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iPhone 13 相機操作指南
#1
現在是 2021 年的最後一個月,我也已經使用 iPhone 13 系列接近三個月。在這三個月裡,我們使用 iPhone 系列已經拍攝了多個項目以及多個場景。所以我覺得也是時候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對於 iPhone 13 系列的影像心得。
[Image: 1]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文章,因為在這篇文章中我是完全從 iPhone 13 的重點功能出發,某種意義上你甚至是可以理解為它就是一篇「iPhone 13 系列影像使用說明書」。如果你並不是 iPhone 13 系列的用戶,可以參考我的其它文章,比如我們過往的《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或者是以《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為框架,最近出版的《iPhone 手機攝影指南》實體書。
[Image: 1][Image: 1]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從每一個新增的功能點出發,嘗試分析這些功能的本質,然後圍繞著這些功能點給出使用建議。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與此同時,這篇文章我們依然也會配合大量使用 iPhone 13 拍攝的樣片,它們基本上都由我和我的摯友攝影師 Jamie 一起完成拍攝。
[Image: 1]那麼我們開始吧。
[Image: 1](文中照片均由 iPhone 13 系列拍攝)
電影效果模式
電影效果模式可以說是今年 iPhone 13 系列最為核心的新功能。從技術角度講,可以說這是手機的計算攝影又一次勇敢嘗試。不過在展開電影效果模式之前,我想和大家說一說「電影的敘事手法」。其實雖然我們今天幾乎所有屏幕介質都是平面的,但是天才的導演們依然使用著一些的獨特的攝影技巧,讓畫面能夠有著突破平面的縱深。
這就是電影中非常常見的焦點轉換。
[Image: 02332be2ec17d88c14bbe20e897f3c89.gif]電影《復仇者聯盟》片段我相信大家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畫面中兩個人物一前一後,對白過程中焦點會在兩人的面部來回切換,從而牽引觀眾的視線,並輔助完成敘事。又或者,畫面中先出現一個物品,然後導演再轉換焦點到人物身上,以此來介紹物品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焦點轉換」幾乎在影視創作中,是非常常見並且重要的創作手段。
但這一創作手段,在手機攝影中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被使用。這並不是說手機攝影拍攝的短片就不需要這樣的創作手法,而是因為手機攝影天然的技術限制無法實現。
[Image: 1]其實這種限制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比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手機攝影都不能實現鏡頭大光圈的虛化效果,拍攝人像時不能更加精煉。而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們通過計算的方式,讓人像模式在今天得到了普及。
[Image: 1]之所以舉例人像,是因為手機無法實現焦點轉換的原因和手機一開始無法拍攝大光圈鏡頭的人像原理一致。都是因為手機的傳感器面積過小,導致並沒有物理上的虛化效果。整個畫面基本上全部都是清晰的,自然也就不需要進行一個焦點轉換。
於是,為瞭解決這一問題,電影效果模式應運而生。因此,電影效果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給畫面帶來虛化。
其實原理上來說,通過算法為視頻增加虛化效果和為照片增加虛化效果,只有數量的區別。因為對於視頻來說,不過是連續播放 24 張照片(以 24 幀為例)。不過我們都知道即使對單張照片進行虛化計算都很考驗計算能力,視頻的計算更是指數級增長。但好在隨著時間的演進,手機的計算能力也在提升,所以得益於 iPhone 全新的 A15 芯片讓這一切得以實現。
[Image: 1]客觀地說,目前 iPhone 的電影效果還不完美,依然會有摳圖失敗的概率,但它已經具有一定的可用度。尤其是如果你能夠掌握一定技巧的情況下。其實如果你瞭解整個手機市場,就會發現其實 iPhone 並不是第一個推出類似視頻虛化功能的手機廠商。但從我的使用經驗來看,iPhone 是唯一一個非噱頭類的 。因為只要是視頻中內容的虛化,它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高斯模糊,它應該是一種鏡頭光學的模擬。
在這一點上,iPhone 的視頻人像虛化效果可以說是目前大幅度領先於其它品牌。在其它品牌甚至是都無法完整的識別畫面中不同主體時,iPhone 甚至是已經開始思考畫面中的虛化美感。
我們可以看到焦外的效果非常細膩,和各類頂級的大光圈鏡頭有著完全類似的散景。這裡不得不說 iPhone 影像工程師的審美能力,如果你在拍攝時調整不同的光圈數值(或者拍攝之後調整也可),你會發現焦外散景是有著相應變化的。這一點完全還原了相機攝影的方式,真的細節。
[Image: 1]iPhone 拍攝視頻截圖其實這種虛化不僅僅是更美了,也讓你的拍攝更加便利。因為對於很多鏡頭來說,如果沒有類似的虛化效果,對於場景的要求極高,比如你在路上拍攝,馬路上隨機走過的路人很搶鏡。所以電影效果最基礎的一個使用方法就是「簡化背景,突出主體」。
[Image: 1]iPhone 拍攝視頻截圖所以如果想在使用電影效果模式時獲得更好的畫面效果,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尋找空間的縱深。其實和人像模式的虛化一樣,我們想要更加真實的虛化,那麼首先在空間上至少有虛化的空間。人物和背景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如果人物和背景緊貼在一起,效果自然不夠真實。
2. 想要獲得漂亮的光斑,可以尋找背景中點狀光源豐富的場景。這種點狀光源可以是樹木的光影,也可以是室內的點狀光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時刻注意畫面中人物面部的光線強度。因為如果背景是點狀光源,可能就會有著一定的背光現象,可能會造成一點的畫質不足。因此一定要引導模特在光線氛圍充足的方向拍攝,避免臉部畫質快速下降。
使用 3× 鏡頭拍攝的電影效果模式會獲得更真實的虛化。因為長焦鏡頭本身的空間壓縮更符合人眼的視覺習慣。並且 3× 鏡頭的鏡頭語言更加接近特寫,對於影片敘事有重要幫助。當然 3× 鏡頭更加強調的是一種「特寫」,它某種意義上更加聚焦的是一種局部。如果具有一定的場面調度,比如畫面中人物的移動或者是走動,1× 鏡頭的確更加適用。
[Image: 1]不過如果僅僅是只有一個人像虛化,那麼這一功能還不足以稱之為電影模式。對於電影效果模式 iPhone 還有一個更加重磅的功能,就是「焦點自動轉換」。
所謂的「焦點自動轉換」就是 iPhone 會使用算法智能分析畫面中的人物運動關系,並且會主動進行畫面中的虛實轉換。這種轉換就是在本章節一開始我所說的電影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其實如果你瞭解電影工業就會知道,想要實現這樣的畫面效果是一種「團隊工作」,需要攝影師和跟焦員來配合。也就是說,在電影中會有一個專門的角色來完成類似的工作。
而在有了虛化能力以後,iPhone 嘗試把這一位「跟焦員」裝到你的手機裡,來幫你實現這樣的畫面。比如下面這一段畫面,就是 iPhone 完全自己判斷畫面中的敘事進行主動的焦點轉換。
[Image: 1]我們可以看到視頻中,iPhone 會隨著女主的視線主動進行焦點轉換,雖然機位和取景本身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僅是通過焦點轉換就推動了劇情發展。
不過目前來說,由於 iPhone 13 系列是第一次推出電影效果模式。所以這種焦點自由轉換還有著一定的失敗概率。而且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自動就意味著「審美單一」。所以肯定更希望,iPhone 也可以提供一種手動的方式,讓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可以控制焦點轉換的速度。
好在,這兩個問題目前還是存在一定的解決方案的,這就是後期焦點的自由編輯功能。
[Image: 1]只要我們進入相冊,找到對應的視頻以後進行編輯,就可以對焦點轉換進行重新編輯。我們可以在時間線打上不同的點,這些點也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關鍵幀」。每個點都可以進行一次焦點的重新選擇,這樣就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想法進行焦點轉換的時機和場景選擇。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我認為 iPhone 的電影效果模式最大的亮點。因為這和傳統的攝影機可以說有本質的不同。它給予你更多的創作自由空間。一切都有後悔藥,是計算攝影最有趣的地方。
[Image: 1]對了,目前對於 iPhone 13 系列的電影模式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短板,這就是僅支持 1080P。正如前面所說,估計是受到算力的限制。不過從我的實際使用來看,1080P 片段穿插在 4K 的短片中畫質差異並不明顯。況且,雖然不支持 4K ,但是支持杜比視界,也算是某種取捨。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電影效果模式可以讓你的視頻也有人像虛化,拍出更加簡潔質感的畫面。
對於專業用戶來說,充分考慮到空間的整體調度。設計好劇情中人物焦點的轉換,的確可以拍攝出非常「電影感」的畫面。杜比視界
杜比視界並不是 iPhone 13 系列的新功能,在 iPhone 12 系列時它作為核心功能首發登場。但對於創作者來說,當時大部分視頻平台並不支持播放 HDR 視頻,所以一直缺乏創作動力。
直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社交平台開始跟進支持,相關的創作環境也有了改進。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iPhone 13 系列的杜比視界才是真正的開始。
[Image: 1]不過在談到杜比視界的使用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需要杜比視界?」
其實杜比視界並不是一個隨著 iPhone 推出才有的新概念,而是電影工業中早就有的內容表達形式。但是這種表達形式因為有著極高的技術門檻,所以一直沒有普及。這裡的技術門檻有兩個非常核心的指標:
1. 亮度限制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使用的顯示器亮度都是有限的。現實中的許多物體的亮度都是遠超顯示器亮度,比如最常見的太陽。也就是說,我們的顯示器很多時候並不能呈現出自然界中不同物品的亮度層次。而這幾年,我們手中的屏幕經歷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跨越。
比如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採用了最新的 mini-LED 技術,可以讓屏幕的亮度從均值 500 nits 達到 1000 nits,峰值甚至是能達到 1600 nits。
也就是說,今天的屏幕可以顯示更多亮度層次。暗的更暗,亮的更亮。
[Image: 1]2. 色彩限制
其實和亮度一樣,過往的屏幕技術能夠顯示的色彩數量不多,但自然界中的色彩種類是極其豐富的。而隨著 P3 廣色域的普及,今天手機能夠顯示的色彩已經達到了 10 億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天我們使用的設備屏幕已經在硬件上做好了准備。但我們軟件內容消費上還在使用陳舊的標准。於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內容消費,杜比視界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Image: 1]也就是說,杜比視界可以做到:
  • 更高的亮度
  • 更豐富的色彩
而這兩項加在一起,就讓杜比視界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身臨其境的真實。
我相信這其實是每個第一次使用杜比視界拍攝,並在 iPhone 上回看素材的人,最為真實的感受。你看到的燈和真實的一樣亮,你看到的花和真實的一樣鮮豔、自然。
[Image: 1]好,現在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杜比視界的好處,一定想知道如何開始杜比視界創作。
答案就是,按快門就行了。
其實杜比視界是有著很高的創作門檻的。它需要在拍攝、剪輯、播放各個環節都能完成統一。不過這也一直是 iPhone 的強項。
在拍攝上,僅僅需要你在「設置 - 相機 - 錄制視頻 - HDR 視頻」打開即可。這樣你每按下一次快門,都是直接拍攝為杜比視界視頻。
[Image: 1]剪輯上,如果你是使用 iPhone 進行剪輯非常簡單。以往機內自帶的視頻處理功能已經全部適配杜比視界,所以只要你拍的是杜比視界,剪完之後還是杜比視界。可不要小看這一點,今天市面上很多專業剪輯軟件對於杜比視界視頻都有著復雜的處理步驟,普通人根本無法操作。
如果你是輕度的剪輯,那麼 iMovie 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而如果你是想更加專業在 Final Cut Pro 中剪輯製作杜比視界也不復雜,下面提供了相應的操作步驟。
插一句,目前來看,macOS 生態下的 Final Cut Pro 的確是處理杜比視界內容最為簡潔高效的選擇。
1. 在 Final Cut Pro 中創建新的資源庫,在創建後點擊修改,改為「廣色域 HDR」。
[Image: 1]2. 導入使用 iPhone 12 或 13 系列錄制的杜比視界視頻。
3. 創建項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項目的色彩空間一定要修改為「廣色域 HDR - Rec.2020 HLG」。
[Image: 1]4. 正常操作剪輯。
5. 導出時,如果想要獲得最佳的視頻質量,可以導出 HLG 母版文件,或者是共享輸出時選擇包含杜比視界的色彩空間。
[Image: 1]需要說明的是,想要獲得和 iPhone 一樣的杜比視界觀感,對於你剪輯設備的屏幕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說,首先你的屏幕本身要支持 HDR。
不過,目前 M1 系列芯片的新品 14 英吋以及 16 英吋的 MacBook Pro 已經上市。它們全部配備了 Pro Display XDR 屏幕,也就是說可以直接像 iPhone 一樣播放杜比視界畫面。在硬件上,也實現了杜比視界生態的統一。
Reply
#2
[Image: 1]綜上,目前來說不僅是 iPhone,整個 Apple 內容都完成了杜比視界生態的過渡,從軟件到硬件。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創作更具新鮮感或者擁有更有生命力的畫面表現,就開始使用杜比視界創作吧。攝影風格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很多手機提出了一個所謂的 「AI 攝影」的理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圖片識別進行場景優化。比如識別到圖片中的花,就對花進行優化。但是優化的傾向是,選擇「大數據認為的花卉顏色」。比如大多數人認為花應該是豔麗的,於是就增加畫面中花卉的飽和度。
但這樣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這就是認為「花卉的美是統一的」。換句話來說,這樣的拍攝結果是世界上的花都只有一種風格。
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 AI 攝影前提是「美是單一的」。
可對任何一個喜愛創作的人來說「美是單一的」,都是一種褻瀆。
[Image: 1]而之所以提到這一點,就是想說,新 iPhone 13 系列的攝影風格則和這種單一的美學理念截然相反。因為 iPhone 13 系列的攝影風格可以允許攝影師直接調整自己喜歡的風格,你可以在色溫和對比度兩方面下手。而在選擇了一個風格以後,你拍攝的所有照片都會按照這一風格執行。
有人喜歡冷的照片,那麼你可以設置為冷色調。
[Image: 1]使用「濃冷色」攝影風格拍攝而且你可以自由的對不同風格進行更加詳細的數值調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拍攝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美」。
[Image: 1]使用「濃暖色」攝影風格拍攝這是為什麼 iPhone 13 系列的攝影風格受到非常多攝影師的喜歡,因為它尊重美的多樣性。
所以在拿到新的 iPhone 13 系列以後,你可以主動嘗試參數調節,找到自己喜歡的畫面質感。
想要對具體的攝影風格進行調整有兩種主要途徑:
1. 直接在相機界面進行調整
當我們打開相機的拍攝界面時,我們可以在右上角直接看到「攝影風格」的圖標。點擊圖標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原本內置的不同種類的初始攝影風格。
[Image: 1]這幾種風格相對來說比較典型:
  • 高對比度風格:對比強烈,尤其是陰影更黑,色彩更加厚重。
  • 高飽和度風格:色彩更加清透,更加的鮮活。
  • 暖色調風格:整體畫面會罩上一層金黃色,更有一種氛圍感。
  • 冷色調風格:整體畫面會罩上一層藍色,更有一種清冷感。
[Image: 1]不同攝影風格同一膚色對於每一種風格,我們都可以針對色調和色溫兩個參數進行調整。
需要說明的是,iPhone 中「色調」這一參數和常規意義上後期軟件裡的色調並不同,這裡的色調更多像是「對比度」。也就是說,色調可以讓畫面對比度更加明顯,影調更加厚重。所以為了方便理解,你直接可以理解這個參數為對比度即可。
[Image: 1]色溫這一參數就比較常見了,直接就影響畫面中的冷暖。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當你做出調整以後,iPhone 會根據你的調整對這個攝影風格重新命名,你最多可以給自己調整 4 個不同的風格,隨時調出使用。
[Image: 1]使用「亮暖色」攝影風格拍攝因此,不僅僅是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風格,相同的用戶也可以有不同的場景。
2. 可以在相機設置中調整攝影風格
在「設置 - 相機 - 攝影風格」中,可以直接點擊攝影風格,主要是可以方便你回到 iPhone 原本內置的四種風格之中。
[Image: 1]需要特別說明的是,iPhone 13 系列的攝影風格和普通的濾鏡並不同。比如使用濾鏡會破壞人物面部的膚色,但是在攝影風格中,無論你如何變換風格,膚色都會被還原地很好。這是從底層上進行的畫面風格調整,理論上不會有畫質損失。
[Image: 1]微距鏡頭
雖然說 iPhone 13 Pro 只有三顆鏡頭,但是 iPhone 13 Pro 系列在超廣角鏡頭中添加了微距功能。從我們的實際使用來看,這一微距功能,可用性極高。
注意,微距功能只在 iPhone 13 Pro 系列中擁有,iPhone 13 和 iPhone 13 mini 沒有微距。
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可以認為 iPhone 13 Pro 具有四顆鏡頭。
[Image: 1]雖然官方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放大倍率是多少,但是從實際使用來看,微距效果介於畫面效果和使用難度的一個平衡點上。因為如果放大倍率過大,對畫面的進光量、穩定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微距功能其實早就在智能手機中屢見不鮮,甚至是各具特色。這一次 iPhone 上的微距功能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就是除了「微」還「廣」。因為 iPhone 13 Pro 系列的微距功能是在超廣角鏡頭上,這樣二者結合就有著非常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於微距本身就不常見,再加上更不常見的超廣視覺效果,讓很多平常的事物都變的不尋常。
在使用 iPhone 13 Pro 的微距時,有以下幾點建議:
1. iPhone 13 Pro 系列微距鏡頭有一個自動開啟的邏輯。拍照時,不管你在任何鏡頭焦距,無論是超廣角、廣角、長焦,只要你自動靠近物體,就會主動進行微距模式的切換。如果是在影片的場景中,微距需要我們選擇 0.5× 的超廣角鏡頭才會觸發。
當然我知道很多用戶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動切換,所以在最新的系統更新中,iPhone 在相機設置中已經增加了一個開關,這個開關可以關閉這種自動切換,只在超廣角鏡頭下使用微距。
[Image: 1]2. 微距鏡頭支持所有的 iPhone 視頻模式。無論是延時視頻、慢動作、還是正常的 4K 杜比視界。所以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創作一些非常有創意的鏡頭。
[Image: 1]3. 在使用微距鏡頭拍攝時,需要盡量保證一定的光源。例如如果你使用微距鏡頭拍攝一些花卉,那麼可以使用 iPhone 本身的手電筒,在花瓣或者是植物的背面進行補光,這樣會獲得更好的紋理和顏色效果。
[Image: 1]4. 微距鏡頭的特性就是輕微的晃動就會畫面模糊,所以在進行微距拍攝時,盡可能的保持手機的穩定。對於照片來說,基本上如果是光線充足進行手持拍攝是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是視頻拍攝,尤其是移動鏡頭,那麼一定要保證畫面的穩定。可以配合使用穩定器,或者是電動滑軌比較好。77mm 焦距
iPhone 13 Pro 系列再次更改了 iPhone 的長焦焦距。這幾年來 iPhone 的長焦焦距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從 56mm 到 65mm ,再到今天的 77mm。
也就是說,iPhone 13 Pro 系列目前的焦距選擇是 0.5×(13mm)、1×(26mm)、3×(77mm)。
[Image: 1]讀過《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的讀者,肯定已經知道鏡頭的焦距並不是越長越好,所以這次 Apple 把鏡頭焦距提升到 77mm 依然是為了題材服務。
(如果你沒有讀過 《iPhone相機操作指南》,我更建議你直接看《iPhone手機攝影指南》這本書,更系統,更完整,並且紙質書更有益於學習。)
首先 77mm 依然更加靠近黃金人像焦距 85mm,所以現在它更加適合人像速寫。尤其是一些人物肖像,一定要多嘗試 3× 的 77mm 焦距。
[Image: 1]77mm 同樣適用於靜物,尤其是一些產品特寫,會讓整個場景更加干淨整潔。
[Image: 1]不過,這一次焦距更長顯然更多是為了視頻服務。因為對於視頻創作來說,77mm 比以往的 65mm、56mm 焦距更接近電影中常用的人物特寫鏡頭。所以在視頻中使用 77mm 更具有「電影感」。
[Image: 1]不過這一代的 iPhone 長焦在弱光環境中的表現依然稍顯遜色,所以盡量避免在極端弱光下使用。
我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iPhone 攝影正在向「兩極化」發展,它針對普通用戶依然追求「一鍵搞定」,對於專業用戶則是「開放權限」。
比如雖然沒有提到,但依然在不斷進化的夜景模式、深度融合(Deep Fusion)以及智能 HDR,iPhone 13 在上述的這幾個功能點中都進步明顯。這裡最值得一說的是智能 HDR,隨著這項功能的逐漸完善,現在 Apple 甚至是都已經完全去除了 HDR 的開關。也就是說,幾乎現在張張照片都是 HDR ,都有著非常細膩的影調。
[Image: 1]一鍵就可以完成細膩的 HDR 處理,這是計算攝影的典型代表。
而所謂的開放權限,就是 ProRAW 為代表。iPhone 在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整合以後,給出了 RAW 格式,從而給很多專業的攝影師更為寬廣的後期范圍。
以上,就是 iPhone 13 系列的功能總結。
[Image: 1]結語
iPhone 每一年雖然都會有新功能的增加,但是如果你已經認真閱讀《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或者它的實體書《iPhone 手機攝影指南》就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尤其是配合著這一次關於 iPhone 系列的補充,相信你已經完全系統的掌握了 iPhone 攝影的系統知識。
[Image: 1]更重要的是,無論你使用的是新 iPhone,還是舊 iPhone,你都要學會相信你自己的設備。
[Image: 1]沒有拍不出好照片的相機,只有拍不好照片的攝影師。
與你共勉。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