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太空行業 Space business
#11
美國太空總署「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
http://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81127.htm

飛行5億公里 漫遊太空7個月
洞察號登陸火星 探索地心為人類開路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8/20556139
[Image: a2001a.gif]
[Image: a2001b.gif]
[Image: a2001c.gif]
[Image: a2001d.gif]
[Image: a2001e.gif]

[ 本帖最後由 WeAreHK 於 2018-11-27 22:48 編輯 ]
Reply
#12
美國憂中國阿根廷建太空站蒐集情報 中方稱無軍事用途
http://news.tvb.com/world/5c26fff5e6038379500a0c55/
Reply
#13
【人造月亮】中國擬明年發射 光度係月光8倍代替街燈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3/59100133

2020年的夜晚,站在成都抬頭遠眺,可能見到夜空中掛着兩個「月亮」。這不是天方夜譚,因為四川成都早前公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就是在明年將一顆「假月亮」送入太空,用來反射陽光以提供照明服務,預計其光照強度最大將是現在月光的8倍。

「月有陰晴圓缺」,但中國的「人造月亮」不會因為月相變化和天氣因素,而不可見。中國科技部官方媒體《科技日報》曾報道,成都一間科研公司計劃明年發射「人造月亮」,用於夜間提供照明服務。首顆「人造月亮」發射後,還有另外兩顆「人造月亮」將在2022年前完成發射工作,以實現「對同一地區24小時不間斷照射」。

報道稱,準確來說「人造月亮」是一種攜帶大型空間反射鏡的人造空間照明衛星,其覆蓋範圍將可達3,600至6,400平方公里,光照強度是現在月光的8倍,屆時將不再需要街燈。

「人造月亮」計劃曝光後,不少網民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航空系統工程學者Matteo Ceriotti曾向BBC表示,理論上「人造月亮」項目是可行的。但他指,如果想「人造月亮」永遠在一個城市上空,反射鏡需被安置到距離地球約36,000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這樣的距離,需要極其精確的衞星指向。」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學所所長康為民曾表示,「人造月亮」相當於黃昏的亮度,不足以顛倒生物作息。

【強國探月】挑戰美國太空霸主地位 美媒:中國「最有可能獲勝」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3/59100150

中國探月工程的進展備受國際媒體關注。美媒刊文指出,以探月、載人航天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工程發展順利,北京在該領域並不急於求成,中國正在試圖挑戰美國的「太空霸主」地位。

美國《每日信號》網站去年報道,正在穩步實施的探月工程表明,中國不是簡單地效仿別國的太空探索,而是越來越能夠獨辟蹊徑。美國或蘇聯均未曾有航天器着陸月球背面。另外,也沒有其他國家向拉格朗日點發射通信衞星。

文章稱,中國的探月工程並非飛速推進,而是大致保持平均每兩年一次任務的節奏,與跟中國的載人航天相似。這些航天工程在穩定資金的支持下順利發展。北京決意進入不一樣的太空領域,為各種目的進行探索,正挑戰美國在太空科研和商業領域的霸主地位。

而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研究中國太空計劃的專家弗里斯(Joan Johnson-Freese)表示,中國渴望憑藉自己的太空成就載入史冊。

弗里斯說:「隨着嫦娥四號以及神舟載人航太計劃的成功,這兩個項目很可能最終合併成中國載人航太登月計劃。下一次,從月球傳來的聲音很可能是普通話。」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亦指出,中國在挑戰美國「太空霸主」地位途中再次立下里程碑。有專家甚至認為,在中美的太空競爭中,中國「最有可能獲勝」。
報道稱,美國曾準備放棄載人航天計劃,轉而支持無人探索,不過後來又改變了立場。2017年1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簽署一項太空政策指令,概述載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計劃,並開始準備一支新的太空部隊,以「對抗」中國。

美國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研究中國太空計劃的專家Namrata Goswami表示,在地球上,美國和中國已經是對手,在太空領域,兩國也是主要的競爭者,目的是確定「誰將能夠獲得太空的巨大資源,確保貿易路線的安全,並制定太空貿易的規則」。她認為,中國「最有可能獲勝」,這要歸功於有條不紊的計劃,為未來幾十年制定了明確的目標。
全球資金最充裕的太空機構中,中國國家航天局僅次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其反衞星武器等軍事能力的發展,以及繁忙的任務日程令美國感到震驚。

報道提到,在未來幾周的探月任務中,中國的長期計劃應該會有明顯的早期收穫。在月球背面作業本身就是一項壯舉,因為與地球的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此外,按照日程,中國將於2022年在軌道上建立一個全面運行的太空站。一旦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在2020年代中期退役,中國的太空站將是唯一一個這樣的平台,屆時北京將有機會領導全球團隊在空間站上進行科學研究。
Reply
#14
太空探險變開發 航天科技帶動軍事發展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4/20583601

中國探月工程的進展備受關注,有媒體認為中國正試圖複製當年的美蘇太空爭霸,挑戰美國「太空霸主」地位,但專家普遍認為雙方仍有很大差距。有分析指,中國若干航天科技有機會參與到「星球大戰」式發展。

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當初美蘇探月並非以科學為目的,而是將探月作為雙方冷戰競爭的戰場。有意見認為,因美蘇太空競賽逐漸變成「耗資不菲但收穫有限」,所以兩方先後放棄了月球探測。軍事評論員黃東則認為,此時人類已不是美蘇爭霸時期對太空的「探險」行為,轉而成為「開發」。

專家:中美差距仍大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中國在挑戰美國「太空霸主」地位立下里程碑。然而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炯林稱,中美航天科技差距仍相當大,單是探月已最少相差10多年,中國航天資金投入不及美國的10%。過去10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重心在火星;而中國則較穩健,「佢嘅心態係唔可以失敗,一步一步做,每一步都要確保成功」。

但是黃東認為,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是軍民融合的戰略,必然帶動軍事發展。比如通過中繼衞星技術,發展傳遞訊號、數據、影像技術;而遠距通訊也需人工智能通過程式解決問題。中國的這些技術都有機會參與到「星球大戰」式的發展。他舉例稱,比如中繼衞星可應用在對地球另一側的導彈攔截上,「在地球背面通過衞星探測、傳遞訊息,甚至能夠通過激光炮攔截」。

中國太空成就被夸大 英媒揭下一輪探索最关鍵問題
http://news.dwnews.com/global/big5/news/...13787.html

[ 本帖最後由 WeAreHK 於 2019-1-21 14:32 編輯 ]
Reply
#15
打破俄羅斯壟斷接載太空人任務
美私營「載人飛龍號」升空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3/20624846
Reply
#16
火箭送152人骨灰上太空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0_033.html

美宣布2024大計 女太空人將登月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0_029.html

[ 本帖最後由 12AX7.ECC83 於 2019-7-21 17:25 編輯 ]
Reply
#17
特朗普簽署法案成立太空軍 應對中俄威脅
https://hk.on.cc/hk/bkn/cnt/amenews/2019...2_001.html

美國參眾兩院早前先後通過主宰國防部政策及預算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涉款7380億美元(約5.8萬億港元),當中提到太空軍計劃,應對中俄威脅。法案送交白宮後,總統特朗普周五(20日)簽署,並宣布正式創建太空軍,成為該國72年來首個新軍種。特朗普形容,這是其國安優先政策下的一次勝利。

特朗普周五在馬里蘭州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Joint Base Andrews),在一眾國防官員及軍官見證下,簽署2020年度的NDAA成法。他表示:「今天我們正式創建一個最新的軍種——美國太空軍,成就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一個非常重大及關鍵的時刻。」

防長埃斯珀表示:「我們對太空領域的能力愈來愈依賴,時至今日外太空已演變成一個作戰區。美國太空軍現在的任務是,維持美國在太空的主導地位。」空軍部長巴雷特(Barbara Barrett)亦稱,這是美國歷史性的一天,指特朗普的鴻圖偉略在兩黨及兩院的支持下成真。

太空軍是繼空軍在1947年獨立成軍後,美國首個創建的新軍種。太空軍將是在空軍下一支獨立的新軍隊,就像海軍陸戰隊在海軍下獨立成軍。本來的空軍太空司令部將解散,其1.6萬名軍人及非軍事人員將調派到太空軍,空軍上將雷蒙德(John W. Raymond)成為首名帶領太空軍的參謀長,同時成為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一員。太空軍總部將在未來60天坐落在五角大樓,最初有約40人,最終將增加至200人。
Reply
#18
日太空清道夫「掃」造宇宙商機 衞星預先裝磁鐵 拖入大氣層燒毁
http://startupbeat.hkej.com/?p=82773
[Image: 0113_P16.png]
人類把超過四萬件物體送入太空,導致地球軌道有大量太空垃圾或碎片漂浮。(網上圖片)
[Image: 0113_P04.jpg]
[Image: 0113_P05.jpg]

自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升空,人類向太空投放了數以千計的衞星及航天設備,藉此提供包括天氣觀測、國防、通訊等各種服務。然而,完成任務後報廢的衞星、被丟棄的火箭部件與殘骸等,圍繞地球軌道漂浮且愈積愈多,多年來變成太空垃圾,隨時影響其他衞星和航天設備的正常運行。

由日本人岡田光信(Nobu Okada)創辦的企業Astroscale,就以「Space Sweepers(太空清道夫)」為使命,致力清理太空垃圾,避免衞星遭其撞擊損壞,釀成地球上的運輸、國防、電訊系統癱瘓等災難事件。該公司營運總裁Chris Blackerby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提到作為一家特殊的垃圾處理公司,Astroscale如何突破多重難關,設法把回收太空垃圾變成一門好生意。

地球軌道垃圾數以百萬計
據歐洲太空總署(ESA)去年1月的數據,現時圍繞地球運行的衞星超過5000枚,當中只有約1950枚正常運作。至於包括已廢棄衞星、火箭散落部件等大量太空碎片(Space Debris),多年來殘留在地球軌道繼續漂浮飛行,目前較大型、能被監測的約有3.4萬塊;至於直徑小於10厘米、難以偵測到的碎片,估算數以百萬計。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資料顯示,目前監測到的太空碎片,正在地球軌道周圍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飛行,包括小如螺絲或火箭引擎冷卻劑等細微物件。若以該速度移動發生撞擊,足以對任何衞星和航天設備造成嚴重損毀;而撞擊後又會製造更多新碎片,在連鎖反應下,隨時對整個軌道上的衞星網絡構成干擾或破壞。

Astroscale新服務模式
成立於2013年以東京為總部的Astroscale,是全球少數希望藉太空碎片清理服務,建立出商業模式的初創公司。概括業務發展,Blackerby坦言,「我們必須同時解決技術、商業模式,以至法規標準等三大挑戰。」

簡單來說,Astroscale的目標是在太空提供類似汽車路邊緊急支援(Roadside Assistance)服務,「當有衞星無法運作,衞星營運商就聯絡我們,讓我們位於太空的設備找出該枚衞星,然後把它帶走,以免留在地球軌道淪為垃圾。」當中的技術挑戰,在於這種「衞星修護服務」(Satellite Servicing)的新模式堪稱史無前例, 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各家營運商把衞星發射到太空後,慣常只會任其運行至能源耗盡,不會嘗試「捕捉」它,甚或進行修復。

要「捉住」沿軌道飛行的報廢衞星,Astroscale提出了創新方案,就是事先把經特殊設計的磁鐵對接板安裝到目標衞星上,公司就可透過另一枚特製衞星,以其配備的追蹤傳感器、機械臂與磁鐵裝置,瞄準目標衞星運行位置並作出捕獲,最後把它拉向地球大氣層,讓其燃燒殆盡。

「我們將於2020年展開首次太空任務,把負責『捕捉』的衞星ELSA-d,以及一枚模擬太空碎片的衞星發射上太空,對公司包括追蹤導航控制、監測與捕捉等技術,進行一系列測試。」Blackerby相信,如果證實技術成功,將有助Astroscale游說衞星營運商及各地監管機構,把特製的磁鐵對接板定為所有衞星的標準設備,讓公司可利用此技術清理故障或報廢的衞星。

除了挑戰技術可行性之外,Astroscale也要證明其太空垃圾清理服務具備市場需求。「叫人們付錢(買服務)往往有難度」,Blackerby說,「我們嘗試讓商業衞星營運商了解到,若地球軌道上滿布碎片和衞星殘骸,倘導致衞星故障,就會損害其公司業務。所以清理太空碎片、確保衞星軌道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其實符合公司長遠業務利益。」

先測試技術再研定價
Blackerby認為,Astroscale的目標客戶群將會是電訊商及衞星營運商,因為他們依賴衞星運作去為公司客戶提供服務。為了令相關服務日後能更普及,公司正在跟保險公司商討與制訂新保險計劃,「假如發射衞星的公司預先準備了報廢衞星的清理方案,就可享有保險費優惠。」

製造與發射衞星動輒需要數以億元計的龐大投資,可想而知,太空碎片清理服務亦將所費不菲。據報道,由歐洲太空總署主理的衞星清理任務e.Deorbit,計劃於2025年發射設備上太空,把廢棄衞星由軌道上移走,聲稱項目將耗資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

問到Astroscale的服務收費,Blackerby回應稱,公司暫未有價目公布,「目前首要工作是進行相關技術測試及展示任務,然後我們才研究,如何把服務定價設在客戶可接受的範圍。」

乏立法監管致問題惡化
太空垃圾問題逐年惡化,Blackerby指出,問題癥結在於政府監管與法規:「現時業界所謂的共識,是衞星及航天設備在運作壽命完結後的25年內,要由其擁有者負責把衞星帶回大氣層燒毀……但實際上目前沒有法律要求擁有者必須負責,也難以跟進或要求強制執行。」

Astroscale刻下正與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多國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商討,冀把有關清理衞星及碎片的責任,納入政府監管框架,甚至定為公司或組織向政府申請發射衞星的條件。

Blackerby直言,政府與監管機構對太空垃圾問題的關注有待提高,「我們正在說服他們,假如太空碎片愈積愈多,政府在天氣監測、環境保護、國防、大眾通訊等技術服務,所受威脅將會愈大。政府近年亦開始意識到要及早行動,否則因為太空垃圾撞擊造成災難事件,將是不可避免的。」

採訪、撰文:吳志南

延伸閱讀:
私企破官方壟斷 掀航天革命
【English Version】
Future industry: Astroscale aims to remove junk from space

[ 本帖最後由 Chan7 於 2020-1-13 05:24 編輯 ]
Reply
#19
NASA 測試月球探測車「VIPER」的底盤系統
https://hk.news.yahoo.com/nasa-%E6%B8%AC...00121.html

[Image: c3bcd706521d842a3afa7424301fab15]

NASA 這一二十年來,都將探測的主力放在火星上,但隨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 Artemis 計畫的開展,NASA 也重新將目光放到了月球上。VIPER 就是這變化下的產物,它預計會是一台大約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無人探測器,在太空人抵達前,先行確認水冰的深度與含量,做為月球極地是否能支撐長期月球基地的參考。

NASA 的科學家在 Glenn 太空中心一個名為「SLOPE(Simulated Lunar Operations)」的實驗室中,先進行了底盤系統的實證。除了模擬月表細粉狀的土質之外,也有個相對陡峭的斜坡,可以讓工程師決定最有效的爬坡方式。這項研究將決定了 VIPER 的載重力及電力需求等參數。

VIPER 大約會在 2022 年 12 月左右抵達月球,但在那之前還有不少的測試和實證要進行。說真的,三年的時間其實很趕,但在美國野心勃勃的返月計畫下,一切都只能加速進行囉。
Reply
#20
SpaceX:商業機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10大關注點
https://yahoo-news.com.hk/BBCChineseNews/12414/
[Image: _112479200_space_x_dragon_mission_profil...ese-nc.png]

太空碎片垃圾成災 盤點幾種潛在清理方案
https://yahoo-news.com.hk/BBCChineseNews/12385/
[Image: 81aacea1-854b-4735-83c7-87fc56dac150]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