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美俄軍事 US army Vs Russian army
#51
特朗普簽署法案成立太空軍 應對中俄威脅
https://hk.on.cc/hk/bkn/cnt/amenews/2019...2_001.html

美國參眾兩院早前先後通過主宰國防部政策及預算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涉款7380億美元(約5.8萬億港元),當中提到太空軍計劃,應對中俄威脅。法案送交白宮後,總統特朗普周五(20日)簽署,並宣布正式創建太空軍,成為該國72年來首個新軍種。特朗普形容,這是其國安優先政策下的一次勝利。

特朗普周五在馬里蘭州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Joint Base Andrews),在一眾國防官員及軍官見證下,簽署2020年度的NDAA成法。他表示:「今天我們正式創建一個最新的軍種——美國太空軍,成就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一個非常重大及關鍵的時刻。」

防長埃斯珀表示:「我們對太空領域的能力愈來愈依賴,時至今日外太空已演變成一個作戰區。美國太空軍現在的任務是,維持美國在太空的主導地位。」空軍部長巴雷特(Barbara Barrett)亦稱,這是美國歷史性的一天,指特朗普的鴻圖偉略在兩黨及兩院的支持下成真。

太空軍是繼空軍在1947年獨立成軍後,美國首個創建的新軍種。太空軍將是在空軍下一支獨立的新軍隊,就像海軍陸戰隊在海軍下獨立成軍。本來的空軍太空司令部將解散,其1.6萬名軍人及非軍事人員將調派到太空軍,空軍上將雷蒙德(John W. Raymond)成為首名帶領太空軍的參謀長,同時成為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一員。太空軍總部將在未來60天坐落在五角大樓,最初有約40人,最終將增加至200人。

巡北阿拉伯海 美航母戰鬥群懾伊朗
https://hk.on.cc/hk/bkn/cnt/amenews/2019...2_001.html

朝送「聖誕禮物」 美防長:準備今晚作戰
https://hk.on.cc/hk/bkn/cnt/amenews/2019...2_001.html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19-12-21 22:19 編輯 ]
Reply
#52
反蒲亭社運人士失蹤 被強徵到北極海充軍
https://hk.news.yahoo.com/%E5%8F%8D%E8%9...02703.html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 尼(Alexei Navalny)今天表示,他的一名助手被政府 強行徵召入伍並送至北極圈一處偏遠的基地服役,形同 遭綁架和非法監禁。 納瓦尼所創設的反貪腐基金會(FBK),基金會的 專案經理謝維迪諾夫(Ruslan Shaveddinov)23日在警 方破門進入他的公寓後失蹤,手機SIM卡也失效。 謝維諾迪夫昨天出現於偏遠的北極海新地島( Novaya Zemlya)一座秘密的防空基地。 新地島被巴倫支海與喀拉海所分隔,當地在前蘇聯 時期曾被用做核試。 納瓦尼在部落格貼文指出,謝維尼諾夫遭非法剝奪 人身自由,還稱23歲的謝維尼諾夫為政治犯。 不過俄國軍方堅稱,謝維尼諾夫已躲避徵兵多年; 18到27歲的俄國男性有服兵役一年的義務,然而許多人 透過行賄與鑽漏洞逃避徵召。
Reply
#53
俄羅斯中國軍力發展 美軍難再維持戰場優勢
https://yahoo-news.com.hk/BBCChineseNews...oo&ref=yfp

在冷戰期間,美國以軍事技術優勢抵消了蘇聯軍隊在規模,空間和時間上的優勢。冷戰後經過改革和裝備現代化的俄軍和中國軍隊成為美軍的主要擔憂,甚至被認為美國軍事上的噩夢。

美國智庫防務專家丹·格里(Dan Goure)周日(12月22日)在《國家利益》雜誌撰文說,美國軍力被俄羅斯和中國趕超,美國可能在未來戰爭中力不從心。

經過幾十年無敵世界,現在美軍第一次要凖備面對旗鼓相當的對手。從前美軍一直維持對潛在對手的絶對優勢。

中國科技民族主義為芯片發展帶來商機
中國完成北斗系統布局使「一帶一路」立體化
中美俄新大三角戰略:西方警惕俄國打中國牌

美國「蘭德公司」在去年關於俄羅斯挑戰的報告中指出,西方在過去25年中的歷次衝突中都擁有空中優勢。美國空中力量在中東,巴爾幹,阿富汗地區發揮主宰作用,保護美軍和盟國軍隊免受敵方火力攻擊,而且有能力提供可靠的炮火支援,為西方軍事行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是,如果美國在未來衝突中面對一個力量接近的地區強國,上述優勢可能蕩然無存。丹·格里說,除非美軍近期採取措施,否則不僅會無法匹敵,而且面臨失敗風險。

《國家利益》文章特別指出,中國正在迅速變成美國軍事地位的最大威脅,例如中國在南海擴張軍事實力,在網絡上咄咄逼人態勢,都顯示中國政府正在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發展軍事戰略。

美國士兵
BBC
美軍在伊拉克:分析說如果美軍面對一個地區大國作戰,就不會享有在伊拉克戰爭中那樣的戰場優勢
迄今為止,美軍在戰爭衝突中享有許多優勢,諸如安全不受干擾的後勤保障基地,完全的空中優勢,不用擔心受遠程火力打擊的危險,另外還有通訊通暢的保障。丹·格里在文章中說,在未來衝突中美軍可能不再享有上述優勢。


俄軍力量靈活運用
近年來俄羅斯在車臣,格魯吉亞,克里米亞,頓巴斯和敘利亞靈活使用武力實現政治目的的能力和意願引起美國關注。

俄中天然氣管道開通 危及美經濟和戰略影響力
中國的戰略「備胎」:俄或成合縱抗美盟友
美國務卿要北約對抗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蘭德公司」軍事專家席拉帕克(David Shlapak)在關於俄羅斯挑戰的報告說,如果「小綠人」奏效,他們就使用「小綠人」,如果需要大綠坦克,他們就會部署坦克。

如果需要,俄羅斯也會從空中投下傳統炸彈,也不惜發射昂貴的巡航導彈達到目的。席拉帕克說,那種以為俄羅斯會局限於某種有限衝突模式的想法是危險的。

《國家利益》文章說,俄羅斯已經顯示出迅速動員及部署多兵種部隊的能力。在東歐,俄羅斯軍隊有靠近補給中心的便利,而且得到一體化防空系統的保護。

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中,俄軍表現出許多新的能力,包括協調無人機和火箭炮攻擊,先進的集束彈藥和真空炸彈彈頭,特別危險的先進的反坦克導彈,破壞敵方通訊的電磁戰。

「蘭德公司」報告說,在俄羅斯周邊地區的防空要比美國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和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在伊拉克遇到的防空要強得多。俄羅斯雷達和導彈經過了好幾代升級,比如俄羅斯的地對空導彈的生產已經大大超過了美軍壓制敵方防空的武器(SEAD),諸如高速反輻射導彈。

中國軍隊威脅潛力更大
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2017年北約軍費開支達9000多億美元,而俄羅斯的軍費只有663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表明,北約有6個成員國經濟規模都大於俄羅斯,僅6國的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14倍。

報告:若中俄發動太空珍珠港式突襲 美國及盟友將癱瘓
中國和俄羅斯被指發展武器 加大外空戰爭風險
太空軍事化?俄羅斯”神秘”衛星令美國緊張

因此蘭德公司的報告認為,相對俄羅斯的威脅,北約仍然是歷史上最有經濟實力,技術最先進的軍事聯盟

不過相比俄羅斯,中國有能力投入更多經濟技術資源發展軍力,因此成為美國更具有潛力的敵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其絶對經濟規模可望在2030年超過美國。

中國軍力也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趕超美軍。《商業內幕》的防務專欄作者艾倫·艾恩斯(Ellen Ioanes)在8月撰文指出中國賴以成功的戰略。

他說,中國軍隊得益於快速經濟發展和軍事技術發展,通過獲取已有的武器技術正在迅速開發自己的先進武器,而且也在尋找能夠打亂美軍戰場作戰系統的途徑,致力於發展遠程武器,而且在人工智能發明取得領先。

俄羅斯小綠人
Reuters
2014年克里米亞街頭出現的「小綠人」引起外部猜疑,不清楚他們是當地武裝還是俄羅斯的特徵部隊
擔心中國軍事的「黑能力」
中國大力發展高度機密的尖端武器,迅速提升軍事技術也受到美國關注。前國防部副部長,戰略專家羅伯特·沃克(Robert O. Work)認為這些武器可能包括定向能武器,太空武器,電磁軌道炮,高能微波武器,甚至更奇異的武器。

他認為中國正在尋找並利用美軍戰場通訊指揮網絡的弱點,通過有效干擾通訊系統,取得降低戰場上美軍協調攻擊的能力。

在題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具有中國特色的抵消戰略」的報告中,羅伯特·沃克說,解放軍的火箭軍發展了最先進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包括超音速導彈和射程約2000公里,被稱作「航母殺手」的東風-21彈道導彈。

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的抵消戰略中隱藏偽裝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即在戰場上取得對敵手出其不意的效果的「黑能力」,這些可能包括定向能武器,先進的太空武器,電磁軌道炮,高能微波武器等等。

在美國看來,中國軍力擴張,在東亞崛起已經影響到了現有國際秩序,俄羅斯也作為攪局者重返國際舞台,過去美國一家獨大的單極世界正在成為過去。美國擔心國際格局會重現列強爭雄的古典體系。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19-12-26 22:05 編輯 ]
Reply
#54
美國的「噩夢」:中俄戰略轟炸機聯合巡航挑戰印太秩序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098920
[Image: _108019330_korean_air_space_trespass_rev...640-nc.png]

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空軍轟炸機和預警機編隊7月23日在東北亞地區實施首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引發美國亞太兩大盟國日本和韓國的軍機攔截事件,韓國軍機甚至還開火示警,氣氛一度異常緊張。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事後說,這是年度計劃內的巡航演習,旨在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提升中俄兩軍戰略協作水平和聯合行動能力。不過,中俄轟炸機在日韓海域聯合巡航被外界普遍視為「前所未有」的新動態,表明中俄嘗試挑戰美國在地區的影響力和二戰、冷戰之後形成的東北亞戰略格局。

BBC防務記者馬庫斯說,俄中結盟是「華盛頓的噩夢」,而俄中遠程軍機在亞太聯合巡航正顯示兩國軍事關係不斷提升。美國蘭德公司的資深政策研究員萊爾·莫里斯說,「這非同尋常,因為此舉顯示了(中俄)兩國空軍的自信,他們認為能夠協調操控這種巡航,該地區幾乎肯定會感到不安。」

美國情報首腦:俄中加強關係構成「全球威脅」
中國崛起和中美貿易戰:全球化逼近新拐點?
十月革命百年:普京沙俄帝國與習近平中國夢
中俄首次聯合亞太巡航試探「新常態」震動美日韓
圖片版權AFP
Image caption
今年6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稱其為"最好的朋友"。
中俄聯合巡航過後不久,中國7月24日隨即發佈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目前中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軍隊,國防開支僅次於美國,而且正致力於提升軍隊的智能化作戰能力。

不承認日韓防空識別區
中國的兩架轟-6K轟炸機和俄羅斯的兩架圖-95MS轟炸機沿計劃路線飛過日本海和東海。俄羅斯國防部說,中俄軍機距離獨島以外25公里處飛過。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說,俄羅斯不承認日韓的「防空識別區」。

中國國防部表示,中國與俄國轟炸機在東北亞進行首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期間,兩國戰機「均沒有進入他國領空」。

俄國國防部聲明說,俄羅斯空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首次在亞太地區派出遠程飛機聯合空中巡邏,不針對第三方國家。俄羅斯沒有侵犯韓國領空,並指責韓國戰機「穿越俄轟炸機航線」,空中開火是「不安全舉動」。

圖片版權XINHUA
Image caption
中國軍隊參加俄羅斯"Vostok-2018"大規模軍演。BBC的防務記者馬庫斯說,俄中結盟是華盛頓的噩夢
韓機對俄機開火示警
7月23日,當兩架中國轟-6K轟炸機,在日本海北方界線附近與3架俄羅斯軍機匯合後南下進入日韓防空識別區時,隨即招致日本和韓國緊急起飛戰機攔截監視。

韓軍稱,俄A-50預警機「侵入獨島領空」,韓國戰機隨後開火示警。韓國還傳召中國和俄羅斯大使提出抗議。日本也召見韓國和俄羅斯大使,抗議兩國軍機「入侵竹島」。

韓國媒體報道說,23日上午5架軍機闖入韓國防空識別區,韓軍緊急出動KF-15和KF-16戰機進行監視和攔截伴飛,並開火示警。韓國軍方表示,韓國空軍戰鬥機對中國轟炸機進行了20多次示警廣播,對俄軍機進行10多次示警廣播,但對方都沒有應答。

中俄轟炸機途徑日本防空識別區,日本航空自衛隊也派出飛機對中俄軍機進行識別監視。事後對韓國和俄羅斯就獨島(日本稱竹島)附近的空中攔截和開火示警提出外交抗議。

中俄聯合在印太挑戰美國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韓國指俄羅斯的A-50早期預警機兩次侵犯韓國空域
事實核查:俄羅斯對非洲事務介入到底有多深
中國和俄羅斯被指發展武器 加大外空戰爭風險
冷戰教訓:丘吉爾的「淘氣文件」和斯大林的恐懼
中國的戰略「備胎」:俄或成合縱抗美盟友
在首爾的韓國世界朝鮮問題研究所的所長安江日認為,中俄戰機「故意」進入有爭議的空域。中俄挑戰美國的兩個主要盟國製造事端,旨在取得對地區的主宰,另外在朝鮮核問題上謀求制約華盛頓。

中俄兩國貿易在2018年增加了25%,超過了1000億美元。今年6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稱其為「最好的朋友」。當時習近平和普京還簽署了關於中俄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表示兩國要對世界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華盛頓的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常駐台北分析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認為,這次中俄聯合巡航表明兩個合作已經進一步成熟,構成對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同盟關係構成直接挑戰。

對於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國官方媒體則多次強調這種新時代的「戰略伙伴」並非「結盟」。

新華社報道說,這是一種旨在共同發展的伙伴關係,中國和俄羅斯完全沒有必要結盟。
Reply
#55
中國同俄羅斯關係密切被看作「全球威脅」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075333

中俄關係對美國構成越來越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因為中國和俄羅斯者兩個國家都在謀求破壞民主制度,建立軍事優勢。華盛頓的情報機構直言不諱地發出這個警告,美國正面對北京和莫斯科越來越咄咄逼人的策略,他們正在盜竊美國技術,而且試圖影響美國選舉。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Dan Coats)和包括中情局局長吉娜·哈斯佩爾(Gina Haspel)在內的美國六大主要情報機構的負責人參加了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了美國目前面對的各種世界威脅。

中國和俄羅斯關係
丹•科茨(Dan Coats)在提交美國情報界年度世界威脅評估報告時說,中國和俄羅斯增強了合作,他們的關係達到了1950年代中期,也就是冷戰高峰期以來的最好水平 。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說,21世紀將由"技術和軍事優勢的競賽"決定,而北京和莫斯科正在這場競賽中投入巨資。

華為爭端:意識形態對抗到高科技的「新冷戰」
華為受西方抵制後 微信也受到安全專家關注
被華為被視作中國崛起縮影 任正非之女被捕激怒北京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中國軍隊參加俄羅斯"Vostok-2018"大規模軍演。美國認為俄羅斯和中國都致力於取得對美國的軍事優勢。
他的報告說,中國和俄羅斯尋求在地區和全球施加更大的影響,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關係已經被削弱,美國的一些盟國和伙伴看到美國改變安全和貿易的政策,因他們正在尋求疏遠華盛頓的政策。

科技方面的中國威脅

就在美國情報部門評估報告發出前一天,美國對中國的電訊巨頭華為做出多項盜竊貿易機密的指控。丹•科茨警告說,中國利用國有公司進行間諜活動,中國"對我們的核心軍事和基礎設施系統"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美國參院的聽證會討論也涉及華為的問題。有參議員認為,華為是一家實際上由中國政府控制,而且發揮某些政府功能的大型企業,市場經濟國家不應該容忍華為這種做法。

美國參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副主席馬克·瓦納也強調了科技方面來自中國的威脅。他說本來美國認為市場經濟改革會促成中國進步,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積極力量,但從最近幾年的觀察,中國正向另一個方向發展。

冷戰回聲:科技諜報、經濟戰與蘇聯解體
「嫦娥四號」登月:崛起大國雄心與地緣政治含義
未來戰爭(下):保持軍事優勢 美國如何抵消中俄
圖片版權EPA
Image caption
丹•科茨還對中國軍力增強發出警告。他說中國為了申索利益正在整頓解放軍,特別是在南海有爭議島嶼加強了部署。
破壞西方民主制度

《澳大利亞人報》駐華盛頓記者斯圖爾特(Cameron Stewart) 報道,美國機構還提出警告說,中國通過軍事冒險和網絡戰爭,包括恐嚇澳大利亞後院的太平洋島國,正致力於破壞西方民主制度。

報道引述丹•科茨說,北京正在利用政府所有機構爭奪有爭議領土,爭取對中國有利的全球看法,干擾西方選舉,從美國及其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盟國盜竊經濟,軍事和技術秘密。

丹•科茨說,中國加大努力尋求利用「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實現自己的目的,破壞民主,影響美國政策。他還說,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更加專制,中國領導人試圖在全球擴大其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降低美國的影響力。

丹•科茨還對中國軍力增強發出警告。他說中國為了申索利益正在整頓解放軍,特別是在南海有爭議島嶼加強了部署。中國在南沙群島建造軍民兩用設施加強了對地區的控制,削弱了美國在那裏的影響力。

丹•科茨和包括中情局局長吉娜·哈斯佩爾(Gina Haspel)在內的多個情報機構的負責人向美國總統特朗普提交了對朝鮮和伊斯蘭國的評估。他認為朝鮮不可能棄核,伊斯蘭國也沒有像特朗普所說的那樣被擊敗。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19-12-26 22:09 編輯 ]
Reply
#56
冷戰回聲:科技諜報,經濟戰與蘇聯解體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3660610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周三(4月4日)呼籲華盛頓停止調查所謂的北京侵犯美國知識產權事宜。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指責中方有「驚人的知識產權盜竊」行為。

特朗普政府稱,中國對美國企業施壓要求其轉讓技術,令美國每年因此受損300億美元。

007與「孫上校」:50年前的冷戰故事
鉤沉:007與刺殺列寧、契卡與伯爵夫人
信任難題:英國"劍橋五諜"與中共地下工作者
同一天澳大利亞媒體的報道稱,中國咄咄逼人的情報搜集活動迫使澳洲當局提升了安全措施,而且開始重新審視處理澳中雙邊關係政策。諸如此類的報道反映出西方國家擔心,即北京正在努力招募西方的科技人員和官員。

澳洲提升安全措施
澳洲多家媒體報道,自從一名中國公民數據洩密事件發生後,澳洲頂級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投入了億萬美元提升網絡安全和信息系統。

澳洲媒體集團(Fairfax Media)根據信息自由法得到了一份澳大利亞聯邦警察的高科技犯罪部門的報告,一名調查官員在報告中說這件事(洩密)「對整個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是個警醒」。

2013年澳洲聯邦警察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得知一名研究人員失蹤後,警察開始調查他是否同中國政府合作,並且是否洩漏了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保密研究信息。不過經過18個月的調查,聯邦警察在2015年7 月結案說「證據不足而且(那名中國研究人員)不願合作」。

中美互亮底牌後 特朗普推特上繼續放狠話
舊視頻爆英國"劍橋5諜"菲爾比的往事
《澳大利亞財經評論》報道說,澳洲國防部正在審查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一名高級研究人員和中國政府的導彈研發機構的商業往來問題。國防部的這名高級研究人員在2016年初被任命為一個小型公司NSW的負責人,該公司的領域是非軍事用途的大數據分析。

澳洲媒體認為防務科技集團對員工安全審查的做法存在缺陷。報道說,中國當局很可能清楚那名研究人員在國防部的作用,2006年中國政府的一個出版物注意到那名研究人員在澳洲防務科技集團工作,當時防務科技集團的名字是防務科技組織。

Image caption
當初美國總統里根施加軍事和經濟壓力,決心瓦解蘇聯。特朗普會效仿里根,對付中國嗎?
「警惕中國網絡威脅」

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在去年的年度報告中提到了「外國情報機構把許多澳大利亞的利益作為目標,包括秘密取得知識產權和科學技術」。

據《澳大利亞時代報》報道,在中國公民涉嫌數據洩密事件後,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對澳洲聯邦警察做出多方面的安全提醒,主要強調了網絡間諜問題。

一名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的前政府官員說,「他們現在從私營公司獲取大量信息,在可能的情況下還從政府機構獲取信息」。

媒體報道說,能夠接觸國防科技的研究人員通常在訪問中國的時候會成為中國情報部門的目標。另外一名了解情報工作的前政府官員說,中國在努力培養內部代理人,他們採取了咄咄逼人的做法。

「他們在中國鎖定某個在澳洲公司或機構工作的人,然後找這個人對他說,這有兩萬元,能不能給我們搞到這些文件?這個人可能讓他們走開。然後他們會找另外一個人再提出同樣的要求。這個人可能就會說可以,交出文件,然後再和那個機構打交道。」

今年2月澳洲媒體曾經報道美國勸阻澳大利亞不要用中國的華為公司提供的網絡設備。據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土安全局負責人親自向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表達了「美國對中國參與5G網絡建設的擔憂」。美國多個高級情報官員在美國參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中稱「中國實施網絡間諜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網絡安全議程上兩大隱患之一」。

「中國黑客採取反制」?

在指責中國從事網絡間諜活動的同時,美國前情報領導人,空軍退伍將軍克拉帕(James R. Clapper)建議美國對中國黑客採取反制,增加中國網絡間諜活動的代價。他建議效仿過去「告別檔案」對付蘇聯的模式對付中國。

「告別檔案」是80年代初法國從叛變的克格勃上校維特洛夫(Vladimir I. Vetrov)那裏獲得的透露蘇聯獲取西方情報的大量秘密文件,「告別」(Farewell)是維特洛夫的代號。維特洛夫向法國提供了偷拍的4,000頁克格勃從西方獲取的科技機密資料。

前法國總統密特朗在1981年當選後不久向美國總統里根轉交了這些情報,美國中情局才開始意識到蘇聯從西方獲得雷達、電腦、機械工具、半導體等領域的大量科技情報。

維特洛夫提供的情報令西方國家驅逐了將近150個蘇聯技術間諜;法國驅逐了47名大部分為從事科技情報活動的蘇聯間諜。其結果是蘇聯獲取科技情報的間諜活動陷於停頓。

Image caption
特朗普政府指責中國對美國企業施壓要求轉讓技術,令美國每年為此蒙受300億美元的損失。
據說蘇聯獲取西方技術的情報令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十分震驚,也導致他下決心對蘇聯全面施加壓力,爭取冷戰的勝利。1982年1月里根批准中情局對蘇聯實施反間計,傳遞虛假科技情報,誤導蘇聯的科技研究,消耗蘇聯已經捉襟見肘的資源。

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
當時蘇聯希望通過在法國的間諜得到天然氣管道軟件,以更新蘇聯的天然氣管道技術,爭取實現向西歐出口天然氣。華盛頓除了阻撓西方同蘇聯達成類似交易,同時還誘使蘇聯獲取有缺陷的軟件。

中情局的反間計旨在「擾亂蘇聯的天然氣供應以及從西方獲取硬通貨的能力,擾亂俄羅斯內部經濟」。里根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空軍部長里德(Thomas Reed)出書講述當時美國對蘇聯的經濟戰。他說美國的虛假情報導致穿西伯利亞油氣管道在1982年發生了大爆炸。

里德說,軟件「被重新設計能夠重設泵速和閥門,產生了超出輸油管連接和焊接部分能夠容忍的壓力強度」。他還說1982年的爆炸是「最大規模的非核爆炸,從太空中都能看到那次大爆炸」。

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在2007年的文章中說,根據「告別檔案」,對蘇聯進行的反制措施是一場經濟戰爭;天然氣管道爆炸令蘇聯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同時在蘇聯內有經濟問題、外有里根施加軍事和經濟壓力時,摧毀了蘇聯獲取技術的能力。

對蘇科技情報反間行動的策劃者威斯(Gus Weiss,白宮的科技情報和經濟顧問)說,「告別檔案…導致克格勃的關鍵行動失敗,而這發生在蘇軍最需要這個行動、美國國防力量增強、蘇聯經濟衰落的時候,因此蘇聯已經不能再(同美國)競爭」。

維特洛夫在西方被認為是結束冷戰的英雄,這位20世紀最大間諜故事的主角的背叛行動被克格勃破獲,在1983年被槍決。間諜故事的另外一位重要角色威斯2003年去世,但是《獨立報》報道將其在華盛頓家中死去說成「離奇的死亡」。
Reply
#57
中美俄新大三角戰略:西方警惕俄國打中國牌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Bisapi%5D

6月初中俄簽署了關於兩國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表示要一道對世界承擔更大責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稱其為「最好的朋友」。7月23日,中俄戰略轟炸機聯合在東北亞空中戰略巡航,引發美國亞太兩個盟國日本和韓國的警惕。

中俄轟炸機聯合巡航這個「前所未有」的新動態被普遍認為是中俄嘗試挑戰美國在地區的影響力,打破二戰、冷戰之後形成的東北亞戰略格局。

普京和習近平自2013年以來會見了30多次。《紐約時報》7月21日的社論認為,隨著俄羅斯和中國進一步接近,進一步形成更固定的結盟關係,可能形成對美國的戰略挑戰。

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軍事戰略專家約翰·阿爾奎拉教授在同國防部官員和其他分析人員一起撰寫的一份報告中說,「如果莫斯科和北京進一步結盟,會顛覆世界制度以及美國對世界的影響。」

據《紐約時報》報道,最近五角大樓白皮書把俄羅斯的威脅增加說成是普京以其人(美國)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模仿1970年代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對美國打「中國牌」。

中俄巡航展示凖同盟態勢 挑戰美國印太秩序
美國情報首腦:俄中加強關係構成「全球威脅」
圖片版權XINHUA
Image caption
7月23日中國的轟-6K遠程轟炸機同俄戰略轟炸機聯合在東北亞空中戰略巡航,引發美國亞太兩個盟國日本和韓國的警惕。
中俄共同利益:軍事,高科技,價值觀

普京6月在莫斯科會見中對習近平表示感謝,因為中國領導人促進中俄貿易,使兩國貿易額在2018年比前一年增加了25%,超過了1000億美元。兩國領導人簽署了20多份協議。

許多分析認為,自從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招致西方制裁後,中俄開始找到越來越多的共同點,以對抗西方式的民主模式,試圖為戰後形成的美國主宰格局尋找替代。

普京在2月的國情咨文講話中表達了對同中國關係的信心,他說俄中關係會促進俄羅斯的安全和繁榮,特別是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有利益重合。

十多年來中俄進行了多次聯合軍事演習,2012年中俄在地中海舉行海軍聯合演習。去年,俄羅斯進行了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中國軍隊也參與其中。

事實核查:俄羅斯對非洲事務介入到底有多深
中國和俄羅斯被指發展武器 加大外空戰爭風險
冷戰教訓:丘吉爾的「淘氣文件」和斯大林的恐懼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俄羅斯已經開始向中國提供先進的S400地對空導彈。圖為俄軍在克里米亞部署的該型防空導彈。
《紐約時報》報道,最近俄羅斯還同意向中國出售其最尖端的軍事技術,包括S400地對空導彈和蘇-35戰鬥機。不過反過來,俄羅斯許多先進武器的主要零部件也來自中國。

此外《澳大利亞人》報道說,中國還向俄羅斯供應主要網絡和安全設備,讓普京有更多手段控制網絡和輿論。上月,俄羅斯同中國電訊公司華為達成協議,在俄羅斯建立5G網絡。俄羅斯加入中國的「獨聯網」(splinternet),擺脫依賴美國公司的互聯網。

這家澳洲媒體還報道說,在1990年代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一度似乎要加入西方陣營,令中國十分擔心 。在對付所謂「顏色革命」方面,俄羅斯成了中國的伙伴,共同對抗西方的人權和民主的普世價值。

中國崛起和中美貿易戰:全球化逼近新拐點?
十月革命百年:普京沙俄帝國與習近平中國夢
中國的戰略「備胎」:俄或成合縱抗美盟友
俄中潛在分歧:俄羅斯衰落及其危險
《澳大利亞人》評論文章說,中國是中俄關係的主宰,中國的經濟體量是俄羅斯的6倍,而且還在增加,俄羅斯繼續衰退,因此俄羅斯正在演變成中國的附庸。

在經濟方面,俄羅斯正加深對中國這個巨大鄰國的依賴。俄羅斯國家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依賴中國的資金,越來越多的石油出口轉向中國市場。在俄羅斯尋求減少美元霸權影響的時候,人民幣在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去年,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美元減半,降到23%;而人民幣的份額增加了3%,達到了14%的份額。

圖片版權REUTERS
Image caption
分析認為,因為中國有巨大的經濟體量以及軍事和科技發展迅猛,中國是美國的長期挑戰,而不是俄羅斯,因此特朗普應該積極拉攏俄羅斯。
葡萄牙前歐洲事務部部長,哈佛大學博士布魯諾(Bruno Maçães)在美國網絡政治雜誌POLITICO撰文分析了俄羅斯和中國聯盟存在的障礙。他認為,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資本主義差別很大。普京的俄羅斯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尋租和特權性質不利於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投資進入俄羅斯十分有限。

他還認為,中俄在中亞地區影響重疊也會產生緊張。中亞地區的穩定對於中國的內部安全十分重要,中國希望中亞伊斯蘭極端主義得到遏制。布魯諾說,中國在未通知俄羅斯的情況下派兵在塔吉克斯坦進行演習。

《紐約時報》還說,中俄在東亞,北冰洋也有相互競爭。

布魯諾還說,一個衰落並且感到憤怒的俄羅斯會變得十分危險,因為俄羅斯為了證明自己仍然是個強權,可能會對外冒險,諸如威脅其他國家,加強對中國的戒備,擔心西伯利亞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

儘管對俄羅斯衰落有諸多分析,但俄羅斯仍然是個核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仍然擁有現代化的軍隊,而且並不懼怕使用武力,比如在敘利亞部署俄羅斯軍隊。

西方如何應對:積極拉攏俄羅斯或等待?
在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蘇關係開始分裂。之後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72年訪問中國,拉攏中國對付蘇聯,形成了所謂的中美蘇「大三角」戰略格局,令蘇聯疲於應付,後來深陷阿富汗戰爭,開始了解體的前奏。現在,中俄在習近平和普京領導下進一步接近,新的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呼之欲出。

《澳大利亞人》在分析談到中俄結盟的挑戰時說,歷史上「大三角」關係中受孤立的一方似乎總要付出代價,因為它在軍事和外交上單獨應付一切。

圖片版權EPA
Image caption
美國情報主管警告:中俄關係對美國構成越來越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因為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都在謀求破壞民主制度,建立軍事優勢。
分析說,因為俄中關係存在上述的不平衡和潛在矛盾,西方不必去指責俄羅斯,也不用努力去拉攏俄羅斯,而是應該指出俄羅斯屈從中國的事實,同時耐心等待。

分析認為,遲早俄羅斯在普京後會出現一個像反對派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那樣的領導人,那時候俄羅斯自然會接近西方,白宮的主人那時應該學習尼克松,去莫斯科訪問。

不過《紐約時報》的社論認為,中俄的共同目標可能會增加,會進一步威脅西方利益,西方需要鞏固民主國家聯盟,而不是在這時候美國疏遠自己的盟友。

長期來看,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挑戰,而非俄羅斯,因為中國有巨大的經濟體量,軍事和科技發展迅猛。此外,中國有不同於西方的專制體制。因此《紐約時報》社論認為,特朗普應該積極拉攏俄羅斯,美國可以同俄羅斯在太空,北極,軍控方面加強合作。

雖然許多評論認為中俄一旦建立結盟關係會徹底改變全球政治的運作方式,但布魯諾博士說,面對俄羅斯的積極努力,中國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謹慎。他說,俄羅斯的戰略專家都在鼓勵中國進一步同俄羅斯結盟,但是中國的智庫專家似乎仍然不確信應該選擇這樣同西方對抗。

另外,中國當局清楚能夠從美國得到什麼,俄羅斯能提供什麼。

不過歐洲就不同。中國重視歐洲的市場和技術。北京不願意把歐洲推開,他們等待歐洲作出決定。布魯諾說,在這個危險的世界裏,歐洲似乎成了決定平衡的主要力量。
Reply
#58
美國務卿要北約對抗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5Bisapi%5D

北約成立七十年後,中國崛起被看作是北約面臨的新威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威脅,似乎要把北約的使命擴大到了亞洲。

周三(11月20日)蓬佩奧在布魯塞爾北約外長會議上講話說,盟友必須應對來自中共目前的潛在的長期威脅,北約國家不能忽視他們同北京執政黨之間的「根本差異和不同信仰」。

美國國務卿說,美國及其盟友建立北約的初衷是自由和民主。他還說,冷戰結束30年後,美國和盟國仍然面對來自專制政權的威脅,我們必須要共同面對他們。俄羅斯,中國,伊朗,他們的價值體系和我們的截然不同。

世界最大的軍事集團成立70年後聚焦新對手
中美俄新大三角戰略:西方警惕俄國打中國牌
習近平訪歐:中國特色的全球化令歐洲擔憂
當記者就法國和德國建議改造北約的問題提問時,蓬佩奧再次主動提到北京說,聯盟的結構應該適應一直變化的目標,顯然在1949年北約成立時並沒有考慮到「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強調意識形態對抗
今年4月在北約紀念成立70週年的時候,美國駐北約大使哈奇森說,北約正在對中國的行為做風險評估。這預示著北約這個軍事集團的重心開始東移,離開了當初北約在歐洲對付蘇聯侵略的初衷。

此次美國國務卿強調北約取得冷戰勝利是為了「自由和民主事業」,他把北約重心轉向中國的問題置於對立價值觀的框架內。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美國和歐洲盟國在二戰後為防止蘇聯侵略歐成立了北約軍事聯盟。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北約領導人,1949年。
本月早些時候,蓬佩奧在柏林講話中已經就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發出警告。他說,中國壓制其民眾的手法同過去共產主義的東德「可怕的相似」,強調「自由國家」同中國和俄羅斯這些國家展開「價值觀競爭」。

華為被視作中國崛起縮影 任正非之女被捕激怒北京
一帶一路:營造西方沒落後的新格局?
再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較量 必有一戰?
蓬佩奧批駁了莫斯科是西方合作伙伴的看法。BBC的防務記者馬庫斯說,蓬佩奧的講話傳遞了意識形態鬥爭的信息。

儘管美國國務卿表達了強硬看法,但馬庫斯說,美國的根本看法究竟是什麼,仍然令許多人費解。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對莫斯科並沒有表現出同樣的敵意,也沒有把西方同俄國和中國關係放在完全對抗的戰略框架內。

BBC的防務記者認為,美國許多盟友未必完全贊同蓬佩奧的強硬看法。莫斯科和北京會對美國和盟國間的不和諧和分歧加以利用。

全球北約,應對俄中
俄羅斯一直反對北約東擴,並認為西方違背了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討論允許東西德國統一時做出的承諾。不過戈爾巴喬夫的外長謝爾瓦德納澤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貝克事後都否認西方做過類似承諾。

Image caption
根舍在同蘇聯領導人會談時說,德國很確定北約不會東擴。根舍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1991年
中情局局長:美國最大威脅來自中國而非俄國
一帶一路:「東風壓倒西風」令西方擔憂
美國情報首腦:俄中加強關係構成「全球威脅」
但德國《明鏡周刊》的報道曾引述過一段當時的德國外長根舍同蘇聯外長謝爾瓦德納澤的談話記錄。根舍說,統一的德國作為北約成員國將是個複雜的問題,但德國很確定北約不會東擴。

在1989年冷戰結束後北約數次重新界定其使命,為北約繼續存在尋找理由,諸如在巴爾幹地區的「人道主義干涉」,2001年9/11攻擊後的反恐戰爭。

另外北約仍在保持繼續擴大。巴爾幹地區的小國如黑山共和國在2017年加入北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與馬其頓正在等待加入北約。

中國媒體報道,北約除了在歐洲擴展,正向全球性軍事集團轉變。與此同時,美國對歐洲盟國強調「中國威脅」。特朗普政府一直以國家安全威脅為由敦促北約盟友禁止使用中國電訊巨頭華為的5G網絡技術。

日本NHK報道引述觀察家的話說,蓬佩奧強調中國說明美國希望北約盟國在5G發展方面互相協調。蓬佩奧一直在勸說歐洲盟國不要和華為在5G領域合作。

法總統:北約「腦死亡」
美國在北約中的領導作用以及對該軍事聯盟的承諾引起成員國的質疑。本月早些時候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北約已經「腦死亡」,對美國保衛歐洲盟友的承諾發出質疑。法國總統說,歐盟應該發展自己的「軍事主權」。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法國總統主張歐盟應該發展自己的「軍事主權」。
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奧巴馬政府時美國駐北約的大使伊沃·達爾德說,一些歐洲官員曾對他說,他們擔心美國不會滿足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關於互助防禦的義務。

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規定,對北約一個成員國的攻擊被認為對北約所有其他成員國的攻擊。但去年7月北約峰會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並沒有對盟國重申第5條規定的承諾,而是批評盟國國防開支不足。

在整個冷戰期間北約並沒有援引公約第5條規定進行過軍事行動。北約歷史上唯一援引第5條規定的軍事行動是2001年美國遭受9/11攻擊後,當時北約成員國認為9/11攻擊符合公約第5條規定,參加了美國的反恐戰爭行動。

蓬佩奧本月早些時候訪問德國時試圖打消盟友的疑慮。他強調北約「仍然是歷史上一個最重要,戰略性的伙伴關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這次在會見蓬佩奧時說,在一系列戰略問題上,諸如俄羅斯,軍控以及中國崛起問題,北約仍然是北美和歐洲共同商討決策的唯一平台。
Reply
#59
中國的戰略「備胎」:俄羅斯或成合縱抗美盟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5Bisapi%5D

就在西方國家領導人齊聚法國紀念二戰盟軍諾曼底登陸75週年之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俄羅斯領導人普京則在莫斯科宣佈建立更廣泛的雙邊戰略伙伴關係。有分析認為,面對美國壓力,中俄兩國或正因各自利益驅使進一步靠近。

中國方面的分析人士甚至引古比今表示,中俄形成「合縱」之勢,用「合眾弱以攻一強」的中國古代戰略描繪當下世界格局所發生的變化。

中俄「合縱」
中國和俄羅斯6月5日在莫斯科聲明加強兩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在香港的評論員盧麟元說,「中國有了能源和糧食就有了底氣」,中國資本和產能能向俄羅斯釋放,推動俄羅斯經濟增長,「合縱之勢已成,世界格局靜悄悄地變了」。

十月革命百年:普京沙俄帝國與習近平中國夢
美國情報首腦:俄中加強關係構成「全球威脅」
未來戰爭(下):保持軍事優勢 美國如何抵消中俄
華為爭端:意識形態對抗到高科技的「新冷戰」
中國官方報道說,習近平和普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雙方表示要「守望相助,相互給予更加堅定有力的戰略支持,支持對方走自身發展道路和維護本國核心利益,保障兩國各自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

圖片版權COURTESY ALEXANDER DUGIN
Image caption
俄羅斯民族主義思想家杜金(Aleksandr Dugin):中國和俄羅斯,前者在經濟上,後者在戰略上,已改變整個國際體系,把全球化轉變成兩個對立的潮流,即多極化和單極化相對,對西方形成嚴峻挑戰。
中俄加強戰略合作,按照西方評論員解讀,是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政策。習近平努力發展同俄羅斯的聯盟關係,對付來自美國的貿易戰。

地緣政治劇變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分析員沃爾夫((Martin Wolf)將中美貿易戰升級並走向對抗形容為「我們所處時代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他認為,蘇聯解體後,中國已經填補了「美國對手」的空位,被特朗普政府視為意識形態、軍事和經濟的全面對手。

他認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政策正促使美中關係進入「零和遊戲」的狀態。美國國務院政策負責人斯金納(Kiron Skinner)女士最近甚至說同北京的較量是「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的強大競爭對手」。

沃爾夫指出顯然斯金納女士忘記了美國與日本的戰爭。他認為,把美中爭端比作文明與種族衝突的言外之意即衝突無法化解。在中國,習近平也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言論,強化共產黨的權力,因此也有評論員認為,中美對抗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和權力的衝突。

圖片版權XINHUA
俄羅斯著名的民族主義思想家,地緣政治評論員杜金(Aleksandr Dugin)最近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中國和俄羅斯,前者在經濟上,後者在戰略上,已經改變了整個國際體系,把全球化轉變成了兩個對立的潮流,即多極化和單極化相對,對西方形成了嚴峻挑戰。

六合諸侯一匡天下

習近平訪問莫斯科,被說成普京總統最重要的外國盟友之一。除簽署譴責美國霸權聲明外,習在三天訪問中還要簽署一系列貿易協議和投資意向。《金融時報》在莫斯科記者報道說,中俄兩國經數十年猜疑後,在習近平和普京時代開始建立起友誼,出乎許多觀察家意料,因為當初許多分析認為中俄關係變暖只是暫時現象。

沙俄帝國在遠東擴張,從滿清帝國奪取大片土地的歷史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中國輿論中仍有許多人提及沙俄擴張的歷史,強調要對俄羅斯的野心保持警惕。而如今,莫斯科和北京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俄羅斯受到美國制裁,特朗普開啟同中國的貿易戰。

《金融時報》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是俄羅斯的八倍,而且中國經濟規模仍在在迅猛增長。但是盧麟元評論說,中國的經濟體量現在已經是俄羅斯的十倍,因此中國人應有足夠自信,擺脫歷史上的受迫害和自卑感,要有「六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自信。

冷戰回聲:科技諜報、經濟戰與蘇聯解體
「嫦娥四號」登月:崛起大國雄心與地緣政治含義
未來戰爭(下):保持軍事優勢 美國如何抵消中俄
Image caption
《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認為,美國把同中國的爭端看作文明與種族衝突的言外之意即這場衝突已經無法化解。
中俄全面戰略伙伴
俄羅斯和中國曾經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友,但也曾是軍事敵手。《金融時報》報道說,美國和歐盟2014年針對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開始對莫斯科制裁後,俄羅斯的重心轉向中國。俄羅斯把中國當作一個重量級的合作伙伴,可以向中國出售石油,天然氣和其它自然資源,彌補西方資金減少。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張昕教授對《金融時報》記者說,峰會將加深俄中兩國在能源、航空和通訊領域的合作,以及在農業,金融,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合作。

他還說,美國可能對俄羅斯發動新制裁令俄中兩國加速努力,達成諸如非美元支付系統的協議,「這對兩個國家都是真正的威脅和危險,他們現在進行認真討論,商討應對措施」。

俄羅斯學者杜金甚至主張俄羅斯要在戰略和資源上支援中國,而中國則要在經濟上幫助俄羅斯,共同對抗來自西方的制裁和壓力,讓多邊主義同盟戰勝全球化的單邊主義。

俄羅斯和中國現在找到更多共同利益,按照美國大西洋委員會主席弗萊德.坎培(Fred Kempe)的話說,「現在維繫他們(俄中)的是反對美國全球領導地位,以及政治生存的共同利益,他們相似的專權制度,領導人個人的親密關係」。

政治觀察家德米特裏•科瑟列夫6月2日發表題為《如何離間莫斯科與北京?已經不可能了》的文章,他說在過去30年中,美國一直努力離間中俄關係,但是中俄關係越變越好,現在有了全面契合的利益。
Reply
#60
人工智能,精確彈藥,無人機群 -- 未來戰爭(上)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213164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爭對歐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一戰帶來了深重災難,但也是使用革命性武器的一場戰爭。

現在軍事技術也取得變革性進展,加上國際地緣政治變化,令人更關注新科技對未來戰爭形式的影響以及將如何改變世界格局。

中國軍事技術發展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19大上強調把中國建成科技強國。他還呼籲在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學方面取得突破。戰略技術已經成為中國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三(11月14日)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提交國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加速了軍事現代化,「美國的長期軍事優勢已經減弱」。報告說,中國在「第二島鏈」已經在陸海空和信息站領域內有能力同美軍對抗。所謂第二島鏈就是美國沿小笠原群島,日本火山島,馬里亞納群島和帕勞建立的戰略防禦。

未來戰爭(下):保持軍事優勢 美國如何抵消中俄
無人機改變未來戰爭:中國大力投入新武器
再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較量 必有一戰?
最近加拿大情報機構發佈報告也說,中國正努力研發新一代軍事技術,要超越美國軍事技術,在未來戰爭中佔據有利地位。中國的策略包括吸收西方技術,強調技術創新,在人工智能領域突破,發展無人武器系統以及定向能源武器等。

後工業化戰爭
19世紀末,英國科幻小說家HG威爾斯在《世界大戰》一書中就描述過技術先進的火星人使用類似激光的武器,以及一種黑色毒氣攻擊地球人。20年後歐洲大戰爆發,交戰方開始使用毒氣。小說中描繪的總體戰概念,即沒有道德限制,不加區分地摧毀各種基礎設施,在一戰中也成為現實。

圖片版權HULTON ARCHIVE
Image caption
英國發明了坦克,在一次世界大戰戰場首次使用。當時,戰爭中還是用了彈帶供彈的機關槍,後膛炮。鐵路運輸把工業製造能力同戰場距離不斷拉近。
一戰雖然延續使用過去的騎兵,但戰場上出現了彈帶供彈的機關槍,後膛炮。發達的鐵路運輸把大量軍隊運到前線,並向部隊提供大量作戰物資。《每日電訊報》報道說,在一戰中工業革命的機械能力將工廠生產同殺戮緊密地聯繫起來。

100年前的大戰湧現出坦克,空軍,毒氣,令戰爭進入革命的門檻。《每日電訊報》報道認為,現在世界同樣面臨新的科技革命,新技術在全球分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樣人類面對湧現出的革命性新技術,諸如人工智能和基因武器,其中任何一種新科技都可能改變現有的力量平衡。

100年後,激光武器已經成為現實,飛機和導彈已經從超音速進入超高音速時代。下一個世紀中的戰爭將如何進行,戰場上用什麼武器,由人還是機器人作戰,戰場在哪裏?高科技會讓未來戰爭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血腥嗎?

無人機和集群
2016年美國國防部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演習。3架超級大黃蜂F/A-18戰機在加利福尼亞上空投擲了103個 Perdix微型無人機。這些無人機作為一個集群協作,共同進行決策,改變編隊飛行,甚至能自我修復。

北京閲兵:"航母殺手"東風-21D導彈首現身
「中美必有一戰」:"修昔底德陷阱" 之誤
中情局局長:美國最大威脅來自中國而非俄國
這種無人機群能夠進行偵查和刺殺任務。能長時間滯空的飛機空投這種無人機,加上隱形技術,這是一種潛力不斷提升的新型武器。無人機單個行動,或組成集群協調攻擊,為20世紀的作戰原則帶來巨大挑戰。

例如航空母艦和航母艦隊一直是投送力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倫敦國王大學安全學院的專家佩恩(Kenneth Payne)說,航母是移動緩慢的大型作戰平台,雖然航母具有自衛能力,但是試想航母面對一萬個快速移動的自殺攻擊無人機能如何應付?這些無人機可以集中力量迅速攻擊,也可以分散單個行動。

圖片版權IN THE US COSTS £20,000 COMPARED TO LARGER VEHIC
Image caption
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英軍炮兵32團的戰士薩頓凖備放飛「沙漠鷹」偵查無人機。
陸地上俄羅斯開發出無人駕駛坦克,最近已經在敘利亞戰場上部署過。

中國和俄羅斯研發海底艦船,俄羅斯研發了核攻擊無人潛艇(Kanyon)。針對這種新威脅,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研發「海洋獵人」系統,通過部署廉價的,組成網絡的艦隊跟蹤敵方潛艇。

這些變化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而且還具有諸如降低費用以及延長部署時間等尋常意義。《每日電訊報》報道說,一艘驅逐艦部署一天需要美國海軍付出70萬美元,而能夠在海上逗留數月的「海洋獵人」系統部署一天只需兩萬美元。

無人機為攻擊帶來革命性變化,當然也促進了針對新攻擊如何防禦的研究。

傳感器,制導武器

目前發生的軍事變革中可能最重大的不是關於槍炮子彈的變化,而是信息方面的變化。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保羅·沙雷(Paul Scharre)是《自主武器和未來戰爭 》的作者,他曾在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擔任特別行動官。沙雷認為在新世紀裏,指揮官擁有海量信息,他們為信息而戰。

傳感器帶來了信息革命。過去比較笨重昂貴的傳感器,現在都小巧廉價,可以安裝到幾乎所有東西上面,諸如士兵的皮膚,飛行的無人機等等。傳感器帶來實時數據,指揮官能瞬息更新對敵人狀態的了解。

傳感器讓軍人隨時掌握各處的裝備和彈藥狀態,以及作戰環境中軍人面臨的危險。最近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附近模擬戰場上舉行了一次為期三周的演習,其中就測試了一種英國技術,即「通過一體化電子網絡技術用於保護裝備的傳感器」(Sapient)。

傳感器甚至可以使用到每個單個的彈藥上面,這種彈藥能給狙擊射擊帶來巨大變化。目前的狙擊手已經能夠在3-4千米外的距離射殺目標。

圖片版權XINHUA
Image caption
中國在國防技術中強調技術創新,努力在人工智能領域突破,發展無人武器系統以及定向能源武器。
傳感器和精確子彈可能在中期未來的戰場上實現人和機器併肩戰鬥的情況。雖然電影《終結者》那種科幻場面不大可能出現,但是那時候的士兵可能會裝備動力外骨骼,頭部顯示裝置。這種士兵將更強有力,速度更快,借助網絡技術能更迅速地分析戰場並作出判斷。

地面戰場革命
2,500年前的希臘神話中有個青銅製成的機械巨人武士塔羅斯(Talos)在保護克里特島。現在Talos是「戰術攻擊輕型操作者裝具」的英文縮寫 ,這是一種帶動力的外骨骼裝置,美軍希望特種部隊使用這種裝置突襲時能防彈,還能在行動中提高他們的平衡,力量以及經速度。

《每日電訊報》報道說,上述裝置在研發中遇到許多問題,但是研發方向是清晰的。

這種外骨骼裝置提供動力,還有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傳感器檢測軍人主要髒器的狀況。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製造的Onyx外骨骼裝置是綁在戰士的腿上,使他們能夠負帶更重的裝備,走更遠的路。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國防部數據顯示「2017年12月1日測得,英國部隊19.8%的官兵體能狀況下降。數據中身體受傷最多表現為肌肉骨骼受傷和紊亂」。

2018年10月英國國防部的「防務和安全加速器(DASA)」呼籲承包商投標,提供「有效防止,治療軍隊中受傷人員的科技手段。我們期望有新方法能夠為身體受傷提供早期預警或預防,特別是使用時用耐久技術實現這個目的」。

身體防護技術在很多年中一直沒有劇烈變革,但也一直在取得進展。新的研究利用遇到衝擊能夠瞬間便硬的液體,這種技術不僅能吸收子彈的衝擊力,還吸收爆炸的震波。

這些新技術讓未來的步兵戰士更加強壯有力,行動更迅速,能掌握更多信息,得到更多防護。動力外骨骼,裝甲,增強現實技術將帶來新的步兵革命。

地緣政治變化令許多人擔心下一次世界大戰來臨,技術進步或許能讓將來的戰爭速戰速決。下期我們接著談更高速度的新戰爭技術,以及太空和網絡等新戰場如何影響未來衝突。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