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六四35】布林肯向抗爭者致敬 多國駐港領事現身維園「散步」
#1
【六四35】布林肯向抗爭者致敬 多國駐港領事現身維園「散步」
2024.06.05
Share
00:00/00:00
收聽節目 聲音下載

香港人悼念「六四」的燭光第五年被撲滅。昨日(4日),銅鑼灣和維園一帶大批警力嚴密布防,並且帶走多名市民。入夜後大批警員進入維園巡邏,不時截查進入公園的途人,並勸告市民不要逗留。多國駐港領事館職員則身穿西裝現身維園「散步」。

北京天安門「六四」事件35周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發表聲明,向當年「六四」及之後遇害和被監禁的人士致敬,「當北京試圖壓制『六四』的記憶時,美國與持續爭取人權及個人自由的人同在;35年前在天安門廣場挺身而出的人們,他們的勇氣和犧牲不會被遺忘」。

布林肯說:「在天安門廣場大屠殺35周年之際,我們緬懷數以萬計的中國和平民主抗議者,他們只因捍衛自由、人權及終結腐敗,遭到血腥鎮壓」,那天的真實死亡人數35年後仍不得而知,「但我們向所有在1989年6月4日以及之後遇害及入獄的人們致敬」。

中方:反對把人權議題政治化

布林肯同時向在中國各地,包括新疆、西藏及香港遭噤聲的人群表示敬意,強調美方將繼續發聲,並與國際社會合作,推動對中國在境內外的侵犯人權行為問責,要求中國承認並尊重所簽署的《世界人權宣言》(UDHR)所載的人權及基本自由。他又呼籲中國接受今年聯合國「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PR)對中國人權紀錄的多項建議,包括無條件釋放遭到任意及不公平拘留的人。

中國駐美大使館表示,反對美國把人權議題政治化、借人權之名干涉中國內政,重申中國政府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波」早有明確結論,中方已找到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之路,過去75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選擇了人民擁護以及正確的發展道路 。

卡梅倫形容「天安門廣場屠殺」

英國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社交媒體X貼文,以「天安門廣場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形容「六四」事件,並表示英國仍記得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及周邊和平抗議卻慘遭殺害的人們,英國要求保護人權,也支持捍衛自由的人。

卡梅倫的貼文還附上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在X發布的短片,無聲的短片展示當年《人民日報》頭版,以及報紙文字逐漸被抹去、消失,最後只剩下一張帶著皺褶的白紙。

另外,至少9個歐洲國家的駐港總領事或代表周二(4日)晚上現身維園,當中包括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以及歐盟駐港辦事處代理主任,日本駐港總領事則獨自前往維園;而除了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加拿大駐港總領事館也在社交網站上載燭光照片,稱和平集會是人權。

US-JUNE4TH-060524 Photo 1-2.jpg
荷蘭及德國駐香港總領事,以及歐盟駐港代表在傍晚約7時半一同現身維園。(《誌傳媒》Facebook圖片)
荷蘭駐港澳總領事丘德仁(Arjen van den Berg)﹑歐盟駐港辦事處署理主任高明德(Matthias Kaufmann)及德國駐港總領事張德林(Stefan Bredohl)在傍晚約7時半一同現身維園。

三人圍繞維園行人徑步行一周。

(記者:你覺得今天怎樣?)

三人沒有直接回應《大紀元》記者提問,只表示到場「走走(walking around)」,逗留約10分鐘後離開。

大約半個小時之後,上任三年的日本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亦獨自從銅鑼灣走入維園「散步」,不時用手機查閱訊息。

US-JUNE4TH-060524 Photo 2-2.jpg
日本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亦獨自從銅鑼灣走入維園「散步」。(《誌傳媒》Facebook圖片)
網媒《誌傳媒》記者上前以日語查詢出現在維園的原因, 岡田健一回答稱:「在散步」,說自己「平日會到維園散步,也愛打網球,不時到維園網球場打波」。

被問及在「敏感日子」到維園,有沒有感到危險? 岡田健一說:「完全不感到危險」,之後便往天后方向離開。

根據香港傳媒報道,至少9個歐洲國家駐港總領事及代表曾到維園「散步」悼念「六四」,包括法國及比利時駐港總領事。

記者:江穎(華盛頓) 編輯:溫曉平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us-ju...21923.html

https://www.forum4hk.com

https://www.8964hk.blogspot.com

https://www.right4hk.blogspot.com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