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但時間已經改變了, 中共消滅香港. replace HK?
#81
上海落實打造升級版國際金融中心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30979.html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周小全 27 日表示,將加快落實國家戰略,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包括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落實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修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等。

上海 27 日舉辦「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主題系列市政新聞發表會,周小全在會中表示,近年來,上海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金融營商環境,金融發展生態不斷優化,金融服務水平持續提高,金融市場活力充分迸發。

目前,上海有 249 家企業已進入輔導及審核註冊流程,擬募集資金合計超過人民幣 2600 億元,其中科創企業佔比接近七成;在備案企業中已申報 63 家,包括科創板 24 家、創業板 15 家、主板 21 家,北交所 3 家。

據統計,2022 年末,上海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 52%,發揮科創板示範引領作用,成為「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截至今年 3 月底,科創板累計上市企業 510 家,累計首發募資額高達人民幣 7717 億元,總市值人民幣 6.6 萬億元。

周小泉進一步指出,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標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水平,為上海進一步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夯實基礎。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加快落實國家戰略,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其中進一步創新面向國際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試點。二是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建設全球資源配置功能高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三是提供高質量金融供給,著力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四是維護金融安全穩定,全面提升金融治理和服務水平。

此外,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劉興亞在會中提到,今年以來,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和外匯局上海市分局積極推進外匯管理改革開放,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更好地助力「穩外貿」、「穩外資」。其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方面,下一步,會將更多優質企業納入便利化試點範圍,提高銀行服務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主動性和專業性。

劉興亞透露,還將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適配的跨境金融服務。
Reply
#82
美參院委員會通過法案倡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辦辦事處等 特區政府譴責
https://news.tvb.com/tc/local/64b15c7bc2...4%E8%B2%AC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法案,提出取消香港駐美經貿辦的特權豁免待遇,及關閉辦事處,特區政府強烈譴責。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稱,若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就要作出這些行動

特區政府指,這是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嚴正促請美方遵從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立即停止干涉香港事務;重申《港區國安法》明確規定,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時,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香港駐美的三個經貿辦會繼續無畏無懼、不偏不倚,推廣香港獨特優勢,必要時駁斥不實報道和澄清誤解,期望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推動港美經貿關係發展及合作。
Reply
#83
中證監李超:香港於國家戰略中將再發揮作用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3...2_001.html

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兼副主席李超在港出席活動時表示,當前世界政經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但依托內地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強大的抵禦風險能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潛力仍然巨大。對助力中國經濟發展,中證監正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建立規範、透明、有活力吸引力的市場。

他說,香港具備健全的法治制度、高效開放的營商環境,又有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獨有優勢,隨着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開放,兩地資本市場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效果將更加彰顯,而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將進一步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他指,截至今年7月底,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1,400間,在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值及成交量佔比,分別超過五成、七成及八成,香港已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地,內地企業亦成為香港股市的中堅力量。

他又指,滬深港通機制打通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創建跨境投資的新模式,而機制開通以來一直擴容及完善結算交易安排。截至7月底,分別為內地和香港市場帶來1.95萬億元及2.34萬億元的增量資金,對於吸引和便利境外資金入市、促進A股市場深化基礎制度改革、改善香港市場流動性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提到,內地金融機構走向世界,產品開放在香港「先行先試」。截至7月底,內地有近80家金融機構在港設立子公司。隨着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互聯互通、跨境理財通等推出,QFII落地完善,令香港逐步成為中資資本的匯集之地。

他又說,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在過去30年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在於堅定落實「一國兩制」管治方針,並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市場化、法制化及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兩地監管機構多年來保持密切且順暢的合作關係,具備良好的跨境監管及執法的合作基礎,特別是滬深港通開通之後,內地與香港的監管機構建立了全方位的聯絡機制。

李超預告,未來會不斷推動兩地資本市場合作,例如發揮香港作為中國企業投融資作用,推動更透明、高效及順暢的境外上市機制、推出更多有代表性的綠燈案例。同時會完善及擴大互聯互通機制,包括推動大宗交易、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等產品納入互聯互通,便利境外中長期資金入市。另外,也會加大兩地產品雙向開放力度,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等產品,豐富離岸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以鞏固及提升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他相信,香港明天會更繁榮穩定,並將再創新的輝煌。
Reply
#84
金發局研究揭過四成年青金融人計劃離港 提6大建議培育金融青年人才
https://www.am730.com.hk/%E8%B2%A1%E7%B6...%8D/396010

香港金融發展局(金發局)發表研究報告,結果顯示43.3%年青專業人士有計劃離港,亦有達48.3%的本地大學生計劃離港,又透露最大原因,與高壓工作環境及不確定行業前景有關。至於金發局亦提出6大建議,以培育金融青年人才,引領本港金融服務業未來穩健發展。

金發局研究:逾四成年青金融人計劃離港
研究中,一項對金融服務業的人才供應與需求趨勢部分顯示,逾半受者有計劃離港。結果顯示,有43.3%年青專業人士有計劃離港,當中35.8%指有初步計劃、7.5%已有明確計劃;至於大學生群組有48.3%人有計劃離港,其中有34.3%人指有初步計劃,13.9%人表示有明確計劃,亦有約三分之二的人計劃於未來5年內落實計劃。

對於離港時間,年青專業人士中有近42.5%人士,計劃於3至5年離開香港,有17.7%及18.3%計劃5年後或1至2年內離港;大學生方面則有26.2%人計劃1至2年內離港,24.2%大學生料在3至5年內離港,合共逾半大學生。

金發局:離開香港有兩大原因
金發局表示,兩組受訪者均指出「高壓的工作環境」和「不確定的行業前景」是考慮離開香港的最大原因,受訪者還表示期待和渴望其他城市更好的職涯前景、發展機會和更有利的商業環境;局方又指,香港的年青專業人士可能會因為低生活成本和更有利的移民政策吸引到其他地區,其他人可能被吸引到新興市場和鄰近城市在金融科技和其他相關行業中尋找發展機會。

金發局:提6大建議培育金融青年人才
金發局同時提出6大重點建議培育青年人才,以引領本港金融服務業未來穩健發展。建議包括將軟技能培訓納入中學及大學的選修或基礎課程;透過體驗實際工作環境,培育正向成長思維,發揮學生潛力優勢;考慮資助「職場體驗計劃」並指定機構負責開展及管理計劃;政府主動或與業界協調,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到海外留學;政府可以設計或贊助針對海外學生來港就讀的資助計劃,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與香港各持份者緊密合作,共同設計合適的課程。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表示,在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市場格局的變化正重塑要維持金融服務業競爭力的所需能力,年青一代在職場上心態及抱負的轉變亦帶來新挑戰。金融服務業必須在人才培育策略上創新,以確保團隊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角色。他補充,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配合大灣區提供潛在人才和資本的契機,業界應積極推動人才發展策略以抓緊機遇。

金發局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培育當代青年人才引領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穩健未來》,研究以匿名線上方式,向大學生和在職金融服務業從業員(全職工作經驗少於三年),收集總共534份有效問卷。

逾四成年青金融人計劃離港 金發局倡六策培育金融青年人才
http://www.hkcd.com/hkcdweb/content/2023...96462.html

香港金融發展局(金發局)發表研究報告,報告顯示43.3%年青專業人士有計劃離港,最大原因與高壓工作環境、行業前景不確定有關。金發局提出六大建議,培育金融青年人才,引領金融服務業穩健發展。

 金發局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培育當代青年人才引領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穩健未來》,研究以匿名線上方式,向大學生和在職金融服務業從業員(全職工作經驗少於三年),收集共534份有效問卷。

 考慮離港兩大原因

 報告顯示,43.3%年青專業人士有計劃離港,當中35.8%指有初步計劃、7.5%已有明確計劃;至於大學生群組有48.3%人有計劃離港,其中有34.3%人指有初步計劃,13.9%人表示有明確計劃,亦有約三分之二的人計劃於未來5年內落實計劃。

 報告指出,兩組受訪者均指出「高壓的工作環境」和「不確定的行業前景」為考慮離開香港的最大原因,受訪者還表示期待和渴望其他城市更好的職涯前景、發展機會和更有利的商業環境。

 報告又稱,香港的年青專業人士可能會因為低生活成本和更有利的移民政策吸引到其他地區,其他人可能被吸引到新興市場和鄰近城市在金融科技和其他相關行業中尋找發展機會。

 培育人才六大建議

 金發局提出六大建議培育青年人才,包括(一)將軟技能培訓納入中學及大學的選修或基礎課程;(二)透過體驗實際工作環境,培育正向成長思維,發揮學生潛力優勢;(三)政府主動或與業界協調,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到海外留學;(四)政府可以設計或贊助針對海外學生來港就讀的資助計劃,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五)政府致力向年青專業人士推廣香港的大學、實習及就業機會;(六)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與香港各持份者緊密合作,共同設計合適的課程。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表示,金融服務業必須在人才培育策略上創新,以確保團隊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角色。他補充,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配合大灣區提供潛在人才和資本的契機,業界應積極推動人才發展策略以抓緊機遇。
Reply
#85
德勤:首3季香港新股市場全球排名第8 全年可望第5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30922.htm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數據顯示,預計今年首3季香港新股市場有44隻新股上市,集資24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下跌14%及61%,兩者均創過去10年來低位。期內只有1隻大型新股及兩隻中概股上市,香港在全球新股市場排名第8。

德勤又預計,首3季內地A股市場將有大約263隻新股集資3234億元人民幣,按年分別下跌12%及33%,其中上海交易所將維持全球新股市場排名首位,其次是深圳交易所。至於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及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分別排名第3至第5位。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指出,美國加息、全球銀行危機及內地經濟復蘇放緩,影響股票估值及新股集資活動。

不過,他指出,傳統上第4季公司上市較活躍,市場亦預期內地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措施,預期全年本港新股市場排名可達到第5位。

歐振興又指出,本港IPO市場除聚焦內地企業,亦應該更多元化,吸引來自全球不同市場的企業來港上市。
Reply
#86
【國際都市】《經濟學人》: 香港變得不再是國際城市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5%9C...02857.html

[Image: 3dced0e2afca7b45409d62eb904ef735]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香港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擁有750萬人口的香港,近年約有20萬名市民離開,反映人才正在外流。去年港府取消嚴格的封控措施,宣布一系列「搶人才」計畫;不過,2023年前11個月,香港向外國人發放8000份簽證,不過對內地人發放的簽證數量是外國人的10倍。

報道指出,之前到香港的內地人,主要來自南部地區,在香港主要說廣東話,但近年來到香港的人,則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地,使得「普通話」成為企業召開董事會使用的首選語言。

報道也提到,由於香港變得越來越「內地化」,使得西方人士對於居住在香港,興趣越來越低。此外,對於外國人來說,由於香港經濟復甦緩慢,再加上語言要求不斷變化,希望在港求職的外國人,跟以前相比,很難找到工作。

報道引述一名在英國接受過律師培訓,目前在港擔任金融分析師的女士,她表示,她申請的每一份工作都要說普通話,尤其是法律領域;同時,現在香港所有商業活動,都面向北京,反而新加坡現在成了實實在在的亞洲跨國商業中心。
Banff
Reply
#87
經濟學人:港不再像國際化城市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7%B6...00918.html

[Image: 1d2a21f0-bf0b-11ee-b7ff-814941e7f1f9]

《經濟學人》報道,香港正在變得不再像國際化城市,隨着外國人離港,內地人正在取代其位置。報道表示,香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近年約有20萬名市民離開,導致人才外流。去年政府取消嚴格的疫情封控措施,宣布一系列「搶人才」計劃,惟去年首11個月,香港向西方國家的民眾發出8000份簽證,對內地人發放的簽證數量則是西方人的10倍。

搶人才側重內地

報道稱,來自西方國家的人才似乎對香港作為居住地不太感興趣,並指許多人因為疫情而離開,亦有人不滿北京收緊對香港的控制。即使仍然願意到港工作,亦很難找到工作,因香港經濟復甦緩慢,而且往往要求具普通話技能。

此外,報道引述在港擔任金融分析師的女士指出,她申請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普通話技能,尤其是法律專業,並指現時香港所有的商業工作都圍繞中國,新加坡才是亞洲國際商業中心。

不過,內地人則有不同看法。報道表示,對內地人士而言,香港提供了更多自由,而且仍然具有國際化氛圍。報道引述一位來自北京的商人,他已成功申請「高才通」,認為該計劃可令他有機會加深對國際就業市場的了解,他亦希望孩子在港可接受更好的教育。

2023年首11個月獲批的逾6萬個「高才通」申請中,獲批者中有95%來自內地。
HKdimsum
Reply
#88
深圳GDP爆升︱學者認與「港人北上」有關 刺激消費增長7.8%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9%95%B77-8

[Image: _2024013022071447006.jpg]

深圳全市去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首破萬億,同比增長7.8%。其中商品零售增長7%、餐飲收入增長15.2%。深圳市政協委員、學者方舟告訴《星島》,深圳消費增速強勁與「港人北上」有關,通關後更多港人湧向深圳大賣場等高品質消費點。

深圳市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486.19億元,同比增長7.8%。分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增長7.0%、餐飲收入增長15.2%。消費升級類商品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9.4%、13.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也達到2016年以來最高值,增速達到16.3%。

據昨日政府工作報告,去年深圳消費潛能持續釋放,深港融合消費成為新亮點。深圳財經評論員劉曉博指出,開市客華南首店、前海山姆開業都一躍成為網紅打卡點,引發深港兩地消費潮,香港居民去年平均每天有超25萬人次到深圳消費。

深圳市政協委員方舟也告訴本報,深圳消費領域增速迅速確實與「港人北上」有關,疫後通關以來,更多港人被深圳更多元、更高品質的業態和消費類型吸引。他舉例指,疫前港人赴深圳是被低廉的價格吸引,可能常去羅湖商業城、東門等地享受按摩、洗腳等服務,但去年通關後,港人們奔向「山姆」等深圳大賣場,也會打卡各色高品質美食店。

香港人出力貢獻?︱深圳GDP去年增6%領跑四大一線城市 餐飲收入大升15.2%
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chin...5%8D%87152

深圳市統計局今(1月30日)天發布2023年深圳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34606.4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對上一年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4.71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015.32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1566.38億元,同比增長5.6%。

對比來看,2023年北京GDP破4.37萬億元,增長5.2%;2023年上海GDP達4.72萬億元,增長5%;2023年廣州GDP超3萬億元,增長4.6%。深圳以6%的經濟增速,繼續領跑四大一線城市。

新能源汽車增長104.2%
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比1—11月加快0.7個百分點。從行業門類看,規模以上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4%、5.6%、19.2%。主要行業大類中,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47.3%,金屬製品業增加值增長23.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4.7%。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服務機械人產量分別增長104.2%、36.0%。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投資增長70.6%
202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0%。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3.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7%。其中,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增長43.0%。分領域看,製造業投資拉動作用顯著,增長53.8%;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6%。高技術產業投資活躍,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64.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投資增長70.6%。社會領域投資快速增長,其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29.4%,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投資增長27.1%。

網上商品零售長26.1%
202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實現破萬億,達10486.19億元,同比增長7.8%。分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增長7.0%;餐飲收入增長15.2%。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良好,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3.3%。消費升級類商品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9.4%、13.6%。網上零售持續快速增長,限額以上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26.1%。

進出口增長態勢向好
202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8710.70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出口24552.08億元,增長12.5%;進口14158.62億元,下降4.0%。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4.4%,佔進出口總額的53.6%,比重較上年增加4.0個百分點。

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保持較快增長
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133350.52億元,同比增長8.1%。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92140.89億元,同比增長8.3%。

衣著價格上漲3.9%
1—12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8%。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9%,衣著價格上漲3.9%,居住價格上漲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1%,交通通信價格下降2.7%,教育文化娛樂價格上漲2.9%,醫療保健價格上漲0.3%,其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0%。
Banff
Reply
#89
港加速23條立法 學者:切斷境外聯繫讓社會變封閉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94501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今天(30日)開始諮詢,諮詢文件建議新增「境外干預」等罪。台灣法律學者表示,23條重點是切斷香港跟境外聯繫,令社會變得孤立封閉,而且相關罪行涉及的範圍比國安法更廣。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期由今天到2月28日。據港府公布的諮詢文件,新增「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活動」罪、「叛亂」罪及「境外干預」罪。

當中「境外干預」罪針對的行為,包括配合境外勢力使用不當手段來影響中國大陸政府或香港行政機關制訂或執行政策措施,或作出任何決定、干預香港選舉、損害中央與香港之間,或中國與香港與任何外國的關係等。「使用不當手段」包括明知而作出關鍵失實陳述,或使任何人「精神受創傷或過分受壓」等。

文件又提到,現有的社團條例規定,香港政治性組織若與外國或台灣政治性組織有聯繫,當局可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該社團運作。

23條立法建議擴大社團條例的適用範圍,包括法團校董會等也受規管,同時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境外組織在香港運作。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玉潔表示,從23條的立法時間點及諮詢文件內容,立法重點是想把香港跟境外聯繫「切得一乾二淨」。

她表示,香港實施國安法後,人權自由已大幅收緊,很多公民組織解散,沒有抗議聲音,港府仍要就23條立法,並稱立法是要修補國安法的缺點,相信所指的缺點就是有關方面覺得還沒有辦法控制境外勢力,例如流亡海外港人繼續做倡議工作,及外國組織對港府的批評。

陳玉潔表示,港府擔心的,包括流亡港人對香港仍有影響力,而國安法實施前香港公民組織跟外國有很多聯繫,會到外國進行游說等,23條立法後就能切斷這些聯繫。

她說,這樣會形成香港社會孤立、封閉,在意識形態上會變得愈來愈像中國大陸。

她又說,23條諮詢文件訂明的罪行,涉及的範圍比國安法更廣。例如國安法中「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是要對中國大陸發動戰爭、對香港或中國大陸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有「嚴重阻撓並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對香港的選舉有「操控、破壞並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但在「境外干預」罪,只要是「影響」香港及中國大陸政府制訂或執行政策,「干預」香港選舉、「影響」法院履行職能等都是犯罪,相信將來法例給執法機構詮釋的空間很大。

對於諮詢文件提到本地政治性團體禁止與台灣政治性組織有聯繫,陳玉潔表示,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也有提及台灣,指港警可要求外國及台灣政治性組織及其代理人就涉港活動提供資料,所以23條立法不是第一次提到台灣,她相信港府目的也是要切斷香港政治性組織跟台灣的聯繫。

陳玉潔又提到,諮詢文件中提到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國家秘密」的定義涵蓋關乎國家或香港的「重大決策中的秘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秘密」、「科技發展或科學技術的秘密」、「國家外交或外事活動的秘密」、「關乎中央與香港特區之間的秘密」等。

她表示,這樣的定義會涉及很多層次,將來不只影響政治活動、新聞報導、非政府組織,還有商業活動,「國家機密範圍廣泛,可能將來由執法機構來認定,被告人沒有機會反駁。」

美律師事務所傳限制港員工存取國際數據庫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4...2_001.html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美國瑞生律師事務所(Latham & Watkins)正阻止駐香港律師對其國際數據庫進行存取。

知情人士透露,該律師事務所已通知員工,雖然香港員工默認可以存取中國的文件,但由本月起,除非獲得特別許可,否則他們將無法查看其國際數據庫中其他內容。

該律師事務所的政策切斷香港律師對美國、歐洲、中東及亞洲數據庫內容的預設存取權限。知情人士指,瑞生現在把香港與內地作同等對待。該律師事務所拒絕評論。

把機密客戶數據隔離,限制有需要的人才能查閱,被視為是最佳做法。然而,有關變化意味香港員工不再有預設存取權限,甚至無法存取來自中國境外的非私人文件。

此外,知情人士稱,瑞生並將其香港辦事處數據庫,與包括南韓首爾、新加坡及日本東京辦事處在內的亞洲其他地區數據庫分開,創建一個新的「大中華區」數據庫,與內地辦事處共享。消息又指,近幾個月來,該公司並要求員工不要攜帶筆記型電腦前往內地。

瑞生去年關閉上海辦事處,將員工遷移至北京。該公司當時表示,中國仍然是一個重要市場,也是其在亞洲及全球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anff
Reply
#90
3因素指「香港玩完」 前「中概好友」羅奇批港股不濟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D%E6%BF%9F

香港股市近期表現疲弱,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圖)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提及香港股市表現不濟,分析香港內部、內地經濟及中美因素三方面難以改善,直指「香港已玩完(Hong Kong is over)」。

指港股回歸至今表現幾全球最差
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在商台節目則引述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有歐美長線的投資基金及商界說正重新評估投資內地及香港,尤其內地股市及港股估值相對便宜「抵買」,只是要看準時機,陳茂波形容是「開始轉勢」。他相信,香港只要做好自己,「(國際投資者)佢有錢搵、見到個市係正面,佢自自然然會返來」。

本報向政府查詢,日後《基本法》23條立法後,發表或轉載類似「香港玩完」的文章會否犯法,尤其是煽動意圖罪,政府發言人說不評論個別例子,但說草擬方案時會精準針對危害國安行為及犯罪元素;至於某項行為、文字或刊物是否具煽動意圖,需按所有相關情况和背景考慮。

現任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羅奇在《金融時報》以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為題撰文,分析香港股市回歸25年後走勢幾乎是全球最差之一,相比1997年回歸時,恒指僅升約5%,但期內美國標普上升幾乎4倍,香港升幅也不及上海股市。

本地政治 中國經濟 中美關係
指港命運繫3因素 均難處理
羅奇分析,香港的命運因本地政治、中國經濟因素及中美關係三大因素組成,三者也難以處理。當中,他歸咎港府在2019年推動《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北京實施《港區國安法》,削弱香港自治,同時內地經濟面對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財政等結構性問題;而香港受制美國外交政策,香港在亞洲區內盟友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他形容,香港沒有政治迴旋空間去選擇自己該走的路,更難有解決方法逆轉中美摩擦。至於有意見認為壞消息已反映在港股折讓上,而內地政府刺激措施更可能短暫反彈,羅奇說除了內地官方一再推出逆周期措施外,抱懷疑態度的投資者,想看北京有更多行動(need to see more from Beijing),「否則香港可能只是深陷中國製造的陷阱中」。

曾是中國概念「大好友」的羅奇近年對中國意識形態及香港採取較批判角度,他於去年12月網誌中也自言過去長期是中國的樂觀者,現時採取審慎態度。

前投行中概「大好友」羅奇:香港玩完
https://www.rfi.fr/tw/%E9%A6%99%E6%B8%AF...9%E5%AE%8C

曾是中國概念「大好友」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撰文,指香港過往的定位非常聰明,成為世界最大發展奇蹟,但在香港本土政治丶中國經濟和中美關係等因素夾擊下,「香港已經玩完」(Hong Kong is over),中國已推出的救市措施亦難以把深陷中國泥淖中的香港拉出來。

現任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羅奇昨(12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以《我痛苦地說: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為題撰文,指股市是香港成功的象徵,以一個莞爾小城丶卻擁有全球第四大(根據彭博數據,現降至第五大)上市公司市值,但回歸二十五年來,香港股市走勢幾乎是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成績最差的地區,相比1997年回歸時,恆生指數只是上升約5%,升幅連上海股市也不如,而期內,美國標普期更是上升近4倍。

他認為,香港的死亡由本地政治丶中國經濟因素及中美關係三大因素造成。本地政治方面,香港回歸頭二十年相對平穩,中國只是擔當一個被動的「老大哥」的角色,但這卻因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推動《逃犯條例》的修訂工作而改變,修訂觸發大規模的民主運動,亦令北京在港強推《港區國安法》,撕掉香港僅餘的自治。恆指亦由當年的接近三萬點大跌45%至現時的15750點水平,他形容,費利民喜愛的自由市場被專制束縛住。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面對地方債務丶通縮及人口等結構性問題,加上防疫措施,終令房地產市場和地方財政難以負荷,股市大跌。

最後是中美關係緊張,香港遭受池魚之殃。另在美國外交政策下,香港的亞洲盟友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外貿亦因而受影響。羅奇明白,這並非香港可以處理的,因為香港沒有政治迴旋空間去選擇走自己的路。

他又說,中國經濟情況雖有輕微改善,但相信都是短暫的,而中美關係緊張亦難以改變,故此,即使有人認為,壞消息已反映在港股折讓上,而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更可能短暫反彈,但抱持懷疑態度的投資者在中國需要一再推出逆周期措施,而事態沒多大轉變,相信除非北京有更多行動,否則香港可能只會繼續深陷中國的泥淖中。

曾是中國概念「大好友」的羅奇,在金融海嘯時期曾任港府的經濟機遇委員會成員。反修例運動後,他前年表示,因應中港的巨大變化,他不會再踏足香港,其後又指自己已由一個對中國感到樂觀的人,變得態度審慎。

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
https://www.ft.com/content/27a2c28e-d28b...16ed32c675

The stock market is likely to remain in the mire until we see convincing economic measures from Beijing

The writer is a faculty member at Yale, formerly chair of Morgan Stanley Asia, and is the author of “Accidental Conflict: America, China, and 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 

There is more to economic vitality than the stock market. But for Hong Kong, the market has always been emblematic of success. Imagine, a small city state with what had long been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exchange (it is now fifth, according to Bloomberg data), a global leader of new stock offerings as recently as 2019.

It pains me to admit it, but Hong Kong is now over. A city I once called home and have cherished as a bastion of dynamism has had the world’s worst-performing major stock market over the past quarter of a century. Since the handover to China in 1997, the Hang Seng index has been basically flat, up only about 5 per cent. Over that same period, the S&P 500 has surged more than fourfold; even mainland China’s underperforming Shanghai Composite has far outdistanced the Hong Kong bourse.

Hong Kong’s demise reflects the confluence of three factors. First, domestic politics. For the first 20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 its political scene was relatively stable. China was a passive Big Brother. The wheels came off in 2019-20 when, under Carrie Lam, the Hong Kong leadership made the mistake of proposing an extradition arrangement with China that sparked massive pro-democracy demonstrations. China’s response, clamping down through the imposition of a new Beijing-centric national security law, shredded any remaining semblance of local political autonomy. The 50-year transition period to full takeover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d been effectively cut in half.

In the spring of 2019 at the onset of the democracy protests, the Hang Seng index was trading at nearly 30,000. It is now more than 45 per cent below that level at 15,750. Milton Friedman’s favourite free market has been shackled by the deadweight of autocracy.

Second, the China factor.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levered play on mainland China.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hit a wall. Structural problems — especially the dreaded three Ds — debt, deflation and demography — have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Covid pandemic as well as cyclical pressures in the property market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These forces have sparked a three-year bear market that has taken China’s broad CSI 300 index down more than 40 per cent from its spring 2021 peak. Reflecting collateral damage on Chinese enterprises listed in Hong Kong and the city’s China-sensitive services sector, the Hang Seng has fallen 49 per c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Third, global developments. Since 2018, the US-China rivalry has gone from bad to worse. Hong Kong has been trapped in the crossfire. Moreover, America’s “friendshoring” campaign has put pressure on Hong Kong’s Asian allies to pick sid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is has driven a wedge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ny of its largest Asian trading partners. Outsize consequences are likely, especially since Hong Kong’s foreign trade totals 192 per cent of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re is no easy way out for Hong Kong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three developments. Hong Kong has no political discretion to chart its own course. While the Chinese economic factor might improve, I suspect any rebound is likely to be shortlived in light of lasting headwinds from a shrinking workforce and worrisome productivity prospects. Nor do I see an easy path to the resolution of US-China tensions that would prompt a reversal of the friendshoring trend.

The contrarian would argue, of course, that all this bad news is already discounted in an oversold Hong Kong stock market. China’s recent moves — a raft of government stimulus actions, jawboning, and replacement of the chief securities regulator — might trigger a temporary bounce. However, sceptical investors need to see more from Beijing than just another page from its timeworn countercyclical playbook. Until that happens, Hong Kong is likely to be mired in a trap made in China.

I will never forget my first trip to Hong Kong in the late 1980s. Notwithstanding a frightening, steep landing at the old Kai Tak airport, I was immediately taken with the extraordinary energy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 Back then, Hongkongers had both a vision and a strategy. China was just beginning to stir, and Hong Kong was perfectly positioned as the major beneficiary of what turned into the world’s greatest development miracle. It all worked out brilliantly, for longer than anyone expected. And now it’s over.

中國好朋友跳船!華爾街大老羅奇悲嘆香港game over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77798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現任耶魯大學教授羅奇(Stephen Roach)長期被視為中國好朋友,也是鼓吹投資中國的華爾街代言人。這幾年除了坦言誤判習近平外,近日也撰文剖析香港的處境,直言北京鎮壓反送中運動及經濟低迷,外加美中關係惡化,讓香港陷入水火之中,香港本來可以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受益者,如今,這一切都結束了。

耶魯大學教授羅奇在《金融時報》撰文稱,對香港來說,股市一直是成功的象徵,一個小城市擁有世界第4大交易所(根據彭博數據,目前排名第5),並且在 2019 年新股發行方面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過,現在必須很遺憾地承認,香港已經殞落了。

這座曾被羅奇視為家、活力洋溢的城市,在過去4分之1個世紀裡,淪落成全世界表現最差的主要股市之一。羅奇指出,香港自1997年移交給中國以來,恆生指數僅上漲約5%。同期間,標普 500 指數飆升4倍多,就連中國表現不佳的上證指數也遠超港股。

羅奇分析造成香港殞落的3大因素,首先是林鄭月娥提出備受爭議的《逃犯條例》(送中條例),引發大規模民主示威活動。而北京的鎮壓行動及實施港版國安法,剝奪了香港自治權。

2019 年春天,香港民主抗議活動開始時,恆生指數接近3萬點,現在則跌至1萬5750點附近,跌幅高達 45% 以上。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債務、通縮和人口等結構問題,疊加疫情以及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這些利空引發長達三年的熊市,導致中國滬深 300 指數較 2021 年的峰值下跌40% 以上;同期間,恆生指數下跌49%,反映在港上市中國企業以及香港服務業所受到的附帶損害。

第三個原因則是全球發展。自2018年以來,美中競爭愈演愈烈,香港深陷水火之中,而美國「友岸外包」政策,令香港的亞洲盟友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導致香港與其最大亞洲貿易夥伴產生隔閡。

羅奇認為,儘管中國經濟因素可能改善,惟勞動力萎縮和令人擔憂的生產力前景帶來的阻力,任何反彈恐怕都是短暫的。而且迄今也沒看到解決美中緊張局勢、扭轉友岸外包趨勢的捷徑。因此,香港並沒有簡單方法擺脫前述三大問題,主要是香港缺乏政治裁量權來制定自己的路線。

羅奇回憶,20 世紀 80 年代末第一次到香港,就被商界活力吸引。那時的香港人既有願景,也有戰略。當時中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有機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如今,一切都結束了。

Exclusive | Worsening US-China conflict ‘poses a great danger’ to the world, former Morgan Stanley Asia chairman Stephen Roach says
https://www.scmp.com/business/article/32...an-stephen

‘One of the big surprises to me and most is that things have got worse under Joe Biden than they were under Donald Trump,’ Roach says
Roach calls for setting up a secretariat in a neutral jurisdiction like Switzerland for the US and China to manage their relationship
Banff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