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 & D 科學研究與發展
#1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 & D 科學研究與發展

高科技冷戰規模擴大?歐洲獨角獸企業數量超越中國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1...?refer=hn1

外媒引述一份分析報告指,2021年歐洲的「獨角獸企業(Unicorn)」數量超過中國,反映歐洲於科技領域的地位持斷上升。

據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增加26家估值逾1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獨角獸企業總數達300家;而歐洲今年則新增98家獨角獸公司,總數達321家,比中國多21間。
而獨角獸企業數量比中國多之外,歐洲今年於風險資本投資方面的表現也跑贏中國。報告顯示,今年首9個月,中國吸引450億美元風險投資,期內歐洲吸引風投為770億美元,去年全年僅為480億美元。
報告指出,歐洲初創企業今年有望獲得創紀錄的1,210億美元資金,而該金額是去年410億美元的3倍。
而「獨角獸企業」是指一家企業成立不到10年,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且還未上市的科技公司。
Reply
#2
哈佛團隊首成功製造「量子自旋液體」 證該 50 年前預測奇異物質狀態存在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smos/%E5%...8%E5%9C%A8

澳物理學家首次成功測量量子穿隧時間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smos/%E6%...2%E9%96%93
Reply
#3
5項本地發明獲頒國際最高殊榮 5G裝置助生產設備間「溝通」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32...2_001.html

內地財政部等提高中小企科研費用扣稅比例
https://news.tvb.com/finance/6246cdfbe77...4%E4%BE%8B

內地財政部等三部門提高中小企科技研發費用的扣稅比例。

自今年起,若科研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稅前扣稅比例提高至百分之百。如果費用計入無形資產,就按照成本的百分之二百在稅前攤銷。

[ 本帖最後由 6V6 於 2022-4-1 04:13 編輯 ]
Reply
#4
Can China transform its economy to be innovation-led?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ation-led/

Introduction – Prospects and trajectories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spectacular growth, a variety of structural problems have become more challenging for China. Growth based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has slowed in recent years. Importantly, China’s population is aging rapidly with the labor force having already shrunk. As a consequenc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has been slowing—to 1.1% per year in the past decade and a half, less than a third of the rate in the previous three decades. In addition, China is engaging in a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S and Europe, making for a difficult, and at times hostile, world environment for its economy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period. Against this backdrop, Chinese leaders especially President Xi Jinping have tried to transform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old investment and export-based model to one driven by innovation—basically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compensate for the declining labor force.

A three-stage framewor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could support or hinder China’s efforts to transform its economy to one driven by innovation; using a three stage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nd using innovations. The three stages are:

input mobilization stage
R&D stage
output implementation stage.
This framework can help assess the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hina’s governance model combining party/state political control with market mechanism. Such a governance model, and until recently together with favorable global conditions and China’s demographic tailwind, delivered spectacular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The key question now is whether it can turn China into an autonomous innovation powerhouse, driving growth in the future.

By and large, many if not most observers in the West are skeptical of China’s ability to do so, mainly based on their negative view of Xi Jinping’s increasingly autocratic rule, tightening central control over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While such a negative assessment of Xi’s concentration of power has merits, to summarily conclude that China’s technology push is destined to fail—no matter how intuitively appealing this conclusion is—risks underestimating China. This is not a wise thing to do while engaging in a strategic geopolitical struggle against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rms). It is better to strive for deeper insights into China’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to better evaluate the prospect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of the technological rivalry which forms a key part of the US-China geopolitical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Conclusions
On balance, China can be said to have relatively more strengths in the input mobilization and output implementation stages; and more weaknesses in the R&D stage. In other words, China has been a good innovation sponge, but yet to show that it can be an innovation leader. Specifically, in the next 10-20 years, there are still many benefits in fully rolling out cutting edged but known technologies such as 5G/6G telecommunicat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EV/ batteries/charging stations, smart cities and homes,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etc. Doing so quickly at scale will give China first mover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ecosystem with which to foster further development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Beyond this foreseeable future, however, China ma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fostering maj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s due to its authoritarian regime which restricts the free flow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 As such, its ability to establish an autonomous innovation leadership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use it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Reply
#5
科大研究︰一滴血可篩查出阿爾茲海默症患者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20511.htm

科大成立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研究團隊,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研究,建立生物標誌物開發平台,識別出新型的血液生物標誌物,並設計一套人工智能評分系統,預測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

研究團隊識別出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並構建特定的生物標誌物組合,只需一滴血,即可篩查出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並評估病情發展階段。

中心主任葉玉如表示,阿爾茲海默症的成因與年齡有關,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平均壽命86歲,全球約有5千萬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估計到2050年,全球患者將會增至1億5千萬人,對社會帶來重大壓力。

研究團隊亦研發新型基因治療策略,可以通過單次、無創的靜脈注射,將優化的基因編輯工具傳送到整個大腦,實現高效的全腦基因編輯。
Reply
#6
中大學者研發酸性電解槽技術 可將60%二氧化碳轉為化工原料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72...2_001.html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王瑩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了一種新型電化學系統「酸性二氧化碳電解槽」,可利用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與水轉化成商用化工原材料,轉化效率高達60%,有助化工產業實現低碳轉型。研究成果已刊登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催化》。

要減緩全球暖化,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外,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同樣重要,而全球有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因此發展「碳捕獲和轉化」技術,例如「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反應」,可將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回收轉化為生產化工製品的原材料。目前,「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反應」多在鹼性條件下進行,轉化過程中有逾85%的二氧化碳會被電解液消耗並產生碳酸鹽,大量流失可使用的二氧化碳,碳利用率低至25%。

為提高碳利用效率,王瑩與多倫多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團隊合作,研發一種新型「酸性二氧化碳電解槽」,有效抑制碳酸鹽的形成,減少二氧化碳在轉化過程中流失。團隊更加入「鈀銅催化劑」以抑制酸性環境下「產氫反應」所帶來的競爭反應,將碳利用率提升,令更多二氧化碳轉換成重要化工原料,例如「乙烯」。在電流密度為500 mA/cm2 的條件下,新型「酸性二氧化碳電解槽」系統能有效將碳利用率提升至60%。王稱,正努力擴大原型製作,希望將新技術產業化。

科大與阿里雲攜手 共同推動人才培育及科研發展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8/09/AP6...c6574.html

港大開發全球最細生物電子傳感器 大小如硬幣 可測血糖水平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81...2_001.html
[Image: bkn-20220810060014517-0810_00822_001_02b...0810001149]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一個只有一枚硬幣大小,可穿戴的微型生物電子傳感器,能讀取人體微弱的電化學信號,用於測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等。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發表,團隊並已成立初創公司,把該技術推出市場。

該款名為「PERfECT」(Personalised Electronic Reader for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的「用於電化學晶體管的定制化電子表徵系統」傳感器,是全球同類技術中最細小的系統,長1.5厘米,闊1.5厘米,厚0.2厘米,重量僅0.4克。傳感器能輕便附於可穿戴的智能手錶及醫療貼片上,持續檢測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或檢測血液及汗液中的病毒抗體濃度等。

該傳感器由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張世明領導的團隊研發,其數據採樣率高達每秒20萬次,表現與商用設備不相上下,但價格僅為商用設備的10%。該團隊已成立一家初創公司,進一步將該技術落實應用於可穿戴醫療器件等前沿用途。

[ 本帖最後由 Dr.Fat 於 2022-8-10 04:33 編輯 ]
Reply
#7
美麻省理工研究指 mRNA新冠疫苗或破壞天然免疫力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90...2_001.html

新冠疫情持續,不少人選擇接種mRNA疫苗預防感染新冠病毒及染疫後出現重症。近日有美國和荷蘭的研究指出,mRNA疫苗或會破壞人類天然免疫細胞,影響短期和長期免疫能力,抑制與癌症監測、感染控制、細胞自動調節有關的關鍵機制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等機構的美國科學家於今年4月刊登研究,指出接種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與感染新冠病毒不同,打疫苗會對I型干擾素造成嚴重損害,而干擾素是當細胞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所分泌,具有觸發免疫系統防禦病毒功能的一種蛋白,分成I型、II型及III型。

科學家認為mRNA疫苗透過抑制I型干擾素及其級聯反應,破壞天然免疫能力,可引致激活潛伏感染、削弱防止新感染等一系列後果。此外,疫苗有機會令防止及偵測細胞內由基因導致惡性改變的系統失調,同時引起細胞吸收刺突糖蛋白,從而製造攜帶高水平刺突糖蛋白的外泌體,造成潛在嚴重炎症後果。論文指出,施打疫苗可減輕病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至沒有觸發抵抗訊號,長期或會導致更嚴重疾病。一旦上述可能性全部實現,對數十億已接種mRNA疫苗的人有巨大影響

另一份由荷蘭科學家進行的研究則指,mRNA疫苗除了觸發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機能,亦會改變人體製造炎症細胞因子等,並引起天然免疫系統的複雜功能性重新編程
Reply
#8
中大機械人 國際賽奪冠軍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00176_041/

線上對壘 擊敗12勁旅

香港大學生再於機械人大賽揚威海外,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機械人團隊於國際機械人大賽中力壓來自世界各地的強隊,繼2019年後第二次為香港奪得金牌獎座。中大表示,團隊致勝關鍵,在於成功改良機械人的設計,同時發揮了同學們在研究過程中努力不懈、屢敗屢戰的精神。

中大昨日表示,中大工程學院機械人團隊「黃金入球」於8月21日出戰,雲集12個國家及地區、合共13支大專院校勁旅的「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2022」線上比賽,該大賽今屆的主題為「神速之塔」,靈感源自印度南部的傳統遊戲Lagori。

360度車轆成致勝關鍵

各參賽隊伍需設計兩款機械人,輪流擔任進攻方及防守方。進攻方機械人需於限時內擲球擊倒由海綿色塊疊成的「Lagori」圓塔,擊倒愈多海綿色塊便獲更高分,其後由另一部機械人重疊圓塔;而防守方則擲球攻擊置於場內四個不同方位柱子上的球,成功擊倒所有球便可縮短敵隊重疊色塊的時間。

中大指出,致勝關鍵在於團隊成功改良機械人的設計,包括設計了能360度自轉的車轆系統,並提高機械人的自動化,以及提升了機械人的操作能力及行走速度,展現了團隊兩年以來鑽研和改良技術及新舊隊員合力反覆測試和調校機械人的成果。

機械人團隊隊長、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畢業生葉俊華,已先後5次帶領師弟妹出戰亞太區大賽。他對奪冠感到喜出望外,認為是隊友努力不懈的成果,又表示成員於過程中經歷過多番測試失敗,互相又有意見分歧,但各隊員仍不眠不休、全力以赴調整機械人的速度和穩定性。

5次進身決賽 屢創佳績

該團隊早前於香港科技園公司主辦的「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2」奪冠,取得代表香港出戰由2002年創辦的「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資格,而今屆賽事則於印度新德里以線上形式舉行。中大提到,大學的團隊已5次代表香港進身決賽,2019年更成為首支贏得冠軍的香港隊伍。

中大盧煜明憑無創產前診斷奪美國拉斯克獎 勉勵港青把握黃金機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20090

3名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其發展技術可用於藥物開發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21005.htm

[ 本帖最後由 愛新覺羅 於 2022-10-5 13:29 編輯 ]
Reply
#9
蘋果等600多家企業機密文件 驚現內地網站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7...26574.html

據《日本經濟新聞》周五 (7 日) 報導,全球超過 660 家企業內部機密文件,疑似被上傳到百度 (09888-HK) 等中國企業營運的檔案分享平台,包括蘋果 (AAPL) 和豐田汽車的設計圖,恐撼動經濟安全。

報導指出,在中國「百度文庫」、「豆丁網」、「道客巴巴」等檔案分享平台,可搜尋到許多企業的內部機密文件。使用者將文件檔案上傳,可從其他瀏覽者獲得金錢或點數。

日本經濟新聞是和資安公司 GMO Cyber Security by Ierae 合作,利用英文「confidential」或中文簡體「机密的」等關鍵字搜尋,發現 2019 年之後,至少有 617 家日本企業或組職、還有全球製造行業營收排行前 50 名當中的 46 家企業,有產品規格書或設計圖等外流

像是豐田的「購入零件品質保證手冊」、日立用來提交給客戶的產品提案、蘋果的電腦零件製造工序,其他還有半導體設計圖和供應鏈的參加企業名冊等。

熟悉智慧財產權的律師遠藤誠指出,「技術會從設計圖當中遭到竊取,技能知識會從研修文件當中遭到竊取」。

對於這樣的現象,豐田沒有作出評論,但表示有定期監視相關網站。三菱電機則表示,這類網站誘發內部文件外流風險。蘋果則未回應。

對此現象,百度文庫表示,依照使用規則,在收到來自用戶的有效通知後,會遵從法律或規定進行刪除等合理處置;並表示他們在接獲用戶投訴後,每年刪除超過 120 萬份文件,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在百度文庫上有超過 10 億份的文件檔案。

不過,Ierae 順從性研究部長山下潤一表示,文件刪除以受害企業提出申請為前提,也有前後耗時 1 個月的案例;且若又被上傳,那麼單次刪除就沒太大效果,有許多企業都選擇放棄。

過去在 2013 年時,企業內部文件出現在百度文庫的問題,就曾經引起話題。Ierae 表示類似問題在後來曾經一度減少,但是估計日本的受害企業在 2020 年有 148 家,2021 年更增加到 216 家。

日本公安調查廳有定期性的監視相關網站,並掌握日本國內約有 10 家企業的重要企業機密可能出現外流。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士有向企業提出警告,不過也強調文件的刪除,到頭來還是必須由權利人提出申請。

相關問題不論是日本官方或民間都無法有效解決,在中國執業的律師分部悠介認為,平台業者有負起責任的必要。

美國谷歌 (GOOGL) 有利用 AI 人工智慧技術,刪除影音分享平台 YouTube 上頭的不當影片;而雅虎則是在發現惡質情況時,會停止問題帳號的使用。而百度方面對於該公司提供的檔案分享平台上出現企業內部文件、以及自主刪除的問題方面,則是未作出回應。
Reply
#10
電動車可望應用NASA新技術 快充僅須5分鐘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6%E9%90%98

英國《獨立報》報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工程人員現正研發一種可以應用在國際太空站上的冷卻技術。如果把這種技術改良,相信也可以應用在近年愈來愈受歡迎的電動車上,把電動車的充電時間大幅提升4.6倍,估計將來的電動車每次完成充電只須5分鐘。

NASA研發這種「複合傳熱系統」,原本的目的是要令國際太空站維持適當的溫度,但一批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技術也可以在地球上應用,包括加快電動車充電的速度。

現時,電動車所使用的強力鋰電池會產生熱力。如果使用家用充電器的話,充電速度局限在30安培(amperes),如果在專為電動車而設的充電站充電,則可達350安培。若把上述新技術應用在電動車上,可望把充電速度大幅度提升4.6倍,估計將來只須5分鐘或以下,便可為一輛電動車完成充電。

獲太空總署生物和物理科學部門贊助的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一隊科研團隊正進行實驗,利用同樣的技術,試驗安全地冷卻高伏特的電纜。

NASA發表一篇網誌,聲稱把上述新技術應用在電動車上是可行的。如果成功的話,便可為全世界推廣電動車清除一大障礙,有利電動車更加普及。普渡大學正與更多業內夥伴合作,繼續研究這種技術。


史丹福大學發表新外骨骼,行走速度可提高9%,體力消耗減少17%
https://hk.news.yahoo.com/%E5%8F%B2%E4%B...19014.html

[Image: b7694a1982f084b69365b5e4fb426ec6]

Stanford exoskeleton walks out into the real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k-TRN0C8&t=72s
[youtube]-vTk-TRN0C8&t=72s[/youtube]

中大開發 磁力導航微創內窺鏡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00176_062/

[ 本帖最後由 愛新覺羅 於 2022-10-15 12:28 編輯 ]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