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癌 Cancer
#71
及早查找遺傳性癌症基因 預防勝於治療
https://health.mingpao.com/%e5%8f%8a%e6%...%e7%99%82/

醫學界與科學界一直探討癌症的成因與治療方法,從研究中證實,癌症是源於基因變異的疾病。基因變異分為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所致。從基因圖譜發現,癌症有一成是由遺傳性致癌基因引致,如乳腺癌及大腸癌均為常見的遺傳性癌症。有醫生認為,市民認識癌症與遺傳基因的關係,有助提前採取預防及治療。透過基因檢測解讀個人基因密碼,盡快查找高危的致癌基因,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即有助減低關鍵基因病變的潛在風險。

目錄
1 逾20萬人帶遺傳性致癌基因
2 一般遺傳性致癌基因引起的癌症有三種特質:
隨近年醫學界對癌症研究越趨成熟,發現癌症與遺傳有密切關係。若有家族遺傳史,可藉由基因檢測以檢查自己和家人是否具有遺傳性癌症的先天基因變異,從而作出相應的預防。其實人體由許多細胞組合而成,每個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內藏23對蝴蝶狀的染色體,染色體由雙螺旋DNA盤繞組織蛋白再不斷延伸而成,而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

相關文章: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稱,如果父母的精子或卵子出現基因變異,促成結合後的細胞會遺傳了致癌基因,但下一代未必百分百會發病,因遺傳方式分為常染色體顯性特質和隱性特質,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例,若父母其中一方為患者,其子女有一半機會發病;至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癌症,若父母都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子女有四分一機會發病。下一代亦可透過生活方式、食物及避開環境引發的因素來改變發病率。現時常見的癌症中,以乳腺癌和大腸癌屬高遺傳性的癌症,其他如前列腺癌、胰臟癌及胃癌等,亦可能與遺傳性基因有關。

逾20萬人帶遺傳性致癌基因
林醫生指出,香港曾於2018年進行一項研究,從超過500名中國籍健康人士中,檢查與8種癌症有關的30組基因,推算本港約3%健康人士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即全港可能有超過20萬人帶有這些致病基因。市民在進行基因檢測前,必須做好身心準備,要在知情並同意下尋求專業的基因/ 遺傳諮詢,包括甚麼時候開始進行測試、採用甚麼工具進行測試及測試的頻率密度。基因檢測分為單一基因、基因套組(panel)、全外顯子定序(WES)及全基因組定序(WGS),可檢測多個指定基因,甚或兩萬多個基因,檢測範圍越大、耗時越長。檢測後必須由專科醫生向當事人闡釋基因結果及問題,並提供一系列的處理方法,如何跟進兼附帶心理輔導,整個過程旨在提供預防的方法及幫助治療。

一般遺傳性致癌基因引起的癌症有三種特質:
(一)早發性,發病年齡可能早至二三十歲;( 二)猛烈性,病情較為嚴重及快速惡化;(三)多發性,常見有多個腫瘤,例如雙邊乳房同時有腫瘤或單乳有多個腫瘤等。癌症有一成與遺傳性致癌基因有關,先天以外,後天環境因素亦非常重要,例如鼻咽癌及肝癌都不乏與吸煙和飲酒等不良習慣有關。具癌症家族史宜及早檢查。

林醫生解釋,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不一定會發病,但患病風險肯定較一般人高。據外國研究顯示,每8名女性中會有一人在70歲前患上乳腺癌,若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患病風險會上升至45%至65%。由於常見的遺傳性癌症帶有致癌基因,所以具癌症家族遺傳史的人應透過臨床醫生的專業諮詢,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包括進行更密集的檢查,接受X光造影及磁力共振(MRI)的影像檢查,盡早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對個人和家人健康都有幫助。

林醫生指出,以一對母女為例,40歲的母親確診患有乳腺癌,屬早發性的一種,可透過抽血進行基因檢測,如發現基因突變的BRCA1,即表示有二分一機會把致病基因傳給女兒。因此,女兒屬遺傳性致癌的高危一族,應及早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並可進行基因諮詢及考慮進行多項檢測,以了解自己是否帶有致病的遺傳性基因,從而作出徹底的預防及治療。

事實上,基因檢測與身體檢查無異,目的是及早發現潛藏疾病、防患未然。如果患者早在0期階段已發現致癌基因存在,可選擇較簡單且合適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避免待癌症發展至晚期或擴散後才進行治療。
Reply
#72
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https://health.mingpao.com/%e7%99%8c%e7%...%e5%8d%b1/

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形成了個人的體格、個性和智力,有時卻連帶致癌基因也遺傳予下一代,怎辦?原來約有一成的癌症是由遺傳性致癌基因所致,當中乳腺癌及大腸癌更是較常見與遺傳有關的癌症。專家指透過基因檢測解讀個人的基因密碼,或能提早查找「高危」的致癌基因,繼而採取預防或治療等方法,減低潛在患癌或病變風險!

目錄
1 一成與遺傳性致癌基因有關 乳腺癌、大腸癌最常見
2 研究推算全港逾20萬人帶遺傳性致癌基因
3 哪些人需要進行基因檢測?
4 檢測結果難料 宜做好心理準備
5 及早發現0期癌症 避免擴散
6 「癌症與遺傳」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無論哪種癌症其實都是由基因突變所致,但引致突變的原因則可分為兩類,包括先天、由父母配子(精子或卵子)傳下來的遺傳性致癌基因,而更多是後天環境促成的基因改變。

一成與遺傳性致癌基因有關 乳腺癌、大腸癌最常見
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大約一成的癌症個案與遺傳性致癌基因有關,即從父母遺傳了致癌的基因而引起癌變,餘下九成則屬於後天的細胞基因變異。而醫學界近年陸續發現更多的致癌基因,當中以乳腺癌和大腸癌屬較高遺傳性的癌症,其他如腦癌、胰臟癌、肺癌、胃癌、肝癌及前列腺癌等亦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

遺傳性致癌基因引起的癌症一般都有以下3種特別表現,例如:

發病年齡會較一般個案更早;
病情趨向更為嚴重及快速惡化;
常見有多個腫瘤,例如雙邊乳房同時有腫瘤或單邊乳房有多個腫瘤等。
林醫生表示,若出現以上情况,醫生會有理由懷疑遺傳基因致病的可能性。「過去曾參與研究,發現約3%健康人士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推算全港可能有超過20萬人帶有這些致病基因,實在值得關注和重視。」

研究推算全港逾20萬人帶遺傳性致癌基因
不過,林醫生闡釋,雖然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但並不一定會發病,惟患病風險肯定會較一般人高。以乳腺癌為例,外國研究顯示,每8名女性中會有一人在70歲以前患上乳腺癌,若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則患病風險會飈升至45%至65%。

他續指,即使家族出現多宗同類或不同類型的癌症,也未必一定與遺傳基因有關。「家人有相似的成長及生活背景,故患癌可能是源於同樣的後天環境因素所致。」事實上,癌症雖然有遺傳的可能,但即使父母患有癌症,只要他們的配子正常,子女患癌的機會並不會增加,但若他們的癌症源於帶有致癌基因的配子,子女便有機會帶有遺傳基因,成為患癌的高危族群。

哪些人需要進行基因檢測?
隨着科技進步,若懷疑家族有遺傳性致癌基因,都可以透過抽血進行基因檢測。林醫生舉例說,若母親、姨媽及姐姐都患有乳腺癌、並同樣有BRCA 1同一定點位的基因變異的女士,她便要考慮做檢測,如帶有同樣的遺傳性致病基因,便可以與醫生磋商合適的處理。

林醫生強調,基因檢測主要是針對先天的遺傳性致癌基因,因為這些基因存在於全身的細胞,至於後天出現的基因突變則無法透過檢測作出「預告」。檢測可以因應情况選擇檢測單一特定基因,亦可使用套組(panel)檢測多個指定基因,甚或利用全基因外顯子排序,檢視全部2萬多個基因,以了解自己是否帶有致病的遺傳基因。當然檢測範圍愈大,所需時間愈長,費用也愈高。

檢測結果難料 宜做好心理準備
進行檢測前,病人必須做好身心方面的準備。「病人應該盡量提供詳細的家庭資料和病歷,資料愈多、愈詳細及愈準確,對醫生的評估和診斷也愈有幫助。」現時基因檢測的準確性相當高,病人在檢測前亦要清楚自己接受檢測的原因,並為一旦出現不理想的檢測結果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結果或對生活及生育計劃帶來影響。

經檢測後,病人若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醫生會視乎情况建議病人是否需要採取一些預防或治療方法。「例如利用藥物降低患病風險、更早開始及更頻密接受相關檢查,或接受切除手術以阻截病變發生。」林醫生稱,若有足夠理由,病人在計劃生育時可以考慮利用生育技術幫助,減低致癌遺傳基因影響下一代,但當中涉及的道德倫理亦需要仔細參詳。

及早發現0期癌症 避免擴散
林醫生指出,基因檢測的目的跟體檢相似,主要是希望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防患於未然。「假如能在0期階段已發現癌症存在,便可選擇較簡單的治療方法,避免待癌症發展至晚期或擴散後才進行治療。」
Reply
#73
「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 | 莫樹錦教授主講 | 抗癌漫長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e4p5KFXjk
[youtube]bHe4p5KFXjk[/youtube]

【醫訊速遞】ALK肺癌全面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We_-6_hak
[youtube]0qWe_-6_hak[/youtube]

Prof. Tony Mok on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Lung Cancer' 莫樹錦教授主講「向肺癌宣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aAJMdh8UM
[youtube]vBaAJMdh8UM[/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反共匪 於 2020-10-29 12:43 編輯 ]
Reply
#74
牛奶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 註冊營養師教飲食習慣預防乳癌-Fit 開有條路 EP371 - 香港開電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w-oYr-sj4
[youtube]nWw-oYr-sj4[/youtube]


防治肺癌面面觀專題健康講座 2016年07月29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QWyZh15vA
[youtube]XMQWyZh15vA[/youtube]


33歲無不良嗜好確診晚期肺癌 四年如常返工旅行 存活五至十年一啲都唔奇-健康蘋台 (果籽 Appledai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LGGBRfv1w
[youtube]TTLGGBRfv1w[/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反共匪 於 2020-10-29 12:47 編輯 ]
Reply
#75
中大首創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準確率高媲美大腸鏡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072...2_001.html
Reply
#76
「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 | 莫樹錦教授主講 | 抗癌漫長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e4p5KFXjk
[youtube]bHe4p5KFXjk[/youtube]
Reply
#77
研究發現全球每7名癌症患者有1人因疫情延遲手術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1014.htm
Reply
#78
《信報視聽頻道》 顧小培 : 勿亂食靈芝「打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Qm5PjVw24
[youtube]f6Qm5PjVw24[/youtube]

【顧小培教室】肝癌--靈芝能夠抑制肝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EiaGfOQCo
[youtube]vSEiaGfOQCo[/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May35 於 2022-5-6 10:45 編輯 ]
Reply
#79
癌症新知 (三藩市中信福音中心醫學講座)粵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mQG8SBdsk
[youtube]9imQG8SBdsk[/youtube]

化療知多少? (三藩市中信福音中心醫學講座) 粵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ReWR7o96A
[youtube]njReWR7o96A[/youtube]
Reply
#80
肝癌|右肩痛屬肝癌徵兆
https://hk.news.yahoo.com/%E5%8F%B3%E8%8...29057.html
[Image: 4f07c6c4df36c4295cba90c36e7b6949]

肝癌的發展相當快速,腫瘤只要約3至4個月時間便可長大一倍。就晚期肝癌而言,過往十多年的一線治療為口服標靶藥物,而近年的新治療方案為免疫治療組合,研究發現華人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由11.4個月倍增至24個月,值得患者考慮。

肝癌相當致命,本港每年因此症的死亡人數,達到每年新症數目的85%。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秘書、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表示,「肝臟是一個頗大的器官,腫瘤須長至一定程度才引發症狀,因此大部分個案確診時已屬晚期,令存活率急跌至以月計。」值得注意的是,右肩疼痛都是肝癌徵狀,因為肝臟腫大會刺激橫隔膜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所以有此感覺,如同時有右上腹痛,就要及早求醫。

免疫標靶雙管齊下
當肝癌已經出現症狀,多數已屆晚期而難以經手術切除腫瘤,或以肝移植治療,而過去十多年的一線藥物治療為口服標靶藥,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約12至14個月。近年免疫治療是為肝癌治療的一大突破,而免疫治療組合,即免疫治療藥物PD-L1抑制劑阿替利組單抗加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貝伐珠單抗,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邱宗祥解釋其原理,「癌細胞會抑制免疫T細胞的作用,就好像蒙了眼一樣,免疫治療就為T細胞除去眼罩,激活免疫能力殺死癌細胞;標靶藥就切斷癌細胞的血管供應,使其凋亡。」

延長存活期
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組合,相比第一代口服標靶藥,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由13.4個月增加至19.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亦由4.3個月延長至6.9個月,簡單來說即可分別減低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達35%和34%。如果只抽取華人組別的結果,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則由11.4個月倍升至24個月。由於療效顯著,免疫治療組合已成為歐美等地的一線治療方案;惟本港並未將此納入常規治療,亦未提供相關資助,公院每次治療約需3至4萬港元。

未能負擔高昂藥費
今年較早前有調查希望了解本地肝癌患者對治療的認知和對醫管局入藥的期望,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司庫、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發表結果,「調查中63%受訪者為晚期患者,當中近九成人不知道免疫治療組合是一線治療選擇。藥費開支(85%)及療效(80%)是受訪者選擇治療方案的重要因素,而82%患者只能負擔每月兩萬港元以下的藥費。另受訪者期望政府可於6個月內(74%)或6至12個月內(20%)納入FDA批准使用的治療方案為常規治療。」由於免疫治療藥費相對昂貴,張寬耀期望政府盡快與國際接軌,將肝癌免疫治療組合納入常規治療,並擴大安全網提供資助,讓更多患者受惠。

2019年錄逾3.5萬癌病新症 創歷來最高 平均每日96人確診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61...2_001.html

本港過去5年平均有40人因癌症逝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10日)在網誌表示,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上周二(5月31日)檢討了癌症防控工作,當中提及在2019年,本港共有逾3.5宗確診患癌新症,當中男女患者佔比各半,為有紀錄以來最高,數字較2018年多1,054宗,升幅達3.1%。而相較2009年約2.5萬宗新症,過去10年的升幅高達35%,平均每日有96人確診癌症。
細分而言,肺癌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在2019年,整體癌症新症數目的增長,主要來自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以及整體肺癌的數目增加。另外,近年胰臟癌新症個案顯著增加,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亦是全港致命癌症第5位;在2019年,胰臟癌導致740人死亡,表示胰臟癌的整體預防情況較差。
為加強癌症治療,醫院管理局已擴大藥物名冊的範圍,將個別自費藥物轉為專用藥物,並增加個別藥物的臨床應用範圍作治療癌症之用。截至今年3月31日,該名冊已涵蓋142種治療不同癌症的有效藥物,當中10種為2021-22年度新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醫管局正積極發展就個別癌症為本的護理計劃,不同持份者正探討和識別關鍵的服務元素,當中包括為乳癌康復者提供護理服務的專科護士診所。此服務將於2022/23年度於新界東聯網試行。政府將會繼續按香港癌症策略的建議與社區夥伴保持聯繫,並建立「癌症伙伴網絡」平台。

2019年癌病新症錄3.5萬宗創新高 日均96人確診 女士患病風險增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684395

【字幕】顧小培博士:防癌關鍵飲食及習慣 答客問:小腿太粗怎麼辦?《小培談保健》(2921-07-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lBdpHgNyo
[youtube]LwlBdpHgNyo[/youtube]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