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中國經濟模式擱淺 China economic model collapse
#21
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停滯的十年」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67045971

中國會像日本一樣經歷經濟長期停滯嗎?2018年中美開打貿易戰,這個問題第一次成為輿論熱潮,因為日本是美國上一個貿易戰對象,而後經歷「失落的二十年」。

此後五年,中國經濟屢遭打擊——三年疫情,生育率暴跌,青年失業率創紀錄,以及房地產市場接連「爆雷」。從症狀上看,與日本在90年代初極為相似,於是「中國將經歷停滯的十年」,已經不再是一個噱頭,而成為經濟學家認真討論的可能未來。

但畢竟,中日兩國在經濟體量、國際分工、地緣政治等方面,頗為不同。樂觀者認為,中國政府手段強,中國經濟在積極干預下可能避免停滯;悲觀者認為,日本停滯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在高位,中國此時在低位停滯,會使社會的各種壓力釋放,局面遠比日本糟。

歷史會簡單重覆,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折?BBC中文梳理各方觀點,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經濟10年內將超美國 「大國政治的悲劇」會否重演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究竟失去的是什麼?
中國人口14.1億增長放緩,老齡化「已成基本國情」
日本的病因
長期以來,在討論日本經濟停滯時,媒體都會把日美等國簽署的「廣場協議」作為起點,大致過程是——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後,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最後導致崩潰。

《繁榮與停滯:日本經濟發展和轉型》一書中表示,不應該把「廣場協議」與日本經濟衰退聯繫到一起,時間上也對不上,而之後的「盧浮宮協議」與日本經濟泡沫的關係更大——遵照「盧浮宮協議」,日本採取低利率,不在乎國內的資產價格上漲、經濟過熱,這是犧牲了利率去保匯率,成為危機的導火索。

但這些僅僅解釋了,危機的開始,卻無法解釋為何這場停滯持續了長達20年,甚至30年。

近年來最受關注的理論來自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他長期研究日本這場曠日持久的停滯,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的概念,即泡沫破裂後,進入全民「負資產」時代,日本突然沒有人借款了,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借錢擴張,而是賺錢還債,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追求債務最小化。

結果就是,任憑政府怎麼降低利率、超發貨幣,企業就是借錢還債,而不是用來投資,最終日本政府甚至一度將利率降為負,依然無法提振經濟,出現了罕見的貨幣政策失效現象。辜朝明將其概括為「借款人的消失」,也就是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根源。

日本老人鍛煉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多個東亞經濟體面臨人口減少的難題。日本是目前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主要經濟體之一,2020年出生人口僅為84.8萬人,相比上一年再減1.7萬人,是1899年有統計以來最低值。

中國和當年的日本有多像?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也在發生「借款人消失」的現象。

比如,上半年中國民間投資低迷,甚至同比下降了0.2%。再比如,過完農曆新年,中國大量貸款者繼續湧入銀行,申請提前還房貸,以至於銀行開始設置「門檻」。這些都展現出信息不足帶來的經濟「停滯感」。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則認為,「資產負債表衰退」只是表象,日本衰退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口達峰之後的惡性循環——人口負增長、資本過剩、投資萎靡、工資下降、失業率上升、資本過剩加重,如此循環。

照此來說,中國和日本當年面臨的情境也有相似之處。

日本是東亞最先面臨「少子化+老齡化」的國家,中國則在30年後遙相呼應。

根據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顧問研究員關志雄的研究,2020年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與1990年前後的日本相似,而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快於日本。1980年至2020年期間,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從1.75下降到1.29;相同時期,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從2.74下降到1.28。

2022年成為中國人口結構變遷的標誌性一年——

這一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人,這是自1960年代初大饑荒以來,人口首次下降。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在大饑荒後的嬰兒潮(1962-1974),開始退休(60歲),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達到15%)。而日本恰好是在1994年達到這一階段。

短短幾年間,中國的政策也從限制生育,到放開限制,再到鼓勵生育。而「少子化+老齡化」正是與日本經濟停滯相伴而生的社會問題。

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成為另一個無法忽視的相似點。

從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時間,日本城市地價增長了200%。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當房價觸頂後暴跌,房地產企業倒閉,銀行因為不良貸款率暴增而倒閉,普通國民住房轉眼之間成了負資產。

中國則經歷20年的高速增長,製造出像恆大這樣巨型房企,但政策收緊後,卻轟然倒下,留下2.4萬億元的巨債,以及遍布全國的上百萬套「爛尾樓」。

任憑政府怎麼降低利率、超發貨幣,企業就是借錢還債,而不是用來投資,最終日本政府甚至一度將利率降為負,依然無法提振經濟,這就是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根源。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
任憑政府怎麼降低利率、超發貨幣,企業就是借錢還債,而不是用來投資,最終日本政府甚至一度將利率降為負,依然無法提振經濟,這就是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根源。

停滯的後果
去過日本旅行的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都說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可為何所見之處,物質富足、文化繁榮?日本人似乎過得不錯。

這是因為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停滯時,發展水平已經非常可觀,只不過之後幾年進入了極低的增長期。

1995年時,美國人均GDP為2.87萬美元,而日本人均GDP達到4.42萬美元,是美國的1.5倍。不過經過30年的發展,日本人均GDP已不足4萬美元,美國則一舉超過7萬美元。

「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情況可能會更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撰文稱,中國與30年前的日本有相似之處,比如消費需求降低,靠房產泡沫支撐經濟;不同的是,中國在生產率上落後當年的日本。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威廉·奧弗霍爾特博士(William Overholt)在其著作《中國成功的危機》(China's Crisis of Success)中也表達過類似觀點,中國很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進入停滯狀態,不同的是如果發生在中國,則更糟。

日本經濟停滯時,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中國此時停滯,人均GDP則只有1萬多美元,中國人不會滿足於這一收入水平,不滿會變為政治上的巨大壓力。

更為可怕的時,中國目前的債務規模巨大,每年的利息支出同樣巨大,尤其是地方債,成為中國經濟無法忽視的「灰犀牛」——

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資產價格上升,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面對債務,地方政府還本付息並不是難事。一旦陷入長達十年的停滯,那麼地方政府不得不進行財政重整,很多中小城市不得不迎來蕭條的未來。

事實上,這一進程已經開始。2021年底黑龍江省鶴崗市已經開啟債務重整,並宣佈取消政府基層工作人員的招聘計劃。

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定,市縣政府一般債務付息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或專項債務付息支出佔政府性基金支出比例超過10%的,必須啟動財政重整。

換言之,鶴崗市因為償債壓力過大,出現債務風險,必須通過增收、節支、處置資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債務與償債能力相匹配。停止招錄,就是節省支出的方式之一。

畢竟中日兩國,在經濟體量、國際分工、地緣政治等方面,頗為不同。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
畢竟中日兩國,在經濟體量、國際分工、地緣政治等方面,頗為不同。

中國最後的機會?
但中國畢竟與日本不同。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中國與日本在體制上的差異巨大,中國人口多、地域廣,從體制上看,是大政府、大市場,日本則是小政府、中市場。

「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滑,也不會出現長期停滯局面。」李迅雷撰文解釋稱,因為中國資源配置中,政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政府早就嚴格限制銀行和各類機構參與房地產投資,對土地、購房、房價、房貸等都採取了一定的管控措施。

而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生成期間,土地和金融管控很少,以至於央行、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深陷股市和樓市中難以自拔。

這在數據上也有所體現,2023上半年雖然民間投資低迷,同比下降了0.2%,但政府主導的基建領域投資同比增長7.2%。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認為,日本沒有中國特色的國有經濟部分的作用,中國可以調動國有企業的積極性和運用其作用空間,去支撐經濟景氣和支持可能的產業升級式有效投資。

「核心目標就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李迅雷則認為,這樣才能改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的局面,具體來說就是從增量和存量調節兩方面入手,增量通過增加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存量通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增速在過去20年是不斷放緩的過程。

回顧歷史,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平均年增長率在10%左右的高位。2012年開始下降到7%-8%區間徘徊,「7時代」持續了四年。2016進一步減速,進入「6時代」。

而在疫情影響下,2020和2021的平均經濟增速也已經跌入「5時代」。然而2022年,中國GDP增速突然跌至3%。

輿論的關注點在於,中國經濟將由此進入2%-3%的低增速時代,還是會回到「5時代」保持幾年,然後再緩慢劃入更低的增長區間?

克魯格曼還發出一個疑問,屆時如果中國經濟真的如日本一樣停滯,是否會有日本那樣的社會凝聚力,即在沒有引發大規模社會動蕩的情況下管理低增長的國家?「在一個不穩定的專制政權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嗎?」
Banff
Reply
#22
美駐華大使:中國若傾銷式輸出過剩產能 將損害全球貿易體系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1015
HKdimsum
Reply
#23
鱷王:中國正面臨「百年一遇風暴」 一大問題必須解決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4...2_001.html

對沖基金橋水創辦人、有「鱷王」之稱的達利奧(Ray Dalio)發文表示,中國面臨一場「百年一遇的大風暴」,必需解決債務問題,否則可能會經歷類似日本經濟停滯時期的「迷失十年」。

達利奧認為,中國政府應減輕中國債務負擔、放寬貨幣政策等,助中國經濟渡過難關。他又補充,中國應該重點緩解失衡問題,包括人口老化和擬定與貧富差距和價值觀相關衝突的處理方式。

他稅,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帶來信貸和消費能力的循環,可以釋放出創造力和促進繁榮,同時會催生貧富差距和大量債務。當債務規模變得過大而無力償還、出現巨大的貧富差距,就會導致循環的逆轉。

中國面對債務壓力、與其他國家衝突、重大技術變革、氣候和疫情等問題結合在一起,為百年一遇的風暴創造了登陸的條件。

他解釋,中國人平均退休與死亡年齡差距有約30年,這些人在期間沒有收入,加上中國過往推行一孩政策,意味着一個子女要照顧兩個年邁的父母,故此中國須改善養老服務,並提高退休年齡。此外,中美衝突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提高了未來10年發生毀滅性戰爭的幾率。科技戰的勝負正代表着打贏經濟戰、地緣政治戰和軍事戰爭。

葉倫示警:中國產能過剩輸出廉價品 恐損害他國經濟
https://hk.news.yahoo.com/%E8%91%89%E5%8...01249.html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今天在一場演說中警告,中國在電動車等行業的廉價出口商品激增,可能引發供應過剩,並且損害其他國家經濟。

法新社報導,葉倫在美國喬治亞州發表演說時,宣揚了美國總統拜登推動「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好處,但她也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恐衝擊其他國家表達擔憂。

葉倫計畫下次造訪中國時提出這些風險,並且敦促北京當局採取「必要措施解決這項問題」,她有可能在今年訪中。

她在演說時指出,中國政府過去對鋼鐵和鋁等產業的支持,已經「導致嚴重的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而中國企業希望以低價將商品出口海外」。

她還說,雖然這促進中國的生產和就業,卻「促使世界其他地區工業萎縮」。她提及:「如今,我們看到太陽能、電動車和鋰離子電池等『新』行業產能過剩。」

葉倫指稱,其他國家政府及企業也日益對此表達擔憂。

財經|恒隆陳啟宗:中國經濟下行乃結構性 任何企業目標應該「保本保命」 「放過一個機會總比失去整盤生意要好」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8%B2...51439.html

G42據報被迫站隊從中國撤資 外交部: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g42%E6...25754.html

有報道指,阿聯酋的人工智能公司G42從中國撤資,是被迫站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中方一貫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反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和貿易規則,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經濟脅迫行為,並始終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林劍強調,中方願與世界各國一道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7days
Reply
#24
統計學者:中國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http://news.efnchina.com/show-123-68195-1.html

中國已進入快速老化與嚴重少子化疊加的人口新常態。這樣的新常態要求生育政策必須隨之調整才能適應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雙獨二孩、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全面二孩政策正在醞釀落實。但由於對中國低生育率現況的判斷不一致等原因,這項涉及億萬民眾福祉的公共政策進展緩慢。

從雙獨二、單獨二孩的實踐看,民眾整體的生育意願確實比較低。那麼,中國現在的生育率到底有多少低?民眾為什麼不願意多生孩子了?中國是否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這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第一財經日報採訪了人口學者、高級統計者姚美雄,聽他用統計數字解析真相。

中國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第一財經日報:最近關於中國是不是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有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有的認為還沒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您的觀點是怎樣的?

姚美雄:判斷中國有沒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首先要明確到底總和生育率低到什麼水準算是掉進陷阱。從歷史和國際的經驗來看,總和生育率1.5水準是一個高度敏感警戒線,一旦滑到1.5以下,就進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很難回升。除了瑞典和法國外,目前還沒有別的國家在跌破1.5之後重新回到1.5水平,更沒有一個國家回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編者註:即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相等,總人口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1989年日本生育率創1.57新低時,震動了日本政府和國民,被稱為「1.57」危機。日本政府立即採取多項措施鼓勵生育,但至今,日本生育率連到1.45水準都未出現。

中國由於實施了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4,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至今已有20多年。近10多來年全國總和生育率在1.4至1.5間,遠低於2.1更替水平,大大低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甚至比發達國家水平1.7還低。

目前,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生及獨生子女育齡婦女進入生育高峰期,但是2014年出生人口僅增加47萬人,幾乎沒什麼反彈,10年前國家有關部門預判的出生高增長量並未出現。且單獨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嬰兒潮也未出現,截至2015年5月底,全國共有145萬對單獨夫妻申請再生育,僅佔符合政策人口的13%。單獨二孩政策“遇冷”,說明百姓生育意願真的已十分低下,表明我國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日報:在中國大家都知道,這麼低的生育率跟政策限制有關係,現在政府正在醞釀放開全面二孩,會不會政策放開之後生育率就有提升,就能爬出低生育率陷阱呢?

姚美雄:政策限制確實是中國低生育率現況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獨生子女政策長期實施是導致中國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製度基礎。以城市1孩、農村1孩半的製度設計,政策總和生育指標是1.46,本身就低於1.5。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旦放開生育限制,生育率就會明顯提升。因為除了政策限制之外,社會轉型也對生育有較大限制影響。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生育率下降是必然趨勢。從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台灣和香港等東亞已開發經濟體看尤為顯著,這些國家或地區生育率目前處於超低或危險水平,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我國是至今全球唯一尚未進入已開發經濟體就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國家。我國掉入低生育率陷阱主要是因為受現代化快速推進和長時間實施一胎化為主生育政策雙重疊加影響。在這種雙重影響下,人們的生育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再加上現在養育孩子的成本很高,即使放開政策限制,也不會對已經定型的生育觀產生太大影響。

從「雙獨二孩」到「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我們看到許多符合政策的夫妻放棄生育二孩,這就進一步驗證,中國確實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低生育率陷阱的五大負面影響

日報:低生育率陷阱對於中國的社會經濟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姚美雄:低生育率導致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和出生性別比長期居高不下的人口結構性矛盾,這些矛盾日益尖銳,已經危及人口可持續發展,也深刻影響當前及今後我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削弱經濟發展動力,限制社會經濟永續發展。

具體來說,有下面五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就是減少勞動供給。 2012年至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3年下降,顯示我國勞動供給高峰已產生並出現拐點,勞動力短缺已拉開序幕。 20~34歲的青年勞動力,2022年至2025年4年間,每年將淨減1100萬人以上,到2030年將比2010年減少1.04億人、下降幅度達32%、總量只有2.21億人。這個幅度是驚人的。

二是弱化社會創新能力,降低社會勞動生產力。青年是社會創新的主力軍,青年勞動人口急劇減少,將減少創新人才總量,嚴重弱化社會創新能力;同時,勞動力老齡化也將導致社會勞動生產力降低。

第三個影響是降低消費能力,影響內需,因為青年人口的消費力較為旺盛,是內需的主力軍。

第四個是社會養老巨大壓力2020年後,養老危機將爆發,屆時既缺乏養老所需財力也缺乏養老所需人力。尤其是2030年後,兩個勞動力將要供養一個老年人。

第五是影響社會穩定。由於性別失衡,男性數量高出女性數千萬。 2020年後,一成以上年輕男性將找不到配偶,娶妻難成為社會和家庭的重要難題,容易與其他社會矛盾交織而引發社會動盪。

此外,現行生育政策也導致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民族之間生育權益不平等,與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相背;獨生子女家庭面臨「失獨」風險,為國防安全帶來隱患等。

人口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口結構處於少子化情況下能由中等收入演變成已開發經濟體。目前我國發展水準離現代化目標距離還甚遠,然而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只有16.5% ,大大低於世界的27%平均水準。曾經引以為傲的人口優勢正逐漸喪失,並將成為今後發展的最大戰略軟肋,實現中國夢將面臨巨大挑戰。

目前是修復人口結構的最後窗口期

日報:面對這種低生育態勢,您認為生育政策應該如何調整?大家都很關心的全面二孩政策,說是在加快推進,但現在還沒有看到實質性動作。

姚美雄:我國人口發展已進入關鍵的歷史節點,修復扭曲的人口結構已步入最後「窗口期」。我國的人口發展策略和工作思路應立即由數量控制轉向改善優化結構,當前應抓住老百姓尚有一定生育意願及還有較多婦女處於育齡期這一時機,立即啟動全面放開二孩。現在應該擔心的是補償性生育量太小問題,而不是生育堆積。

如果錯過了目前全面放開二孩最後窗口期,即使以後鼓勵生育,提高了生育率水平,由於育齡婦女急劇減少,也將於事無補,難以擺脫低生育率陷阱。

完全放開「二孩」是一道坎,已經無法迴避,越遲調整、生育機會喪失越多,人口結構扭曲越嚴重。目前全面二孩進展緩慢,顯示相關部門對當前人口情勢尚存在一定程度誤判,對當前我國人口情勢異常嚴峻的態勢認識不到位,對全面放開二孩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

目前推進全面放開二孩不是早了,而是已經嚴重滯後了。根據統計數據預測,全面放開二孩後,除了頭幾年有所反彈外,年平均總和生育率也難以由現在的1.4至1.5升到1.8以上,2020年人口總量也難以突破14.5億人,人口高峰也難以突破15.3億人。

全面放開二孩是重大策略調整,統一認識、走相關程序都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我建議立即開通綠色人口政策通道,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落地之前,允許35歲以上的高齡育齡婦女(主要是70後)先懷孕,搶救生育機會。

根據調查,70後女性的生育意願整體比80後、90後要高,補償性生育主力軍也將是70年代出生的婦女,但是她們中最小的也都已超過35歲,都屬於高齡育齡婦女,隨著時間推移,其懷孕機率一再下降、生育風險一再提升。現在每年都有數百萬育齡婦女喪失生育能力。沒有必要再讓更多女性遭受生育意願無法滿足、有失獨風險的痛苦。

當然為高齡育齡婦女開闢綠色生育通道只是一個應急的措施,更根本的還是要正視中國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這個事實,迅速全面放開二孩,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扭曲的人口結構,至少可以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人口結構。
7days
Reply
#25
歐盟達成臨時協議 禁涉「強迫勞動」產品進入市場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7311

耶倫:美國不接受新產業遭中國廉價進口貨重創事件重演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8088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4月8日繼續訪華,她4月8日在北京舉行記者會總結這次旅程稱,此行推進了美國利益,又指美國不會接受新產業遭中國廉價進口產品重創一事重演。

據耶倫所指,她在與中方官員的交流中提到關注中國國內需求疲軟、中國政府「大規模支援」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產品等行業的「過度投資」議題。

她主張稱中國政府10多年前大力支援下,中國鋼鐵價格低於成本,大量產品湧入全球市場,重創世界各地和美國的工業,她表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她都不會接受事件重演。

她認為當全球市場充斥人為壓低價格的中國產品,「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的生存能力便成為疑問」。

她又指美國在歐洲的盟友、日本、墨西哥、菲律賓等市場也有同樣關注。

耶倫在記者會上也表示曾與中方討論關於Tiktok(抖音海外版)的議題,她指「希望找到解決TikTok安全問題的方法」。

耶倫訪華期間多次談到中國「產能過剩」,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4月7日在法國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時,則談到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份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美歐等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

耶倫訪廣州晤美國商會代表:中國減少過剩工業產能反而受益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7341

耶倫:不希望美中經濟關係惡化 不接受新產業被中國進口產品重挫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40408.htm

美國財長耶倫表示,連日與中國官員的會談促進了美國的利益,強調不希望看到美中經濟關係惡化和緊張。

耶倫在北京總結訪華行程時提到,她對中國內需疲弱,以及在政府大規模支持的推動下,對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產品等行業的過度投資,表示擔憂。

耶倫指出,中國政府十多年前大力支持,導致低成本的中國鋼鐵湧入全球市場,嚴重削弱世界各地和美國的工業,她已經向中方表明,總統拜登和她都不會再接受這個現實,因為當全球市場充斥著人為製造的廉價中國產品,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的生存能力,就會受到質疑。

另一方面,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上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美歐等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是毫無依據。

王文濤說,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積極支持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美國國債、中國地方債會否拖跨經濟?次貸危機2.0 |Mila Yuen 投資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bdQaKvT7Y

2023年一生一次的經濟大蕭條,我決定這樣投資手上的錢!|Mila Yuen 投資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kqHUljyIs

2024年美股還要無腦暴漲到何時?輪到港股飆升了嗎?|Mila Yuen 投資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U2kngRJ0
7days
Reply
#26
工信部:將加快打造低空經濟增長引擎 或形成萬億人民幣產業規模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40418.htm

經濟學者稱中國近10億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引熱議後遭刪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468
[Image: 6UtX1WaBSjEsrkK2-olm6I_2Pr6F-MnVN6UDezel...w1920r16_9]

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內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然而,周一(25日)聖誕節當日,經濟學者李迅雷發表文章提到,中國有約9.64億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冠軍。而該文事後遭到刪除。

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名為《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及早前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居民的人均GDP水準僅為1994年日本人均水準的三分一,作為收入水準不高的開發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故未來購房或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李又稱,日本堅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屬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然而,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最難應對的。他曾做過統計,顯示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的國家,大部分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上,這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也相應擴大。

李迅雷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新浪財經)

李進一步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資料,其中指出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他表示,當前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涵蓋消費與投資,關鍵還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過目前該文章已被刪除。

公開資料顯示,李迅雷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曾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君安證券研究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海通證券等,現任齊魯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2004年被世界金融實驗室(World Financial Lab)、《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中國最具聲望的100位證券分析師」(名列第三),2022年1月9日榮獲「2021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稱號。

2020年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曾直言中國當前有6億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他稱:「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當年正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脫貧收官之年,因此上述言論引起各界關注。

洪灝稱中國市場一指標較「日本泡沫經濟」差 沒有20年時間可拖延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4761
[Image: KkfmSdi5JrFlUKmoDiJfRXr9saI_ZTfHgcHZ4YHB...w1920r16_9]

有「中國最精準策略師」之稱的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中國經濟看似類似泡沫時期的日本,但人均GDP相距甚遠,並不似日本可以有20年的時間,來拖延經濟問題,直言中國市場已是全球最有爭議的市場﹙「the most contentious market in the world」﹚。

中國市場全球最具爭議

《財富》創新論壇今日(27日)在本港舉辦,洪灝在「駕馭動蕩的亞洲資本市場」環節中表示,中國用8至10年時間,通過不斷建造新樓的方式,實現了GDP增長超過5%的增速,但當前中國市場的貿易是困難的,他評價稱中國市場是全球最有爭議的市場「the most contentious market in the world」。

與日本泡沫情形不同 人均GDP差距遠

討論關節中,主持人稱曾經有觀點指出,日本過去的經歷為當下的中國經濟,做出了「榜樣」,故令中國可以規避日本「失落的十年」。

洪灝分析指出,中國當前槓桿與GDP的高比例,槓桿率與GDP比例在3.65倍左右,的確很像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

但需要留意的是,日本當年巔峰時,人均GDP有4.8萬美元,而當下內地人均GDP僅不足1.3萬美元,距離日本之前的情況還存在差距。此外,當下內地仍有超過9億人,每月收入少於2,000元人幣,因此並不像日本,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拖延經濟問題。
7days
Reply
#27
北京車展餘波 雷軍:看完車展很絕望 中國車企「全靠矇」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7483

跨足電動車製造的中國手機大廠小米日前推出首款電動車,引發市場關注。但小米董事長雷軍日前直言,自己看完北京國際車展後挺絕望的,質疑中國為何需要那麼多同質化的車,「這哪是在做產品,完全是在靠矇」。

綜合《澎湃新聞》報道及網絡訊息, 2024北京國際車展本月4日閉幕,但「雷軍效應遠沒有結束」。報道表示,雷軍日前藉由出席「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場合,針對外界好奇小米為何目前只生產1款電動車,回應中國每家車廠都做一系列的車,但「好的車有幾輛就行了,幹嘛需要那麼多同質化的車呢?」。

雷軍在會上直指,自己看完(北京)車展後「挺絕望的」,中國車圈(車界)的「捲」是在「同質化捲」,質疑「你們這哪是在做產品,完全是在靠矇」。報道提到,傳統汽車業者看到雷軍這些頗為直白的言論後都沉默了。

報道指出,隨著科技進步及造車周期縮短,中國汽車行業的技術門檻正在降低,許多新公司得以輕鬆入門。但綜觀當前中國新款汽車產品,無非以沙發、冰箱、彩電等舒適性配置、以語音控制為基礎的智能座艙,以及名不符實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捲」市場。

報道提及,隨著產業鏈日趨成熟,內地新興車廠製造一輛車就和取自助餐一樣「都往一個盤子裡挑菜,組成一盤大雜燴」,造出來的車就大同小異。長期來看,會削弱車企的核心競爭力,甚至可能導致市場的飽和及消費者的審美疲勞。進入飽和階段後,市場上就會充斥著大量「價廉物不美」的產品。

報道肯定雷軍相關言論具有深層的警示作用,認為同質化內捲意味著中國車企之間發生內耗,但真正成功的車企應該走向國際,去海外市場「捲」海外品牌。縱觀大眾(Volkswagen)、豐田(Toyota)等頂級全球車企,他們在其本國的銷售量,都只佔其全球銷量的一小部分。

而雷軍上述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評價,也引起內地網民不同意見。多數網民認為,雷軍的說法不無道理,直接點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問題;但也有網民說,小米的車子已經被試出來「中看不中用」,揶揄雷軍自己是不是也在矇人。

雷軍效應未完?稱陸車企「全靠矇」 小米董座:看完北京車展挺絕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7948674

小米董事長:看完北京車展很絕望 中國車企全靠矇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7948674
7days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