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 internet development China
#1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 internet development China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7590

大陸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國家網信辦)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2831

中國監控人民: 天網工程 Skynet, Surveillance China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9673

大陸程式收集個人資料及問題 China softwares apps collecting data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0456

中國危害網絡安全 China endangers cyber security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1269

中共整肅 傳媒嚴冬 Freedom of speech in China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4724

大數據 Big Data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35594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8/...98103.html

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

   基礎資源保有量穩步增長,資源應用水平顯著提升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域名總數同比減少9.0%,但“.CN”域名總數實現了1.2%的增長,達到2085萬個,在域名總數中佔比從2016年底的48.7%提升至54.2%﹔國際出口帶寬實現10.2%的增長,達7,320,180Mbps﹔此外,光纜、互聯網接入端口、移動電話基站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此基礎上,網站、網頁、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均在2017年實現顯著增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

   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惠及全民取得新進展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增長率為5.6%,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網絡扶貧大力開展、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手機網民佔比達97.5%,移動網絡促進“萬物互聯”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與此同時,使用電視上網的網民比例也提高3.2個百分點,達28.2%﹔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佔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體驗升級,構筑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提升、移動數據量持續擴大,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造更多價值挖掘空間。

   移動支付使用不斷深入,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增長明顯

   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網民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比例由2016年底的50.3%提升至65.5%,線下支付加速向農村地區網民滲透,農村地區網民使用線下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貨幣基金在線理財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同時,P2P行業政策密集出台與強監管舉措推動著行業走向規范化發展。

   網絡娛樂用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

   2017年網絡娛樂類應用用戶規模均保持了高速增長,強烈的市場需求、政策的鼓勵引導、企業的資源支持共同推動網絡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游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與此同時,網絡文化娛樂內容進一步規范,以網絡游戲和網絡視頻為代表的網絡娛樂行業營收進一步提升。良好的行業營收推動網絡娛樂廠商加大對於內容創作者的扶持力度,為網絡娛樂內容的繁榮發展打下基礎。

   共享單車用戶規模突破2億,網約車監管政策逐步落地

   以第三方信息平台為基礎,整合社會資源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共享經濟業務在2017年得到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在提升出行效率方面,“共享單車+地鐵”較全程私家車提升效率約17.9%﹔在節能減排方面,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過299.47億公裡,減少碳排放量超過699萬噸﹔在拉動就業方面,共享單車行業創造超過3萬個線下運維崗位。同時,共享單車為2017年下半年用戶規模增長最為顯著的應用類型,國內用戶規模已達2.21億,並滲透到21個海外國家。網約車方面,《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以來,各地網約車細則陸續出台調整准入門檻,企業謀求轉型與跨界融合以提升盈利能力,與旅行、招聘等企業合作,分享客戶資源進行跨界營銷推廣。

   六成網民使用線上政務服務,政務新媒體助力政務服務智能化

   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佔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台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我國政務服務線上化速度明顯加快,網民線上辦事使用率顯著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務服務不斷融合,服務走向智能化、精准化和科學化。微信城市服務、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及政務頭條號等政務新媒體及服務平台不斷擴張服務范圍,上線並完善包括交通違法、氣象、人社、生活繳費等在內的多類生活服務,並向縣域下沉。

   數字經濟繁榮發展,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

   2017年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網絡廣告收入水平增速均在20%以上,發展勢頭良好。其中,1-11月電子商務平台收入218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3.4%。電子商務服務模式、技術形態、賦能效力不斷創新突破是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驅動力。網絡游戲產業在移動化、國際化、競技化方面表現突出。網絡廣告市場進一步成熟,市場結構更加趨於穩定。

   中國上市互聯網企業超百家,市值接近九萬億元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境內外上市互聯網企業數量達到102家,總體市值為8.97萬億人民幣。其中騰訊、阿裡巴巴和百度公司的市值之和佔總體市值的73.9%。上市企業中的網絡游戲、電子商務、文化傳媒、網絡金融和軟件工具類企業分別佔總數的28.4%、14.7%、10.8%、9.8%、5.9%。

   中國網信獨角獸企業77家,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信獨角獸企業總數為77家。北京的獨角獸企業數佔比為41.6%﹔上海的獨角獸企業佔比為23.4%﹔其他分布在杭州、深圳、珠海、廣州等地。第一梯隊中的電子商務和網絡金融企業分別佔獨角獸企業總數的18.2%和15.6%,佔據了主導地位﹔第二梯隊中的文化娛樂、汽車交通和第三梯隊中的智能硬件、在線醫療、人工智能企業均取得了快速發展。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頂層戰略依據,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7年6月,中國擁有人工智能企業592家,佔全球總數的23.3%﹔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達30115項。

   網絡安全相關法規逐步完善,用戶安全體驗明顯提升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正式實施,以及相關配套法規的陸續出台,為此后開展的網絡安全工作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政府與企業共同打擊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網民遭遇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明顯下降。數據顯示,高達47.4%的網民表示在過去半年中並未遇到過任何網絡安全問題,較2016年提升17.9個百分點。

[ 本帖最後由 后太禧慈 於 2021-7-12 08:05 編輯 ]
Reply
#2
互联网发展研究 > 报告下载
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ac.gov.cn/2018zt/cnnic41/index.htm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8&target=2

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

基礎資源保有量穩步增長,資源應用水平顯著提升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域名總數同比減少9.0%,但“.CN”域名總數實現了1.2%的增長,達到2085萬個,在域名總數中占比從2016年底的48.7%提升至54.2%;國際出口帶寬實現10.2%的增長,達7,320,180Mbps;此外,光纜、互聯網接入端口、移動電話基站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此基礎上,網站、網頁、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均在2017年實現顯著增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

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惠及全民取得新進展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增長率為5.6%,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網絡扶貧大力開展、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手機網民占比達97.5%,移動網絡促進“萬物互聯”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與此同時,使用電視上網的網民比例也提高3.2個百分點,達28.2%;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體驗升級,構築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提升、移動數據量持續擴大,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造更多價值挖掘空間。

移動支付使用不斷深入,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增長明顯

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網民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比例由2016年底的50.3%提升至65.5%,線下支付加速向農村地區網民滲透,農村地區網民使用線下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貨幣基金在線理財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同時,P2P行業政策密集出台與強監管舉措推動著行業走向規範化發展。

網絡娛樂用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

2017年網絡娛樂類應用用戶規模均保持了高速增長,強烈的市場需求、政策的鼓勵引導、企業的資源支持共同推動網絡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遊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與此同時,網絡文化娛樂內容進一步規範,以網絡遊戲和網絡視頻為代表的網絡娛樂行業營收進一步提升。良好的行業營收推動網絡娛樂廠商加大對於內容創作者的扶持力度,為網絡娛樂內容的繁榮發展打下基礎。

共享單車用戶規模突破2億,網約車監管政策逐步落地

以第三方信息平台為基礎,整合社會資源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共享經濟業務在2017年得到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在提升出行效率方面,“共享單車+地鐵”較全程私家車提升效率約17.9%;在節能減排方面,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過299.47億公里,減少碳排放量超過699萬噸;在拉動就業方面,共享單車行業創造超過3萬個線下運維崗位。同時,共享單車為2017年下半年用戶規模增長最為顯著的應用類型,國內用戶規模已達2.21億,並滲透到21個海外國家。網約車方面,《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以來,各地網約車細則陸續出台調整準入門檻,企業謀求轉型與跨界融合以提升盈利能力,與旅行、招聘等企業合作,分享客戶資源進行跨界營銷推廣。

六成網民使用線上政務服務,政務新媒體助力政務服務智能化

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台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我國政務服務線上化速度明顯加快,網民線上辦事使用率顯著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務服務不斷融合,服務走向智能化、精準化和科學化。微信城市服務、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及政務頭條號等政務新媒體及服務平台不斷擴張服務範圍,上線並完善包括交通違法、氣象、人社、生活繳費等在內的多類生活服務,並向縣域下沉。

數字經濟繁榮發展,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

2017年電子商務、網絡遊戲、網絡廣告收入水平增速均在20%以上,發展勢頭良好。其中,1-11月電子商務平台收入218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3.4%。電子商務服務模式、技術形態、賦能效力不斷創新突破是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驅動力。網絡遊戲產業在移動化、國際化、競技化方面表現突出。網絡廣告市場進一步成熟,市場結構更加趨於穩定。

中國上市互聯網企業超百家,市值接近九萬億元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境內外上市互聯網企業數量達到102家,總體市值為8.97萬億人民幣。其中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公司的市值之和占總體市值的73.9%。上市企業中的網絡遊戲、電子商務、文化傳媒、網絡金融和軟件工具類企業分別占總數的28.4%、14.7%、10.8%、9.8%、5.9%。

中國網信獨角獸企業77家,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信獨角獸企業總數為77家。北京的獨角獸企業數占比為41.6%;上海的獨角獸企業占比為23.4%;其他分布在杭州、深圳、珠海、廣州等地。第一梯隊中的電子商務和網絡金融企業分別占獨角獸企業總數的18.2%和15.6%,占據了主導地位;第二梯隊中的文化娛樂、汽車交通和第三梯隊中的智能硬件、在線醫療、人工智能企業均取得了快速發展。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頂層戰略依據,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7年6月,中國擁有人工智能企業592家,占全球總數的23.3%;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達30115項。

網絡安全相關法規逐步完善,用戶安全體驗明顯提升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正式實施,以及相關配套法規的陸續出台,為此後開展的網絡安全工作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政府與企業共同打擊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網民遭遇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明顯下降。數據顯示,高達47.4%的網民表示在過去半年中並未遇到過任何網絡安全問題,較2016年提升17.9個百分點。

[ 本帖最後由 KT120 於 2018-8-21 08:17 編輯 ]
Reply
#3
中國公布最新互聯網統計:中國網民達7.31億人,用手機上網比例達95%。
https://s.wechatinchina.com/archives/25472

最新统计:中国网民人数突破7亿7000万
http://cn.rfi.fr/%E4%B8%AD%E5%9B%BD/2018...0%E4%B8%87
Reply
#4
30億人隱私全沒了?BATJ等96家互聯網公司全都中招
https://hk.finance.yahoo.com/video/30%E5...00235.html

近日,浙江紹興越城區警方成功破獲“史上最大規模數據竊取案”。據警方查明,宜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瑞智華勝涉嫌從運營商處竊取30億條個人信息,非法牟利超千萬元;當中,BATJ等全國96家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全部躺槍。

近年來,互聯網黑產案件頻發,而這起案件的出現只是揭露了互聯網黑產的冰山一角。據了解,自2014年開始,瑞智華勝及其關聯公司用競標的方式,為運營商提供精準廣告投放系統的開發、維護,進而取得運營商服務器的遠程登陸權限;隨後,將一種惡意程序放在運營商的採集機上,當運營商的流量經過採集機時,該程序就會自動工作,採集一些域名下面用戶Cookie、搜索記錄等數據。

對此,很多人紛紛表示,運營商該為此案件負責嗎?雖然至今為止,三大運營商均為出面對此事公開回應。其實在互聯網數據傳輸過程中,通常有http和https兩種傳輸方式;當中,http是端到端的傳輸形式,不加密,因此十分容易被一些惡意軟件截取。

目前,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開始重視網絡安全,都開始使用https打頭的加密傳輸協議;然而加密解碼這個動作本身會增加終端或服務器的負擔,讓手機更費電、增加服務器消耗和運營成本。對開發者來說,一般的用戶瀏覽的網頁信息、圖片加載這種都是通過明文傳輸,只有登錄名、登錄密碼是通過加密傳輸。

據從事企業安全服務的志華指出,在此次事件中,平台不能將責任一推了之。用戶賬號在大量關注陌生的賬號,而是同一批賬號被關注;再加上有頻繁的異地登陸問題,互聯網公司沒有查出這個問題,也未能及時對用戶做出風險提示,或修改密碼的提醒。若想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公司之間還得互相合作才行。

30億人隱私全沒了?BATJ等96家互聯網公司全都中招
https://www.msn.com/zh-hk/money/news/30%...vi-BBMn5Ti

30亿人隐私全没了?BATJ等96家互联网公司全都中招
http://www.sohu.com/a/249854550_335495

30億人隱私全沒了?BATJ等96家互聯網公司全都中招
http://www.fintv.hk/Zhtw/116/4261/341129
Reply
#5
中國網民寫的「上網安全指南」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58570.html

[Image: d27cca98a93414e251c5ae6acf0989ab]
[Image: 171eee0c5d14034134255ee343095f85]
[Image: d769eea9934c204043017173b6cbd54d]
[Image: e37d69c59a00046957b8a76e9fd5dbcf]
Reply
#6
貪平貪方便買 "中國制造", 結果又是害了自己.
建議品牌商盡快將生產線搬離中國大陸!


美媒:華安裝間諜晶片竊密 蘋果亞馬遜均中招
http://hk.on.cc/hk/bkn/cnt/amenews/20181...2_001.html

據報近30美企遭華黑客攻擊 中國指堅定捍衛網絡安全
http://news.tvb.com/world/5bb62f27e60383cb5ce78888/

China reportedly used chips to spy on US tech compan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QHa3HC3gI
[youtube]x8QHa3HC3gI[/youtube]

[Image: 1538652436_b2a3.jpg]
Reply
#7
微信大數據報告揭用家細節 網民質疑被監控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chi/1409001/

微信近日發布一份大數據報告,內容包括網民們常用的表情符號、睡眠時間和視像通話習慣。惟不少網民質疑報告侵犯用家私隱,聊天紀錄等資料被微信監控。

報告內容非常詳細,各年齡層的用戶特徵鉅細無遺。有內地網民質疑,微信如何得知55歲以上用家,習慣於晚餐後與子女進行視像通話等細節;也有網民聲稱,在微信聊天時提到某品牌後,隔幾天便會看到相關品牌的廣告,質疑微信擅取用戶聊天紀錄。

報告又詳列了以下資訊:例如00後的睡眠習慣為晚睡早起,睡眠時間最短;90後出行習慣為每個月約25次,並大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微信回應網民質疑指,是通過用家年齡在特定時間的通話,發現是年長用家致電話年輕用家,故推測是親子關係。微信同時強調,報告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所有數據均已匿名及去敏感化處理。又指公司不會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

加州大學敦促師生勿在華用微信及WhatsApp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chi/1407609/

微信公布數據報告 視像通話使用率3年增5.7倍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chi/1406811/

微信官方今日發布了2018年的《微信數據報告》,顯示了微信這幾年來的發展狀況。數據顯示,微信每天對外發出450億條信息,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截至去年9月,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達到了10.82億,其中55歲以上的用戶數量達到了6300萬。每位用戶的微信好友數量和2015年相比增長了1.1倍。

信息傳播方面,微信每天對外發出450億條信息,比去年同期增長18%;每天有4.1次的成功音頻通話,比同期增加100%。此外,和2015年相比,使用微信視頻通話的用戶增加了570%。現時,越來越多的55歲以上用戶使用微信視頻通話,而在3年前,使用這功能的用戶多是「90後」和「00後」用戶。

另外,微信亦公布不同年齡層用戶偏愛的表情。「00後」用戶最愛的是「掩臉」表情;「90後」最愛的是「笑喊」表情;「80後」最愛的是「露齒笑」;「70後」最愛的是「掩嘴笑」;而55歲以上的中老年用戶,則最愛用「點讚」表情。

同時,亦公布了不同年齡層用戶的微信使用習慣。當中,晚睡早起最頻繁的「00後」用戶,他們的睡眠時間最短,而且往往在晚上10點之後才開始活躍;「90後」用戶白天起床最晚,公交出行也最頻繁;而「80後」用戶的白天時間基本用來工作,而且最喜歡在微信上關註國家大事。然而,不同年齡層用戶亦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在一天之中,用戶相比3年前,會將時間用到了小遊戲、刷朋友圈等新的使用行為上。
Reply
#8
華網民達8.3億 6.1億人使用網購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1/20623517

中國人處處行動支付,事事網購,但中國究竟有多少網民呢?根據官方統計,去年中國合共有8.3億名網民,其中有網購的用戶達6.1億,即是七成網民使用網購。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指,截至去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3億人,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9.6%,較2017年底升3.8%。《報告》還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戶,較2017年底增長14.4%,佔網民整體比例達73.6%;其中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5.92億戶,較2017年底增長17.1%。除了網購,中國網民亦極為熱愛觀看短片,去年短片賬戶達6.48億,即是78%的網民有看短片的習慣。

一周上網27.6小時

《報告》指出,中國網民一周上網27.6小時,較2017年提高0.6個小時。從收入方面來看,月收入在2,000至5,000人民幣(2,348港元至5,870港元)的網民群體佔比最高,為36.7%;月收入在5,000元人民幣比率則是24.1%。

報告指中國網民人數達8.29億 每周上網27.6小時
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2_001.html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周四(28日)發布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內地網民規模達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為59.6%,較2017年底提升3.8%。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7.6小時。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內地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佔整體網民的26.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8.4%,較2017年底提升3%。

其中,月收入在2001至5000元(人民幣‧下同,約2392至5978港元)的群體佔比最高,為36.7%;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佔比為24.1%,較2017年底提升3.9個百分點;有收入但月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群佔比大幅下降,已由2017年底的20.4%下降至15.8%。

學歷方面,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佔比分別為38.7%和24.5%;受過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佔比分別為8.7%和9.9%。

[ 本帖最後由 成吉思汗 於 2019-3-1 08:18 編輯 ]
Reply
#9
「天網」之下還有「雪亮工程」華為又是監控元凶
https://www.ntdtv.com/b5/2018/12/25/a102473319.html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抓事件,加重了世界對華為所扮角色的審視。公開報導揭示,華為是中共封鎖網路以及對國內全民監控體系的骨幹企業。它不但參與打造中國網路防火牆,還承包了中共在天網系統基礎下落實的「雪亮工程」等。

台媒24日報導說,中共對於社會控制逐年加強,已推進到利用高科技控制中國民眾。除了使用以連接各地鏡頭識別民眾身份的「天網」系統之外,目前中共已在天網系統基礎上落實「雪亮工程」。

報導說,所謂的「雪亮工程」就是利用人臉辨識系統與大數據分析,實現其對整個社會的監控,手段堪稱世界第一。

有別於中共的「天網」,「雪亮工程」將觸角延伸至一般民眾。過去只有警方才有權限調閱監視器畫面,現在只要獲得當地官方審核的「網格員」,便可以隨時隨地監看視頻。除了立即通報火警、車禍等異常外,還能「一鍵報警」。

有記者實地來到中國第一批「雪亮工程」示範城市:浙江中部的衢州市,行人在斑馬線上闖紅燈,只要10秒「違規」行為,便會立刻回傳到公安部門,民眾走在路上的所有行為,都展示在陌生人的手機上。

「雪亮工程」的元凶之一是中共政府支持下科技巨頭華為公司。

2017年12月,搜狐在科技欄目「華為企業業務中國」中,以題為<華為視頻云為 「雪亮工程」插上翅膀>一文介紹說,「雪亮工程」是以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為指揮平台、以綜治信息化為支撐、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為重點的「群眾性治安防控工程」。

它通過三級綜治中心建設,把監控防範措施延伸到群眾身邊,發動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共同監看視頻監控,共同參與監控防範,從而真正實現治安防控「全覆蓋、無死角」。

也就是說,利用群眾各家各戶的信息系統為基礎,通過視頻監控布點,形成針對農村地區治安防控的監控項目。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是「雪亮工程」的發端地。而在四川,據當地綜治辦數據,截至去年12月底,四川省已完成14,087個村的「雪亮工程」建設,新裝監控探頭41,695個。

目前,中國已經有1.7億台監視器,未來3年內預計再新增4億台。

根據中共的所謂「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

中國民眾對此感到恐懼或氣憤。《自由亞洲》報導說,「雪亮工程」利用家庭電視機和智能手機推動視頻監控入戶到人,實現人人可監視,處處可監看,時時可響應,網民們對此系統感到震驚。

一位微信用戶稱,太恐怖了,表面上該系統可用來監視自己家庭是否被人入侵,但實際上警方可通過該系統監控家庭成員在室內的一舉一動。

台媒說,「雪亮工程」的驚人之處,在於同時提供了農村民眾透過家中電視與手機連結監看,既發揮「老大哥」式的全民監控效果,還讓所有農民當上「眼睛雪亮」的「抓耙子」,個人隱私蕩然無存。

網路自由觀察人士古河表示,中共監控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政權,要防範民眾的反抗於未然。如果僅僅對一部分民眾進行監控,他們可能會恐懼。但如果用到了全民身上,這些監控手段能否達到它所要的目的是另外一回事。

內地監控系統將深入農村 「雪亮工程」2020年實現全覆蓋、全可控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F%E6%8E%A7

中共監控人民!天眼之下還有「雪亮工程」
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225/1222656.html

「雪亮工程」10秒看穿你 幕後華為面紗掀起
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zh-tw/c...52754.html

青海推进“雪亮工程” 实现“大数据版”的“千里眼”
http://www.cac.gov.cn/2018-12/18/c_1123870115.htm

制裁、貿易限制接踵而至 中國「天網」工程快崩塌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560710

中國的國家安全監控系統「天網」,是中共當局維繫政權穩定的工具。然而,香港英文「南華早報」24日報導,協助建造天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透露,隨著歐美國家加強限制敏感技術和設備出口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影像監控系統的發展空間已大受影響。

據報導,中國「天網」採用人工智慧(AI),其中一項開發中的技術,可讓政府隨時、隨地識別13億中國公民。截至去年為止,中國境內共有1.7億個監視器,某些已經可以辨識15公里以外的人物,南海爭議人工島礁、新疆與阿富汗交界、天安門廣場等敏感地區,都有安裝這類鏡頭,以在夜間、下雪天、霧霾中辨識目標。北京預計在2020年前再加裝4億個鏡頭。

此功能仰賴鏡頭內部的某個小型管狀裝置,它每一萬億分之一秒可產生一個強大激光束。然而,多名中共政府的研究員近期證實,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已停止向中國出口這類零件;為中國國防部和情報單位開發先進監控系統的一名北京研究人員指出,一家與中共有數年生意往來的荷蘭企業,已不再獲得荷蘭政府發放出口許可,甚至也無法透過香港轉運,「這是史無前例的」。

另一名參與天網計畫的工程師坦言,西方國家正在組成統一戰線對抗中國,且已採取行動,使得中共安全當局深感憂心。攝影鏡頭中的圖形處理芯片等其他零件,雖然尚未被禁止向中國出售,但也可能很快就會被禁。目前,中國主要向美國進口這類芯片,美方也還沒對該項目祭出禁令。

除了日益加劇的貿易戰外,中方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關押上百萬維吾爾族人,所引發的國際抨擊和制裁,也使建造「天網」面臨更多阻礙。中方未否認相關設施的存在,並聲稱新疆地區潛藏伊斯蘭武裝份子和分離主義者威脅,要求聯合國和其他國家勿干預內政。不過,此舉可能導致國際社會制裁中國,限制監控設備零件向中國出售。

美國國務院一名官員表示,聯邦政府正跨機構密切討論,將確保嚴重侵犯人權者,包括打壓新疆穆斯林者,面臨嚴重後果。針對部分可能遭中共新疆官員濫用的產品,國務院將與財政部磋商採取出口管制。美方也將加強管理與美國外交政策相悖的中國實體,避免美企無意中助長了中方的歪風。

中國「天網」如何無孔不入? 專家指出背後真相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433263

歐洲制裁禁出口高科技零件 中國「天網」發展或受限制
https://unwire.hk/2018/09/25/skynet/fun-tech/

新聞背後:「天網」極速擒犯 2000萬鏡頭遍全國
https://hk.on.cc/cn/bkn/cnt/news/2018052...1_001.html

手機、電視都是監控器,中國「雪亮工程」10 秒看穿你是誰
https://technews.tw/2018/12/22/china-ide...veillance/

BBC記者挑戰中國「天網工程」 「潛逃」僅7分鐘便被抓獲
https://www.hk01.com/%E4%B8%AD%E5%9C%8B/...3%E7%8D%B2

中國天網工程背后有三大功臣:包括中興與華為
http://news.dwnews.com/china/big5/news/2...80872.html

華為與中國人的「天網」噩夢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2/12/n10906884.htm
Reply
#10
內地互聯網管理修訂草案 禁止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等內容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108.htm

內地《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草案的徵求意見稿規定,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境內組織和個人,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傳播9項信息,否則罰款1萬至100萬元。

國家網信辦今日至下月7日公開徵求意見。其中草案第26條規定,不得編造、傳播險情、疫情、警情、自然災害、生產安全、食品藥品等產品安全和其他擾亂社會秩序的虛假信息。

草案亦禁止有關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危害國家安全,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等內容。至於散布煽動非法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信息亦被禁止。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