://tw.news.yahoo.com/nasa%E8%A8%88%...27553.html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66128

美國NASA主導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預計在2025年「重返月球」,屆時若登月成功,不只有利於未來的火星有人探索,月球蘊含的鐵礦及稀土,也是各大國與企業太空競爭的重點,一名科學家就透露,NASA已計畫在2032年對月球進行大規模挖掘。

據《路透社》報導,在NASA轄下詹森太空中心(JSC)任職35年的火箭科學家桑德斯(Gerald Sanders)表示,該中心正在量化月球的潛在能源、水資源、土壤、礦物及稀土,與進行早期探勘挖掘的研究,並在7月前發射鑽探機,計畫在2032年對土壤及風化層大規模挖掘,與建立測試性質的加工廠。

桑德斯指出,這些都是為了太空商業化所做的嘗試,開發月球資源帶來的成本及經濟效益,有助於外部投資,並促成更大規模的開發與生產,最終在月球建立可持續的基地,向更未來的火星探索跨出關鍵一步。桑德斯也透露,首批客戶是商業火箭公司,該公司預期會用月球資源,獲取太空探索寶貴的燃料與氧氣。

英國太空司令:中國可能未來幾十年內開始在月球上採礦
https://www.stheadline.com/world-live/32...1%E7%A4%A6

[Image: 0701059.jpg]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泰晤士報》報導說,英國太空司令部司令保羅.戈弗雷(Paul Godfrey)表示,中國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開始在月球和小行星上採礦。

戈弗雷告訴《泰晤士報》說,中國發布了一份記錄月球上重要礦物的白皮書。他們已經將樣本從月球帶到了地球。他們只是想在這個方向上走得更遠。他說,「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在小行星採礦將成為現實。」

他補充道,中國和俄羅斯正在投資數十億元用於太空探索和太空武器的製造。 而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詹姆斯.迪金森(James H. Dickinson)上將向《泰晤士報》表示,在擔心在太空競爭中落後於中國的背景下,五角大樓對自己的能力仍然充滿信心。
Reply
#72
美國當局夥洛歇馬丁研發核動力火箭 冀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c243d772...B%E5%8B%99

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國防部宣布將與國防承包商洛歇馬丁公司合作,開發核動力火箭,期望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為推進載人火星任務,近年積極發展相關技術。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國防部宣布,揀定國防承包商洛歇馬丁,承擔研發核動力火箭的工作。

核動力火箭將利用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熱能、加熱液態氫等的液體推進劑,而轉化而成的高溫氣體,會通過噴嘴膨脹高速排出,從而產生巨大推動力。

據報核動力火箭的效率是電力推進的一萬倍,亦是目前採用化學燃料推進的二至五倍。若果成功研發,可以大大縮短飛行時間。

洛歇馬丁稱時間上的優勢,對載人火星任務至關重要,因為可以減少太空人暴露在太空輻射的時間,同時亦都意味需要較少推進劑,可以攜帶更多設備上太空做科研,有利進一步探索火星。不過為安全計,火箭的反應堆在進入太空後才會啟動。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大約五十年前亦進行過核動力火箭引擎測試,但因為削減預算和冷戰而終止。

洛歇馬丁取得的合約價值4.99億美元,包括負責設計、組裝和測試,據報火箭最快2027年測試。

美媒指馬斯克難捉摸 兩岸均持懷疑態度
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230...2_001.html

SpaceX的低軌衞星網絡系統「星鏈」現有逾4500顆衞星在軌道上,並持續定期發射更多衞星。有美國傳媒周二(1日)指,由於SpaceX始創人馬斯克實際全權控制星鏈,且經常做出無法預測的決策,台海兩岸均對馬斯克抱持懷疑態度。

由於SpaceX衞星2021年與當時尚未落成的中國太空站兩度近距離交會,北京早就表達對星鏈的疑慮,馬斯克更在去年透露北京當局明確告訴他,不希望星鏈終端機在華上市。與此同時,台灣則擔心馬斯克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對於採用星鏈服務猶豫不決,雖然用星鏈可能是加強數據安全的一種方式,但如果北京迫使馬斯克突然限制網絡訪問,台灣過度依賴星鏈可能是不明智

52歲的馬斯克過去數度評論兩岸關係,甚至曾提議設置台灣「特別行政區」,因此招徠各界批評,其中尤以台灣頗為不滿。

中國成功發射和德三號A-E星等5顆衛星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30814.htm

印度太陽探測器升空展開探日任務 據報總理冀藉航天重振資訊科技領域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f314748d...8%E5%9F%9F

印度繼成功登陸月球南極後,再展開探日任務,順利將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

印度一枚搭載太陽探測器的火箭,本港時間周六下午2時20分,在南部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展開名為「太陽-L1號」的探日任務,是印度首個在外太空研究太陽的任務。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稱,探測器配備七種全部由當地自行研製的儀器,將被投放於離地球約150萬公里,即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約四倍,簡稱L1的「拉格朗日點」,需時約四個月,用於觀測太陽的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並研究「拉格朗日點」的微粒,了解太陽風加速、日冕物質噴發及近地球空間氣候等現象。

有專家表示,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研究太陽也有助人類,加深了解銀河系其他恆星。

印度早前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派出的探月太空船「月船3號」,上月底成功登陸月球南極,並正在展開探索。

路透社引述官員消息指,總理莫迪希望透過航天發展,重建印度資訊科技領域的繁榮。在莫迪推動下,印度將航天發射私有化,並尋求向外資開放相關領域,目標令印度在全球航天發射市場的份額,十年內增加五倍。

[ 本帖最後由 大黃蜂 於 2023-9-2 09:01 編輯 ]
Reply
#73
NASA指太空望遠鏡發現K2-18b行星有含碳分子 疑有生命跡象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1%E8%B1%A1

美國太空總署(NASA)指出,韋伯太空望遠鏡可能已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偵測到含碳分子。相關的特徵被視為一顆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跡象。

K2-18b行星在獅子座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距離我們的太陽系約120光年,質量是地球的8.6倍。自從天文學家4年前宣布在K2-18b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跡象後,K2-18b行星一直是受到廣泛研究的對象。後續探討相同數據的研究顯示,K2-18b行星大氣中的水汽實際上可能是甲烷。

而今,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將更強大的鏡頭對準K2-18b行星,提供大量的新數據,發現K2-18b行星上有含碳分子,包括甲烷與二氧化碳,這引發了人們對K2-18b特徵的揣測,認為這顆行星的大氣可能富含氫氣,且表面被液態海洋覆蓋,而這些特徵可能是一顆行星有生命存在的跡象。

韋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到的數據,還包括可能偵測到稱為二甲基硫(dimethyl sulphide)的分子,而在地球大氣中發現的二甲基硫,大多數是來自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與微生物。

首顆港產衛星「香港星」11月內地發射升空 建構「香港太空星鏈」揭序幕
https://news.tvb.com/tc/local/650addeeee...F%E5%B9%95

第一顆由香港製造的衛星「香港星」誕生,11月底在內地發射升空,為建構「香港太空星鏈」揭開序幕。

由研發、組裝到測試共花了9個月的「香港星」終於出廠。

它重75.6公斤,展開時闊2.3米,搭載了高解析度光學相機,令感知圖像更清晰。應用範圍廣泛,在全球物聯網、防災減災、應急安全及智慧城市領域等,都可提供高精準度大數據。

首顆「香港星」將於11月在廣東陽江海上平台發射升空,屬「香港太空星鏈」計劃一部分。研發企業會在2024至2029年發射720顆衛星,當中一半是香港製造。

新時空集團總裁張崢說:「2024年起,香港衛星製造中心將面向全世界使用者所需,每年在香港製造約300顆商業衛星,基本上一天製造一顆商業衛星,使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商業衛星製造中心。」

企業期望透過「香港太空星鏈」建立全球衛星智能手機系統,令落後國家都有網絡。而隨著傳輸數據速度提升,亦可減少現時傳輸視頻和音頻長度的限制。

企業會為項目投資290億港元,預料未來每年產值2,000億港元,更計劃在香港建立「航天港」發射衛星,但選址未定。

[ 本帖最後由 大雪茄 於 2023-9-21 14:20 編輯 ]
Reply
#74
美國無人太空穿梭機 成功發射執行第7次任務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美軍無人太空飛機X-37B再升空 首次由SpaceX獵鷹重型火箭搭載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8ed4f260...D%E8%BC%89
2A3
Reply
#75
內地民企研發重複使用火箭 傳媒形容技術可望追趕SpaceX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57...6%95SpaceX

內地民營企業研發重複使用火箭,有傳媒形容技術可望追趕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雙曲線二號驗證火箭周日下午約五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第二次垂直升降飛行試驗,飛行63.15秒後,平穩精準著陸,是中國民營航天首次實現火箭重複飛行。

試驗團隊成員表示:「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跟第一次相比,我們的飛行高度會提高到350米,橫向會做一個50米的橫向機動,用來驗證我們火箭可重複使用性能。」

火箭由北京星際榮耀自主研發,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配有自主研發的焦點一號深度變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

火箭上月二日完成首次垂直升降飛行試驗,隨後團隊用二十天,完成火箭重複使用的維修工作,再次執行飛行任務。

在火箭回收技術領域中,領先的是由馬斯克創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今次中國首次有火箭重複使用,除了代表本地民營航天在液體運載火箭的重複使用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新京報報道形容,是追趕SpaceX的技術,亦有助未來降低進入宇宙太空的成本。

內地民航研製液體火箭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57...C%E5%B0%84

由內地民營航天企業研製的液體火箭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次是這型號火箭首次執行一箭多星商業發射任務,成功實現商業交付,亦成為中國首款連續發射成功的民營液體運載火箭。

朱雀二號是中國首款以液氧甲烷為推進劑的中型液體火箭,其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5噸,之後的改進型可達4噸,能滿足近地軌道衛星部署及太空運輸飛船的發射需求。
中國好呻吟
Reply
#76
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 全球民航通用
https://www.hk01.com/article/962202

包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10最新修訂版近日正式生效,標志著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成為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

據央視報道,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也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目前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北斗系統民航國際標準化工作是其全球民航應用的基礎。ICAO需對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所能達到的功能和性能進行驗證,確認北斗系統滿足提供全球民航應用的要求,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互操作性等要求,最終根據驗證結果,在其現有標準文件中加入北斗系統相關技術標準和建議措施。

民航局於2010年在ICAO第37屆大會上正式提交了北斗系統進入ICAO標準的申請,並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共同組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產學研用單位組成工作團隊系統推進相關工作,十餘年間歷經28次工作會議、50餘次技術討論、提交百餘份技術文件、答覆問題2000餘項,經過ICAO技術專家組審查、空中航行委員會審查及理事會審議,最終成功推動北斗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加入ICAO標準。北斗系統成功通過ICAO相關技術驗證,也充分證明了其提供全球各行業導航服務的能力。

近年來,民航局積極部署推進北斗系統民航應用工作,建立了北斗系統民航應用專項工作機制,主要工作覆蓋了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化以及運輸航空、通用航空應用等領域。此次北斗系統設計、運行團隊和國內航空工業界代表對於國際標準化工作的全程參與,加深了各方對於北斗系統民航應用要求的理解,也將有利於推進北斗系統在民航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應用。

華發展神速 美憂月球火星成新角力場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Image: bkn-20231119001129391-1119_00992_001_01p...1119001129]
中國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中新社圖片)

經歷26天太空飛行,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2019年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美媒上周五(17日)報道,美國官員當時對此均感措手不及,估計中方已準備好於2030年前把大空人送上月球,甚至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基地。

邁阿密先驅報網站報道,多名美方官員承認,中國在太空領域進步之快,令他們感到意外,不過現已不再感到驚訝。美國和平研究所高級顧問成斌(Dean Cheng)警告,美方應嚴肅對待中國探測月球及火星雄心,「這是為了建立存在感,然後是建立規則」。

多名美方國防官員憂慮,太空競爭已逐漸轉向衝突方向發展。他們指自從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以來,中國圍繞地球運行衞星數量增加一倍之多,甚至發射一架太空飛機在近地軌道停留數月之久,相信北京已在太空部署武器,包括電子及網絡空間設備,以及可以跟蹤、鎖定及破壞衞星軌道設備。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納爾遜(Bill Nelson)亦警告,假如北京在太空領域取得成功,屆時可能壟斷月表資源,例如太陽能。

面對中方步步進逼,美國特朗普政府亦啟動載人登月計劃「月亮女神號」,包括2024年派遣一批太空人繞月飛行,並於2025年12月再次登陸月球。惟一名NASA高層今夏曾在公開會議表示,SpaceX目前面臨困難,或導致月亮女神號計劃進一步延誤。

星際飛船再度試射 失聯觸發自毀系統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SpaceX的星艦超重型火箭在得州發射升空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31118.htm
hippies
Reply
#77
美國私營航天公司著陸器進入月球軌道 準備香港時間明早登月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d703832b...B%E6%9C%88

美國奧德修斯著陸器在著陸月球時翻側 繼續運作
https://www.881903.com/news/international/2522556
Banff
Reply
#78
日本SpaceOne民營火箭試飛發生爆炸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6%E7%82%B8

SpaceX「星艦」運載火箭第三次試射失敗 重返大氣層時失聯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f35ef3b4...1%E8%81%AF
HKdimsum
Reply
#79
SpaceX據報為美國情報機構建造間諜衛星網絡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40317.htm

路透社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根據與美國情報機構簽訂的機密合約,建造一個由數百顆間諜衛星組成的網絡。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SpaceX 於2021年與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簽訂價值18億美元合約,如果項目成功,將大大提高美國政府和軍方迅速發現全球幾乎任何地方潛在目標的能力。

路透社認為,這顯示 SpaceX 在美國情報和軍事項目中的參與程度,也說明五角大樓進行更深入投資,開發支援地面部隊的大型低地球軌道衛星系統。

SpaceX 由富商馬斯克創辦,是世界上最大的衛星營運商,公司沒有回應路透社置評的要求。

美國國家偵察局是負責管理間諜衛星的情報機構,發表聲明承認開發精密衛星系統,以及與其他政府機構、公司、研究機構和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但拒絕評論SpaceX 的參與程度。

SpaceX據報助美建間諜衛星網絡 以加強鎖定地面目標能力
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sId=553717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據報為美國情報機構建造間諜衛星網絡,加強美國軍方和情報部門快速鎖定潛在目標的能力。當局承認正與多方合作研發太空偵察系統,但拒絕回應SpaceX有否參與。

路透社引述多名知情人士報道,指SpaceX在2021年與負責管理偵察衛星的美國情報機構、美國國家偵察局簽訂一份總值18億美元的合約,由公司的「星盾」網絡業務部門,建立一個由數以百計間諜衛星組成的網絡,其中約12枚原型衛星已經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

知情人士指,這些衛星可以追蹤地面目標,並將資料分享給美國軍方及情報部門,若果網絡成功建成,美國將可以快速鎖定幾乎在全球任何地方的潛在目標。

報道指,有關計劃顯示美國國防部正加大投資於發展大規模的低軌道衛星系統,支援地面部隊,但未知新的衛星網絡何時開始運作,亦不知有沒有其他公司參與計劃。

美國國家偵察局承認正與多個政府部門、公司、研究機構及國家合作,研發全球最強大最多元化及最具彈性的太空情報、監視及偵察系統,但拒絕回應SpaceX有否參與計劃,SpaceX亦未有回應報道。

路透社就引述知情人士指,雖然SpaceX創辦人馬斯克與拜登政府在烏克蘭戰事上,使用星鏈衛星網絡等方面有爭拗,但美國情報部門對SpaceX的信任正持續增加。

國際|SpaceX據報替美國政府建造間諜衛星網絡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5%9C...06167.html
HKdimsum
Reply
#80
太空總署與諾基亞合作 月球上建4G網絡 未來或可作「月球直播」
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6%E5%8F%AF

內地民企研製可回收火箭順利完成首次長程試車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63...6%E8%BB%8A

內地民營企業研製的可回收火箭,首次長程試車取得圓滿成功。

負責研製的火箭企業表示,裝配了三部發動機的星雲一號一子級回收試驗箭,已完成200秒長程動力系統試車考核。試車後經檢查,火箭各系統狀態良好,為下一次高空垂直升降試驗做好準備。

火箭預計今年內,在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升空,執行內地首次可回收火箭入軌發射任務,將火箭送入預定運行軌道,目前已進行多項相關試驗和測試,為火箭的回收、重複使用技術,提供可靠基礎。

大陸報告指星鏈覆蓋兩岸90%地區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0%E5%8D%80

[Image: 0527-00178-004s1.jpg]
[Image: 0527-00178-004b2.jpg]

日本傳媒上周六披露,解放軍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分析了美國太空科技探索公司旗下「星鏈」衞星如何在台灣及其周邊地區運作,並對星鏈的情報搜集和偵察能力有憂慮。

報告題為《星鏈衞星在中國領土及周邊空間域的影響分析》,刊登在一份有關太空航天器工程的中國期刊。報告指出,星鏈衞星可被用來協助美軍行動,它的作戰能力在烏克蘭戰場充分展示,中國在應對星鏈時會面臨嚴峻考驗,針對熱點地區開展區域行動的人必須關注星鏈的空間域影響。報告發現,星鏈服務覆蓋兩岸及周邊海域90%以上,無衞星通訊的最長無覆蓋時間已縮短至40秒,台灣主要城市台北和台南上空的衞星數量相對較少,對星鏈服務能力採取措施並不困難。

中方擬建同類服務

日媒指,中國已指示解放軍推動外太空系統建設,加強網絡防禦,並考慮建立自己的星鏈服務,解放軍的一個研究小組模擬了干擾星鏈衞星通訊的操作。解放軍於今年4月成立了訊息支援部隊,負責網絡訊息系統的協調開發與應用,在現代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有專家認為,中國擔心星鏈會探測到前線部隊動向,中國在衞星通訊發展方面落後,相信正在探索利用這類技術對台灣進行認知戰的可能性。

韓版NASA成立 助進軍太空經濟 目標入太空產業國五強 2032登月2045上火星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9C%8B%E...6748480284
[Image: 96942554f686495292d1b3abbbc82931.jpg]

有「韓版NASA」之稱的韓國太空航空廳(KASA)今天(27日)正式成立。隨着太空產業在全球各地逐漸炙手可熱,中美等國競逐開拓太空資源,韓國也不落人後,提出了衛星製造、技術和人才培育、發射事業三環並立的大計,決心要躋身全球太空產業國五強,目標是2032年用自主開發的太空船登月、2045年在火星插上太極旗。
統管支援業界 預算將佔GDP 0.2%
韓國指出,在KASA成立前,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當中唯韓國沒設立總管宇宙探索及相關項目的機構。如今,隸屬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訊部的太空航空廳(KASA)將設於慶尚南道泗川市。它將負責統管、促進及支援宇宙航空產業,領導韓國登陸月球、探索火星等太空探索項目,參與國際共同研究。政府預算初步一年撥7000億韓圜(約41億港元),日後將分階段擴大至2040年的4萬億韓圜(約234億港元;佔全國生產總值0.2%的水平)。

按OECD的定義,太空經濟是指有關「在探索、研究、了解、管理及利用太空的過程中,為人類創造利益和價值的一系列活動和資源運用」。那包括低軌道衛星、可重用兼負荷量大的火箭,通過太空技術使全球供應鏈更有效率、全球貿易物流更流暢。世界經濟論壇4月報告指出,此產業年均增長9%,超過全球的國民生產總值,最遲於2035年可為全球經濟帶來1.8萬億美元(約14萬億港元)。

尹錫悅:大韓民國第三次奇蹟
韓國總統尹錫悅3月13日出席韓國「太空產業集群鐵三角」啟動典禮時雄心壯志說:「繼漢江奇蹟、半導體奇蹟之後,大韓民國的第三次奇蹟將是太空奇蹟。」他表示要使太空產業成為國家主力產業,目標是韓國2045年成為全球太空產業國五強之一,會有10家國內民企成為像SpaceX般的世界級太空產業公司,韓國的太空市場佔有率由目前不到1%擴大至10%,屆時這範疇的職位亦將由目前兩萬增至50萬。

目標10韓企比肩SpaceX 市佔率10%

該國為此目標啟動了「韓國太空產業集群」計劃,涉及的3項主要規劃包括:慶尚南道泗川市與晉州市為衛星特區,建設有航空宇宙國家產業園,吸納衛星製作及相關技術的企業匯聚;確立本屬韓國唯一火箭發射場「羅老太空中心」所在的全羅南道為太空發射體特區,拓建太空發射體國家產業園,希望2026年起施工,2030年落成;大田市則設定為人才培育與研究專區,會有太空技術革新人才培育中心預計2028年底啟用。

教育生產發射並重 3地分工
韓政府今起至2027年的太空開發預算將增至1.5萬億韓圜(約88億港元),承諾全力支援駐紥「韓國太空產業集群」的初創公司成為全球化企業。

至於鄰近的濟州道政府考慮到全球對發射小型衛星的需要持續增長,亦在推動吸納製造及發射小型衛星的民間產業,以及太空產業體驗和教育。韓國去年12月4日,便有自主研製火箭從濟州海域駁船首次搭載該國民企Hanwha Systems研製的小型地球觀測衛星升空。一間企業則因獲得濟州道提供的種子資金,2020年設立亞洲首個民用宇宙無線電宇宙地面站。
7days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