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Medical Health 醫療衛生, Medical Treatment , 醫療法 Therapy
#41
調查指市民對抗生素耐藥性認知低 籲提高警覺及慎用有關藥物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41...2_001.html

抗生素耐藥性是一項迫切的公共衞生課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3日)發布「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認知、態度及行為調查2022」報告,當中發現有逾半受訪者未能正確理解抗生素的作用,以及有關藥物服用建議。中心呼籲市民提高相關知識,慎用抗生素。

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少於一半的受訪者(49.7%)正確表示抗生素不能用以醫治傷風感冒,而只有44.1%的受訪者知道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此外,只有約20.6%受訪者有留意藥袋上有關抗生素的健康建議。調查又發現,當醫生初步評估顯示不需要抗生素時,有96.4%受訪者會接受醫生的建議,多觀察幾天或等待診斷測試結果後,再決定是否須處方抗生素;另有66.3%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希望與醫生商討應否處方抗生素。

就食物安全的認知而言,少於一半的受訪者(42.7%)能正確理解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品,例如沙律和刺身,與熟食相比,更容易受抗藥性細菌污染,而較年輕的受訪組別的百分比更低,只有32.7%。近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即食食品中檢測出抗藥性細菌的比率呈上升趨勢。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委託顧問服務於2021/22年度收集的監測數據,於即食食品樣本檢測出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腸桿菌(ESBL-E)的比率顯著增加,從2018/19年度的5.9%增至9.5%,尤其在魚生、燒味和滷味中增幅更為明顯。

此外,食安中心亦配合《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於2019年至2020年進行香港食物抗菌素耐藥性微生物先導調查,對生肉及即食食物樣本進行抗菌素耐藥性細菌檢測。監測發現從即食食品中檢測出耐美羅培南微生物(MRO)的比率由2019/20年度的1.6%,上升至2022年的2.5%,去年亦驗出一個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帶菌樣本。食安中心建議處理食物時,保持良好食物、個人及環境衞生以減低食物受抗藥性細菌污染的機會。

針對調查結果,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呼籲市民參與對抗抗生素耐藥性,患上傷風感冒時,應充足休息及多飲水。若病徵持續,應向醫生求診,不要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到社區藥房購買抗生素;服用抗生素時採取合適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時刻保持手部衞生、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時應戴上外科口罩,以及妥善消毒和包紮傷口,避免耐藥性細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及留意從即食食品中感染耐藥性細菌的風險。服用抗生素或抗胃酸藥以及高危人士(例如孕婦、嬰幼兒、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的風險較高,故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
Reply
#42
美國批准首款糞菌口服藥丸 對抗危險腸道感染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F%E6%9F%93
Reply
#43
中大與科技園設全港首間生產中心 先進治療免久等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50...2_001.html

過去5年在科學園從事生物科技的企業增長約4倍,惟本港一直未有獲國際認可的先進治療產品製造設施,只可從外地引入有關產品,往往涉及昂貴費用、運送及製作需時等問題而影響治療。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設立「先進治療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成為全港首個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的生產基地,以縮短產品製作時間。中心將於今年6月正式啟用,期望今年年底前能將相關產品進行臨床應用。所研發的先進療法產品,長遠有助治療高風險疾病,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目前全球共有10多種獲上市的先進療法產品,本港亦已引入其中一種獲批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產品,至今已救治10多位血液腫瘤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非常顯著。但由於本港一直未有獲國際認可的先進治療產品製造設施,只能引入外地有關的產品。

惟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費用昂貴、運送需要等也是其治療的困難。中大指出,本港只有一供商,每次製作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需280萬港元;而且需先冷凍細胞並運往外地,當製造完成後,再運回本港,過程或需超過4周,部分患者可能因情況緊急而等不及。按本港現有機制,一年能接受「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產品治療的病人相當有限。

「先進治療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研發的癌症藥物為「香港製造」,估計約需兩星期內就能產出新產品。中大校長段崇智補充,有關產品能令患者以自己的細胞補足自己的患處,就像以自己本能的細胞,將其培養,然後協助治療自己身體。假設病人患有骨關節炎,若能將自己的幹細胞以「良好生產規範」方法培養出來,再將其打入自己的關節之中,病人甚至可從輪椅站起身。
Reply
#44
理大中大合研新藥 未來或可一次過治療多種肥胖引起疾病
https://news.tvb.com/tc/local/646b4bbf06...E%E7%97%85

肥胖是不少人面對的健康問題,理工大學和中文大學合作研發新藥,有效改善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

香港有三成人屬於肥胖,不少人同時有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等病症,要服用多種藥物。患者未來可能只要服用一種就可以醫治多種病。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表示:「肥胖、脂肪肝、二型糖尿,其實是息息相關,即是有些機制本身是很相似,我們應否針對這共同機制,以至我們找到方法一次過醫治?」

中大和理大合作研究體內胰島素和一種氨基酸「精氨酸」的關係。胰島素可調節脂肪代謝,萬一分泌慢了或過低,就容易引致肥胖、糖尿病等。而體內精氨酸要有一定水平,才可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從而幫細胞抑制脂肪合成。不過精氨酸很容易分解,水平高低不定

團隊研發出新藥一星期注射一次,將精氨酸內的酶與蛋白結合,穩定結構,減慢精氨酸分解。團隊已完成動物試驗,注射了新藥的老鼠,八星期後,體重、脂肪量或糖尿病徵狀,均回復正常水平。研究亦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大獎

團隊指其中一個研發關鍵,是利用細菌製造讓精氨酸依附的蛋白,但有利亦有弊。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梁潤松表示:「這設計令生產容易了,我們可用細菌。細菌大家知道可繁殖得很快,所以我們這是重組人類精氨酸酶,生產成本可下降,比較便宜生產出來。有何好處?就是可多些人受惠到我們新的藥物。」

沈秀媛稱:「由於香港沒有大型設施做到這些蛋白,這些藥如果要臨床必須在外國生產,成本非常昂貴,所以我們很需要資金。」

研究團隊稱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為新藥申請專利,預計一至兩年內進行臨床試驗,正進行準備。
Reply
#45
傳導裝置連結大腦脊髓 癱瘓男可步行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2_001.html
[Image: bkn-20230526221038069-0526_00992_001_01p...0526223616]
[Image: bkn-20230526221038069-0526_00992_001_04b...0526223616]
荷蘭一名男子12年前遇上意外癱瘓,他前年在醫學團隊協助下,植入電子傳導裝置,令大腦和脊髓重新連結,重拾平穩行走的能力。有關技術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距離普及仍有一段距離。

40歲事主奧斯卡姆(Gert-Jan Oskam)因單車意外致脊髓受傷,從此雙腿癱瘓。奧斯卡姆接受瑞士研究團隊研究,在頭骨兩側及脊髓周圍插入多個電子傳導裝置。植入物在收集奧斯卡姆的大腦訊號後,以算法轉化成指令,用來移動腿部和足部肌肉。研究團隊表示,患者即使只是間歇使用電子傳導裝置步行,有關動作會訓練肌肉。當裝置關閉時,患者亦恢復一定程度運動,表明受損的神經可能正在再生。

經過幾周訓練,奧斯卡姆可以在電子傳導裝置幫助下站立和行走,雖然動作緩慢但流暢。奧斯卡姆表示,覺得自己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正在重新學習走路,現在可以站起來和朋友喝啤酒,這是一種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快樂。

瑞士男子癱瘓12年 「藍芽」連結大腦與脊髓 重新站起、行走
https://tw.news.yahoo.com/%E7%91%9E%E5%A...46854.html

瑞士男子歐斯坎(Gert-Jan Oskam)12年前因自行車事故,導致脊髓受損、下半身癱瘓,洛桑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與外科醫生利用藍芽,在其大腦與脊椎間建立無線連結,讓歐斯坎在5到10分鐘內逐漸找回身體掌控權,復健後能夠重新站立、行走甚至爬樓梯,相當神奇。神經科學家庫爾帝(Grégoire Courtine)表示,大腦發送正確的指令給特定的脊髓區域,人類才能行走,因此團隊利用人工智慧來預測患者的想法,並刺激脊椎活動,植入物就放置在大腦和脊髓上

歐斯坎為此接受了兩次手術,先是小型開顱手術,放入電極以紀錄大腦信號;另一個手術則將另一個電極放入脊髓負責腿部運動的地方,這兩者之間存在電子交流,可以重新開啟腿部運動。當一切手術完成後,患者並非馬上可以行走,仍然要經過大量的復健,患者需要學習如何處理這些信號,並與脊髓刺激連結起來;歐斯坎表示,他訓練了10年,希望能再與朋友一起舉杯暢飲。
Reply
#46
【健康】不開刀、不打針!骨科名醫教你3天逆轉關節退化:膝蓋好走不費力ft. @user-nw6gh9yh2h |下班經濟學3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HRbLVv7go
[youtube]rMHRbLVv7go[/youtube]
Reply
#47
美國教授住海底3個月有驚人發現:細胞年輕了10歲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0%E6%AD%B2

高壓氧治療可以提高血液含氧量,在外科經常用來修復傷口,台灣日前也有民眾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嚴重腦霧,醫生安排進行高壓氧治療,順利改善症狀。這類療程通常一次進行1至2小時不等,不過最近美國一位生物醫學教授竟然挑戰在海底連續居住100天,如此長時間置身於高壓環境下,他的身體意外出現了逆齡回春的現象,讓人大感意外。

[Image: IMG_0903.jpeg]

綜合《衛報》、《每日郵報》報導,55歲的狄托里(Joseph Dituri)曾在海軍服役28年,是一名專業潛水員。他在今年3月1日住進位於佛羅里達州大礁島(Key Largo)潟湖底部、水深超過9米的朱爾斯海底旅館(Jules\' Undersea Lodge),展開為期100天的水下生活挑戰,同時監控人體長期處於極端壓力下的反應。

截至6月3日,狄托里已經待在水底95天,打破了世界紀錄。他身處的水下艙內壓力為每平方英寸25磅,是水上壓力(每平方英寸14.7磅)的1.7倍。醫生在這段期間持續透過血液檢驗,測量他身體的細胞端粒(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會隨年紀增長而縮短),竟然發現長度增加了20%,幹細胞的數量也增加了10倍。也就是說,水下生活讓狄托里的年齡逆轉了10歲!

這項研究的初步成果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結論不謀而合。該團隊在2020年進行一項實驗,找來多位64歲以上的健康長者,讓他們在3個月內接受60次高壓氧治療。3個月後,研究人員分析受試者的免疫細胞,發現端粒的長度增加多達38%,生理變得比實際年齡更加年輕

狄托里表示,由於學界對高壓氧醫學已有研究,因此他並不意外自己的生理年齡出現逆轉。讓他好奇的是,未來回到地面後,細胞能否保持年輕,以及能維持多久,他和團隊將持續觀察研究。

小酌也不安全!牛津研究:酒精導致「60種」疾病風險上升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A%E5%8D%87
Reply
#48
視光師協會:兩成小學生首驗眼近300度近視 不及早控制或致視網膜脫落
https://www.singtao.ca/6299832/2023-06-2...iant=zh-hk

調查:48%小學生首驗眼有近視 兩成約300度 小五生遺傳達600度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2461

視光師團體冀政府資助學童每年視光檢查助控制近視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30625.htm

調查:兩成近視學童首次驗眼近視達275度或以上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522398


《最強生命線》:無法凝結的血 今晚八點半財經體育資訊台
https://news.tvb.com/tc/local/649a2848b8...A%E5%8F%B0

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血液凝固異常的疾病,人體的血液裡有十多種凝血因子,但部分人因為遺傳基因出現病變,缺少某一種的凝血因子,導致血液難以凝固。患者即使沒有受傷,身體也會出現一些原因不明的出血,例如關節部位變得又紅又腫。

醫治患者需注射由血漿製造而成濃縮凝血因子藥物,血漿來源是來自市民自願捐血,捐贈血漿有甚麼條件和注意事項?

另外,今集會講解茄紅素的飲食迷思,又有大廚示範創意番茄料理,讓大家吃得美味又安心。

科創公司夥中大學者推癌症早期篩查 每次約200美元最快三日有結果
https://news.tvb.com/tc/local/64996f9eb8...0%E6%9E%9C

[ 本帖最後由 大咸濕 於 2023-6-28 15:04 編輯 ]
Reply
#49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微納機械人可於靜脈血管內流動 將藥物送到精確位置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4a...D%E7%BD%AE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發一款醫用微納機械人,能受控在靜脈血管內流動,有助將藥物送到人體內精確位置。

藥到病除是所有病人的願望。但有統計,近30年來藥物能輸送到病患目標的位置比例不足百分之1。為解決這個難題,有專家借鏡仿生概念研發微納機械人。

哈工大機電學院教授李天龍指出:「通過這種仿水熊蟲這種結構,實現微納機器人沿管壁的有效運動,然後這裡邊它不但能順流而下,它還能逆流而上,還能橫穿血流。通過幾種運動的結合,我們微納機器人最終能有效到達病灶區域,實現藥物的靶向釋放。」

微納機械人主要由人造物質組成,進入人體後會觸發免疫系統攻擊,研發團隊想到一招解決。

哈工大醫學與健康學院教授吳志光表示:「將天然的紅細胞修飾到微納機器人表面,然後它可以通過偽裝成天然紅細胞的方法,來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專家指,這項技術首次實現微納米機械人在靜脈內驅動及駐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它可以顯著提高藥物靶向遞送效率,為惡性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

中大引入新組合式機械人手術系統 臨床數據不遜舊系統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30712.htm
中大醫學院泌尿科手術團隊今年5月引入新型組合式機械人手術系統,並為10名病人完成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是大中華地區首次運用新系統作臨床測試。

團隊表示,所有利用新系統完成手術的患者均沒有出現任何嚴重併發症,手術後控制尿失禁的效果亦非常好;又指以新系統進行的手術時間中位數約3小時,手術後住院時間中位數是3天,較以往的單孔或多孔機械人手術系統的臨床數據更令人滿意。

新組合式機械人系統將以往設置在同一組機件的4個機械臂,分拆成獨立、可移動的裝置,靈活性大幅提高,亦加設開放式控制台系統,可同步分享影像給手術室內其他人觀看。

美國富商輸17歲兒子血液 欲逆齡回春
https://news.tvb.com/tc/world/64af7afcc2...E%E6%98%A5

[ 本帖最後由 大咸濕 於 2023-7-13 04:54 編輯 ]
Reply
#50
人類冬眠延壽不是夢?埋凍土4萬年線蟲 澆水後「覺醒」震驚專家
https://www.hk01.com/article/924540

[Image: 8WsRoaCb9BI02iE_tOhL-8vLeUVUuLwZmB8T8pgf...w1920r16_9]

由俄羅斯和德國等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7月27日在美國的國際網絡科學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發表論文,指出一種屬於線蟲的細長生物,從俄羅斯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出土,在原本的結凍狀態融化後,就恢復扭動,是目前已知休眠狀態最久的生物,竟然長達近5萬年!

[Image: 17P1LzQogK5Cd0AHv1mr2UU_EJQ0l5OstTE_rbUxP60?v=w960]

該團隊分析,這將有助研究生物如何在休眠狀態下延年益壽。

研究人員先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挖出這種線蟲,出土時處於結凍狀態,再對其進行觀察,竟發現再次扭動。

仔細研究後,得知這種生物「睡」了約4萬6千年之久,進入稱為「隱生」(cryptobiosis)的休眠狀態。

已知身處低溫與乾燥等嚴酷環境下,能夠長時間休眠的生物有俗稱水熊蟲(water bear)等,其正式名稱為緩步動物,身長不到1毫米,能在攝氏150度的高溫或低到絶對零度(約攝氏零下273點15度)的極端條件下存活。

該團隊指出,前述出土的線蟲已重複繁殖,並增至數千隻,藉由去氧核醣核酸(DNA)解析,確定是過去未曾發現的新種線蟲。透過相關研究,可能有助解開生物如何適應嚴酷環境之謎。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