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美國政治 US politics
#11
經濟急劇波動 美國民調:僅39%受訪者認為拜登在履職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5%E8%81%B7

據報仍有約一千人包括美國人滯留阿富汗等候離開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907.htm

多架載有美國公民飛機未獲塔利班批准起飛 國會議員指如同「脅持人質」換取利益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9%E7%9B%8A

美國在阿富汗撤軍完成,總統拜登形容撤離行動「非凡成功」,但仍有 100 至 250 名美國公民尚未離開,而現在已無美國兵員在阿富汗接應他們。塔利班曾承諾會讓合資格人士離開該國,但美國多家傳媒指,當地有數架飛機被扣起多日,未獲塔利班批准起飛,乘客包括美國人公民。有國會議員形容事件儼如塔利班將美國人「脅持作人質」,試圖換取利益。

多家美媒報道,美國國務院向國會議員發電郵指,有美國包機仍在阿富汗的馬扎里沙里夫 (Mazar-i-Sharif) 機場,等候多日仍未得到塔利班批准起飛。

關於濟留人士與飛機數目,各美媒報道的版本及國會議員的說法略有不同。

美國國會議員 Michael McCaul 向霍士新聞表示,載有美國公民、但被塔利班「脅持作人質」的飛機,多達 6 架。他又表示,相信塔利班是透過扣起美國人,施壓要美國承認他們將建立的政權。CBS 亦引述一資深國會議員指,「塔利班基本上是脅持他們做人質,在美國人身上獲得更多(利益)。」CBS 又引述資深美國國會議員指,這些飛機目前沒有載客,乘客正留在機場附近,因為塔利班不容許他們進入機場。

而《紐約時報》則表示,約 1,000 人,包括數十名美國公民及持有美國或其他國家簽證的阿富汗人,已連續 5 日濟留阿富汗,等候塔利班批准離開。

非政府體育組織 Ascend 指,該組織有 34 名會員計劃上機離開,但當地有最少 2 架飛機已等候 6 天仍未獲准起飛。這些飛機已準備好接載 600 至 1200 人,包括 19 名美國公民及 2 名美國永久居民。

上述數字難以確認,原因之一是,如美國國務院所指,美國自當地撤出後已沒有人員及資產,無法確認當地包機情況,包括有多少美國公民牽涉其中。

美國國務院僅表示,美國政府正提供指引與協助,幫助處理問題,並會「敦促塔利班實踐諾言,讓人們自由離開阿富汗。」

拜登政府堅持於其自訂的 8 月 31 日限期前,全面撤離阿富汗所有兵員,但由於當地仍有約 100 至 250 名身在阿富汗的美國人未能離開,外界早已批評拜登漠視他們安危。對此,拜登指,對未撤走的美國人來說,「並沒有(撤出的)死線」,美國會繼續幫助他們撤走。惟他沒有說明會具體如何幫助。

Ascend 行政總監 Marina LeGree 指,希望透過將事件曝光造成壓力,令飛機未能起飛的問題得到解決。

拜登承諾把在阿富汗的美國公民帶回家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821.htm

美國總統拜登承諾,會把在阿富汗的美國公民帶回家,但警告撤離行動會有危險。

因為從阿富汗撤軍引發混亂而受到嚴厲批評的拜登,在白宮發表講話。他表示,無法保證從喀布爾機場緊急撤離的最終結果,或不會有人命損失的風險,形容這是有史以來最困難及規模最大的空中撤離行動之一,行動結束後有很多時間可以批評。他強調作為三軍總司令,對行動「責無旁貸」,會調動一切必要資源執行。

他還表示,美國致力營救曾與美軍一起對抗塔利班但現在害怕遭到報復的阿富汗人。

拜登說,美軍自上星期六以來,已把1萬3千撤走,若計算自7月底以來,已有1萬8千人離開,單在星期四就有5700人離開,另有幾千人乘坐美國政府協助的私人包機撤離。

他說,美國正密切留意機場內或周邊有無潛在恐怖主義威脅。而塔利班設置的檢查站,允許持有美國護照的人通過。美國官員與塔利班保持接觸,任何對美軍的攻擊,或干擾機場的行動,將受到迅速而有力回應。

拜登又表示,沒有看到盟友質疑美國的信譽,美國在疏散行動中與北約緊密協調,並為盟友和夥伴提供航班便利。

由特朗普委任 18名軍事學院監事被要求辭職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1...2_001.html

美國士兵懺悔:曾經想當個英雄 卻殺了阿富汗兒童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9/12/AP6...9d748.html

特朗普暗示2024年將參選 民調:逾60%共和黨人支持他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1%E4%BB%96

美媒:華府高級將領曾秘密聯絡北京 憂慮特朗普可能向中國開戰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B%E6%88%B0

美國傳媒9月14日報道,有華府高級將領曾兩度與中國秘密聯絡,稱憂慮時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對中國宣戰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14日報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曾兩度致電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時間分別是2020年10月30日,即美國總統大選前四天;以及今年1月8日,華盛頓國會遭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後兩天。

報道提到,國會衝擊事件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曾詢問米利有甚麼措施阻止「不穩定的總統」發動攻擊,當時米利認同佩洛西指特朗普是瘋狂的言論,亦促使他致電北京。

米利在通話中向李作成大派定心丸,強調美國國內情況穩定,不會貿然開戰。他指即使美國對華發動攻擊,都會事先通知北京方面

有關報道是根據一本即將出版、名為《Peril》(暫譯為《危險》)的著作,作者訪問200個消息人士,內容觸及特朗普在白宮的最後日子及拜登(Joe Biden)上台首幾個月的表現。
Reply
#12
美大規模驅逐邊境過萬非法移民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B%E6%B0%91

民調:逾半選民認為特朗普比拜登更適合當總統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9/21/AP6...b8452.html

哈佛大學/哈里斯(Harvard CAPS/Harris Poll)的最新民調顯示,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選民中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該民調於9月15日至16日進行,1578名註冊選民接受了網上調查。

根據民調,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特朗普持正面看法,46%的受訪者對拜登持正面看法。拜登民調支持率近期遭遇重挫,49%的受訪者稱對他持負面看法,47%的受訪者對特朗普持負面看法。

據中新網援引美國中文網報道,最新民調對拜登來說是一個顯著的轉變,在其就任總統的最初幾個月裏,他的支持率較特朗普遙遙領先。

但多重危機——包括最近幾個月新冠感染病例激增和美軍從阿富汗混亂撤軍,讓美國民眾對拜登的看法大打折扣。

最新民調顯示,51%的受訪者認為特朗普比拜登更適合當總統,49%的人則更青睞於拜登。

哈佛大學/哈里斯民調負責人佩恩說:「各方面越來越多的問題導致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那就是特朗普的支持率現在與拜登打成平手,這表明(拜登)蜜月期被買家悔恨取代了。」

佩恩接着表示:「特朗普以5個百分點的差距輸掉了大選,現在有51%的人認為他更適合當總統,這實際上有很大改善。」

阿富汗撤軍處理不當或是影響支持率的最大因素

最新民調同時顯示,拜登的總體支持率降至上任以來最低點。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持他在白宮的表現,而50%的人不支持。7月份的同一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從6月份的62%下降至52%。

有跡象表明,對阿富汗撤軍處理不當可能是影響拜登支持率的最大因素,拜登在處理外交事務和反恐方面的支持率下降幅度最大。在這兩個問題上,他的支持率自7月以來各下降了13個百分點。

拜登政府中其他成員的支持率同樣不佳。55%的受訪者認為,彭斯比他的繼任者、現任副總統哈里斯更適合當副總統。63%的受訪者則認為,蓬佩奧比他的繼任者、國務卿布林肯更適合擔任國務卿。

佩恩總結說:「人們認為彭斯是一個更好的副總統,他的支持率超過(哈里斯)10個百分點,絕大多數人認為蓬佩奧比布林肯做得更好,後者在阿富汗問題上成為了眾矢之的。」

拜登支持率首遭特朗普超越 有民眾後悔投票支持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F%E6%8C%81
Reply
#13
美軍承認炸錯阿富汗目標 致10平民無辜身亡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062772/%...?mtc=20042

[Image: us_afghan_1024.jpg]

美軍承認上月底於阿富汗炸錯目標,導致一家10口無辜死亡,包括7名兒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證實,在空襲中身亡的是一個非牟利組織員工,他對這個可怕的錯誤致歉,將會檢視是否有人需要問責。

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錫(Kenneth McKenzie)形容是悲慘錯誤(tragic mistake),他會負上全責,並真誠道歉。

美軍8月29日在喀布爾以無人機進行空襲,擊中目標汽車,10人死亡。美軍當時指出,情報人員追蹤涉事汽車長達8小時,發現有人將懷疑爆炸品放入車尾箱,但其後證實是裝了乾淨食水的容器。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周五證實,在空襲中身亡的是一個非牟利組織員工,而非美軍早前所指與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旗下ISIS-K的相關恐怖份子,死者與有關組織全無關係。

該名無辜身亡的員工名為Zamairi Ahmadi,據報他與家人已成功申請撤離阿富汗,可前往美國,當時正等待前往機場的通知。爆炸中最年幼死者為其2歲女兒Sumaya。

事發前數日,喀布爾機場外發生自殺式炸彈恐襲,造成170名平民及13名美軍死亡。

曾縱火毀中國城 加州聖何塞將為排華道歉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3%E6%AD%89

美國駐海地特使辭職 不滿拜登政府驅逐難民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066731/%...?mtc=20042
Reply
#14
佩洛西表示美國眾議院將在本周通過5,500億美元基建法案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D...05649.html

【彭博】-- 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承諾本周通過一項5,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法案並避免美國政府停擺,同時安排了緊鑼密鼓的立法工作來確保總統拜登的經濟議程仍保持在正軌。

「我們會在明天將該法案交付審議,」佩洛西周日在ABC電視表示,「但你知道,我從不會將沒有足夠票數支持的法案交付眾議院全體表決。」她並補充說她不會設定「一個武斷的日期」。

雖然時間表暗示周一在眾議院通過該法案的目標可能會落空,但佩洛西表示有信心民主黨將克服分歧,並且還會通過另一項規模更大的法案--包括稅收方案和從兒童保育到氣候保護的支出優先事項--不過該法案的規模會低於3.5萬億美元。

佩洛西拒絕透露更大規模法案--這是民主黨溫和派與激進派分歧焦點--的具體時間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周六推進了該法案的一個草案版本,並且本周可能進行眾議院全體的投票。但佩洛西表示,有關該法案還會進行進一步的磋商,「特別是在解決氣候危機方面。」

她表示,法案總體規模將低於最初設想的3.5萬億美元「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國會民主黨人正在參議院使用一個快速通道程序來通過這項龐大經濟計畫。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必須匯總本月政策委員會報告的該法案的13個組成部分,這是在眾議院全體進行投票前的最後一步。

此外,國會的議程還包括避免在本月底出現聯邦政府停擺以及未來幾周美國政府債務的潛在違約。

參議院預計本周將就一項眾議院通過的權宜開支法案--其中包括暫停債務上限--進行投票,但共和黨的反對可能會阻止其通過。

佩洛西表示,她仍然希望有足夠多的共和黨人擔起「一定程度的責任」並加入提高債務上限的行列。「我們希望這是兩黨的法案,」她說。

與此同時,她說:「我們需要確保政府保持開放狀態--對此我們會做到。」

原文標題Pelosi: Infrastructure Plan Will Pass House This Week (Correct)

孟獲釋 共和黨參議員轟拜登軟弱
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8%AD%E...F%E5%BC%B1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奥(Marco Rubio)前日表示,華為技術公司財務長孟晚舟獲釋,令人嚴重質疑美國總統拜登對抗科技巨擘華為以及中國所構成威脅的能力。他要求要求拜登政府針對此議題緊急向國會簡報。

路透社報道,盧比奥說,「我們早已見到一心一意聚焦於氣候的拜登政府,如何導致他們淡化種族滅絕。這只是拜登政府對北京的危險性軟弱作法的另一例證。」

曾擔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另一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哈格蒂(Bill Hagerty)也抨擊稱,「我非常憂心,似乎那可能是拜登政府的更多姑息,進一步屈服。華為是一家野心勃勃的掠奪性企業,獲得中國政府支持,我們今日已捨棄籌碼。」

孟晚舟獲釋抵達中國 律師稱「沒認罪」 美議員批「屈服」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697586

9月25日晚間,中國通信巨頭華為高管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的包機,降落在深圳。此時,距離她被加拿大警方逮捕過去將近三年。

走下飛機後,孟晚舟發表簡短講話,「經過1000多天的煎熬,我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我走下懸梯,雙腳落地的那一刻,家鄉的溫度讓我心潮澎湃,難以言表。 」

孟晚舟宣讀聲明稱感謝各方支持,感謝中國駐加拿大使館一直以來的關注,以及中國及中國人民的支持及幫助。

美國多位共和黨議員對拜登政府的處理表達質疑,認為這是向中國「屈服」。

據多家中國媒體報道,孟晚舟抵達後,將遵守中國現行的隔離政策,集中隔離14天,再居家隔離7天。她已赴深圳阪田社區隔離點的酒店,該區也是華為阪田總部所在地。

視頻加註文字,告知:協作方內容可能包含廣告

在孟晚舟抵達中國前幾小時,加拿大公民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邁克爾·斯帕弗(Michael Spavor)所乘的加拿大政府包機抵達該國西部城市卡爾加裏,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親自前往機場接機,但總理辦公室未發佈即時回應。

2018年12月,溫哥華警方應美國要求逮捕了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後不久,兩人即被中國警方拘留。中國指控邁克爾·斯帕弗和康明凱從事間諜活動,否認拘留他們是為了報復孟晚舟被捕。

這兩個人自始至終都堅持自己是無辜的。西方國家批評中國拘捕兩名加拿大人是「人質外交」。

加拿大公民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邁克爾·斯帕弗(Michael Spavor)所乘的加拿大政府包機抵達該國西部城市卡爾加裏,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親自前往機場接機。

中方反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事實早已充分證明,這是一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壓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對孟晚舟女士所謂「欺詐」的指控純屬捏造。就連被美方指為「受害者」的匯豐銀行也出具了足以證明孟女士清白的文件。美國、加拿大所作所為是典型的任意拘押。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孟晚舟事件充分表明,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國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脅迫和濫用司法行為,絶不允許中國公民成為別國政治迫害的犧牲品。

評論還稱,「孟晚舟事件的實質,是美國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發展進程」,而中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美方反應
在美國方面,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9月25日稱,「孟晚舟的獲釋讓人嚴重質疑拜登總統應對華為和中國共產黨構成的威脅的能力和意願。」

路透社援引魯比奧稱,「我們已經看到,政府一心一意關注氣候問題導致他們淡化種族滅絶問題。這只是拜登政府對北京採取危險的溫和態度的又一個例子。」

此外,另一位共和黨籍參議員哈格蒂也宣稱:「這是向中國的進一步屈服。」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則表示,她此前告訴過共和黨議員,「我不會手軟,現在要用行動加以驗證......他們不必擔心。」

雷蒙多稱,拜登政府將在必要時對中國華為採取進一步行動。

華為於2019年5月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雷蒙多說,該名單 「是我們工具箱中一個真正強大的工具,我們將盡可能充分地利用它來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

認罪與否?
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Frédéric Pierucci)在紐約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指控他涉嫌商業賄賂。此後多位阿爾斯通高管與美國達成認罪協議,他們的供述成為證據,法庭判罰阿爾斯通7.72億美元。同時,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也被美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收購。

因此,外界有聲音質疑,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是否會對訴訟依然在進行的華為產生影響?

2004年開始美國司法部門開始採用延遲檢控協議(DPA)和不起訴協議(NPA),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的是DPA,即延遲檢控協議。

孟晚舟律師泰勒(William W. Taylor, III)發表聲明稱,「我很高興孟晚舟女士與美國司法部達成了暫緩起訴協議,且該協議已獲得紐約東區法院法官安·M·唐納利(Ann M. Donnelly)的批准。根據該協議條款,她不會被美國進一步起訴,加拿大的引渡程序將會終止。」

「孟女士沒有認罪,我們十分期待14個月後對她的指控將被完全撤銷。現在,她即將重獲自由,回家與家人團聚。」泰勒稱。

美國司法部網站上的聲明稱,根據暫緩起訴協議條款,孟已經同意一份四頁的事實陳述的凖確性,其中詳細說明了她向金融機構做出的故意虛假陳述。孟還同意不犯下其他聯邦、州或地方罪行。如果孟違反協議,她將被起訴在本案中提出的第三份替代起訴書中對她提出的所有指控。政府還同意撤回向加拿大司法部提出的將孟引渡到美國的請求。

「主要看協議的條件。」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江雨此前向BBC中文表示,如果只是承認當初向匯豐銀行提供信息有不周全之處,那可能不會影響華為;但如果要求孟晚舟提供新的證據,可以限制華為在全球的行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從目前發展來看,孟晚舟達成協議的條件僅限於前者。

中加關係
中國加拿大研究會會長錢皓向中國媒體表示,由於受到孟晚舟事件的影響,中加關係過去三年經歷了嚴重的困難。雖然貿易量仍較為平穩,不過就兩國民間情感來看,的確受到了相關事件以及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去年在中加建交50年時曾表示,由於加方無端拘押中國公民,兩國關係遭遇嚴重困難。解鈴還須繋鈴人,加方對此要有正確認識。希望加方拿出獨立自主國家的姿態,盡快作出決斷,消除當前影響中加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

加拿大在事件中的角色比較尷尬。孟晚舟在加拿大機場被皇家騎警逮捕,並在加拿大法庭出庭受審,面對的也是加拿大的檢控方。但最終與孟晚舟達成協議的是美國司法部。

王江雨解釋,加拿大的法庭審理的並不是孟晚舟案本身,而是孟晚舟是否符合美加引渡協議,最終作出決定也只是引渡與否。

因此對於加拿大而言,即便達成認罪協議後放人也不見得可以修復與中國的關係。王江雨認為,美國和孟晚舟談妥,加拿大必須放人,抓人之舉被中國看作政治上的冒犯,但放人之舉並不會被中國看作討好,只是基於美國司法程序的自然後果。

音頻加註文字,
孟晚舟獲釋離開加拿大「感謝祖國」 結束三年拘禁生活

中美關係
在孟晚舟案背是中國和美國兩個世界大國的持續博弈。

王江雨認為,根據大環境進行合理猜測,這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案件,而政治性案件背後就需要政治利益和政治意願推動,過去三年美國總統從特朗普換成了拜登,而拜登作為傳統自由派政客,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國際競爭太低級,不符合他做事的風格;即便他努力推進孟案取得成績,也會被算在特朗普的功勞簿上。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秘書長刁大明向中國媒體表示,孟晚舟回國從客觀上來說帶給中美關係的這一機會之窗是存在的。但同時也需要意識到,中方不能因此就忽視美方對於中國高科技企業政策的一貫性,他們對於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選擇性脫鉤、極限競爭的策略絲毫不會因此放鬆。

「脫鉤的幽靈將繼續存在。」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而這個幽靈對某些行業來說已經成為現實,比如技術領域,脫鉤在相當大程度上已經發生。
Reply
#15
美25州民眾要求獨立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0_001.html
[Image: 1114-00180-001b2.jpg?t=1632711101264]

美國總統奧巴馬甫連任,即面臨多州民眾要求獨立的聲音。本月七日選舉結果公布當天,有不滿奧巴馬連任的民眾在白宮網站發起聯署,要求所屬州脫離聯邦,至今已有二十五個州、逾十萬民眾聯署。民眾在聯署中直言華府未能改善經濟及保障民眾的權利,因而決心爭取獨立。如此罕有、大規模爭取獨立的民間運動,顯示總統選舉引發美國社會分裂,奧巴馬未來四年執政愈趨艱難。

多州集夠簽名 逼白宮回應
白宮網站「We the People」是奧巴馬政府一個收集民間意見的渠道,當中規定只要於三十天內收集到二萬五千個簽名,白宮便會作出回應。但若聯署違反網站使用規定,當局則有權拒絕回應。白宮至今未對要求獨立的聯署作出回應。

在大選結果公布當天,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獲勝的路易斯安那州率先發起爭取獨立聯署,其他羅姆尼贏得的州份民眾紛紛跟隨,包括南卡羅萊納州、密西西比州等。奧巴馬獲勝的紐約州及新澤西州,也有民眾要求脫離聯邦。現時德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已收集了足夠簽名,德州更有逾六萬名民眾聯署,足以逼白宮回應。

德州最有條件脫離聯邦
不少聯署都引用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宣言》的開場白,指人民有權力改變或廢除沒有保障其權利的政府,並建立一個新政府取代。德州民眾在今次爭取獨立運動中反應最熱烈,聯署聲明指該州是全球第十五大經濟體,也是美國國內第二大經濟體,○八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高約十萬四千億港元,擁有全美第二大勞動力,加上盛產石油及天然氣,經濟實力雄厚,有能力保證當地人民生活水平,脫離聯邦完全可行。

美國憲法沒有列明容許州份脫離聯邦的法律,而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最高法院於一八六九年裁定,除非個別州得到其他州份同意,或是經過革命,否則該州單方面脫離聯邦屬非法,故現時個別州想脫離聯邦並不容易。
Reply
#16
美媒:華府高級將領曾秘密聯絡北京 憂慮特朗普可能向中國開戰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B%E6%88%B0

美國傳媒9月14日報道,有華府高級將領曾兩度與中國秘密聯絡,稱憂慮時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對中國宣戰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14日報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曾兩度致電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時間分別是2020年10月30日,即美國總統大選前四天;以及今年1月8日,華盛頓國會遭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後兩天。

報道提到,國會衝擊事件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曾詢問米利有甚麼措施阻止「不穩定的總統」發動攻擊,當時米利認同佩洛西指特朗普是瘋狂的言論,亦促使他致電北京。

米利在通話中向李作成大派定心丸,強調美國國內情況穩定,不會貿然開戰。他指即使美國對華發動攻擊,都會事先通知北京方面

有關報道是根據一本即將出版、名為《Peril》(暫譯為《危險》)的著作,作者訪問200個消息人士,內容觸及特朗普在白宮的最後日子及拜登(Joe Biden)上台首幾個月的表現。

美軍高層就兩度致電解放軍高層辯護 指當時任務為局勢降溫
https://news.tvb.com/greaterchina/615382...D%E6%BA%AB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就在前總統特朗普任期尾聲,繞過特朗普兩度致電解放軍高層,保證美方不會向中方發動攻擊一事辯護,表示他當時的職責是為局勢降溫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表示:「(去年)10月及(今年)1月通電具體目的源於關注到情報,令我們相信中方擔心會受美國襲擊。我肯定(前)總統特朗普無意襲擊中方,而那是我被指示的職責、獲(前國防)部長指示的職責,向中方傳達那意圖。」

米利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時表示,他第一次與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通電話,是受到時任國防部長埃斯珀的指示;第二次是應中方要求,獲時任署理防長米勒的辦公室協調,事後亦有通報國務卿及白宮幕僚長等高層。

米利強調,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為美中緊張關係降溫,無意改變或影響任何程序或越權。

米利兩度致電解放軍高層是揭發「水門事件」的著名記者伍德沃德在新書披露,引起部分國會議員不滿,指米利越權,要求總統拜登將他革職。

被揭曾致電中方保證不開戰 美參謀長辯稱國防部長人員有份協調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4%E8%AA%BF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 Milley)早前被揭於特朗普在任總統期間,兩度秘密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周二(28 日)出席美國會聽證會時透露,通話是由時任國防部長 Mark Esper 和代理國防部長 Chris Miller 的人員協調。

麥利於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開場發言中,提及他與中方通話一事。他解釋,兩次通話前後是由Mark Esper和Chris Miller的人員,以及跨部門人員所協調的。

就去年 10 月的第一次通話,麥利稱是在 Esper 指示下進行,通話時有 8 個人一起旁聽通話。今年 1 月進行第二次通話,是中方先要求通話,再由 Miller 的辦公室協調而成。

他強調,安排有關通話是因有情報顯示,中國擔心美國可能會對他們發動攻擊。麥利強調,他確信特朗普沒打算攻擊中國,他當時職責只是為了緩和局勢(de-escalate)。

他表示,自己服務了美國 42 年,對美國、美國人民和憲法的忠誠從沒改變,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永不改變,強調「我的忠誠是絕對的」。

麥利表示他要傳達的信息始終如一,就是保持冷靜穩定,以及令局勢降溫,美方不會發動攻擊。

麥利表示,他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是恰當的,很多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都知道此事。他曾就致電中方一事,連同其他事務通知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白宮幕僚長米道斯(Mark Meadows),稍後,他與 Chris Miller 會面時亦有提及致電一事。他強調,與中方通話,是他職責範圍之內。

《華盛頓郵報》記者新書《Peril(危難)》披露,麥利在特朗普在任期間,擔心特朗普的行為或會引發與中國的戰爭,曾兩度秘密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其中一次為去年 10 月 30 日、即美國大選前 4 天,當時麥利向李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又因憂特朗普發射核彈,要求幾名高級軍官宣誓確認,若特朗普下令發射核武,必須確保麥利參與其中。

特朗普早前則回應指,若事件屬實,麥利應接受叛國罪審判,批評對方「愚蠢」,強調自己從未想過攻擊中國。麥利曾回應指,通話完全符合他的工作職責。

新書指美參謀長曾憂特朗普射核彈 兩度秘密致電解放軍保證不開戰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B%E6%88%B0

《華盛頓郵報》人員新書《Peril(危難)》將於下周出版,當中揭露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 (Mark A. Milley) 因擔心時任總統特朗普的行為或會引發與中國的戰爭,曾兩度秘密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又因憂特朗普發射核彈,要求幾名高級軍官宣誓確認,若特朗普下令發射核武,必須確保麥利參與其中。

書中提到,麥利發現有情報指,因為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演習,加上特朗普挑釁性的言論,中國相信美國正在準備發動攻擊,麥利於是在去年 10 月 30 日、即美國大選前 4 天秘密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向對方保證,美國政府很穩定,一切都沒有問題,美國不會向中國發動攻擊。麥利又對李作成表示,「你我認識 5 年了,如果我們要發動攻擊,我會預早通知你,不會出其不意的」。

及後,於今年 1 月 8 日,即特朗普支持者闖入國會的兩天後,麥利再秘密致電李作成。麥利向李表示,美方 100% 穩定,一切都很好,只不過民主有時很草率馬虎,但麥利的電話仍未能令李作成放心。

特朗普:從無想過攻擊中國

麥利辦公室拒絕置評。特朗普回應指,若事件屬實,麥利應接受叛國罪審判,批評對方「愚蠢」,強調自己從未想過攻擊中國。美國參議員魯比奧已去信總統拜登,要求解僱麥利。

麥利指特朗普精神衰退 佩洛西指特朗普十分「瘋狂」

書裡還提及,麥利在 1 月 8 日亦有與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Nancy Pelosi) 通話,他同意佩洛西的看法,認為特朗普在大選後精神衰退 (mental decline) 和十分不穩定。據作者取得的通話紀錄,佩洛西於通話中形容特朗普十分「瘋狂」,麥利同意她的說法。佩洛西又問到有何預防措施,可防止特朗普發動核武攻擊,麥利向她保證系統中有很多檢核措施。

麥利當天亦有致電美國印太司令部將領,提議延後軍事演習,對方遵從。他更要求幾名高級軍官宣誓確認,若特朗普下令發射核武,必須確保麥利也要參與其中。

書中亦有提及,時任副總統彭斯曾於去年 12 月打電話給前副總統 Dan Quayle,詢問有否方法能應允特朗普的要求,避免確認大選結果,Dan Quayle 回應指沒有方法,叫他「算了吧」。

彭斯擬確認大選結果 特朗普斥他「背叛」

彭斯其後計劃確認大選結果,並於今年 1 月 5 日告訴特朗普,他並不能阻撓有關程序,特朗普就對他說:「你背叛了我們,是我成就了你的,你什麼也不是。」

該書由美國《華盛頓郵報》副主編 Bob Woodward 和國家政治記者 Robert Costa 撰寫,二人訪問了超過 200 人寫成該書,但特朗普和現任總統拜登拒絕受訪。

認兩度秘密致電中國解放軍保證不開戰 美參謀長:慣例、符合工作職責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7%E8%B2%AC

《華盛頓郵報》記者新書《Peril(危難)》披露,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 (Mark A. Milley) 在特朗普在任期間,曾兩度秘密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今日(17日)表示,通話完全符合他的工作職責,稍後會再向國會議員交代。

麥利表示,該通電話是為了讓盟友和對手放心,以確保戰略穩定,形容是「慣例」(routine)。他表示,希望在有正式紀錄下作出回應,自己將在 9 月下旬出席國會會議,屆時會在有責任監督美國軍隊的議員前,交代任何議員希望討論的細節。

麥利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將在 9 月 28 日出席國會會議,預定討論阿富汗撤軍問題,但預計麥利將因此事面臨嚴厲質疑。

月底出席國會會議或面臨質詢

麥利周三已透過聲明及發言人承認事件,強調事先曾與國防部等部門溝通,亦符合「維護戰略穩定」的責任,往後會繼續在合法及合憲情況下工作及提出建議。現任總統拜登、國防部亦力撐米利,稱對他很有信心。

《華盛頓郵報》記者新書《Peril(危難)》中揭露,麥利擔心時任總統特朗普的行為或會引發與中國的戰爭,曾兩度秘密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其中一次為去年 10 月 30 日、即美國大選前 4 天,當時麥利向李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又因憂特朗普發射核彈,要求幾名高級軍官宣誓確認,若特朗普下令發射核武,必須確保麥利參與其中。(相關報道)

特朗普早前則回應指,若事件屬實,麥利應接受叛國罪審判,批評對方「愚蠢」,強調自己從未想過攻擊中國。
Reply
#17
美參議員稱 3 萬美軍駐台 環時:若屬實中國立即出兵解放台灣 台軍方:說法錯誤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F%E8%AA%A4

[Image: %E7%BE%8E%E5%9C%8B%E5%8F%83%E8%AD%B0%E5%93%A1link.png]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塔利班火速奪權,成為國際焦點,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 John Cornyn 評論事件時,提到美國目前有 3 萬駐軍在台灣,官媒《環球時報》發評論,指若說法屬實,「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決不會接受」,相信中國會立刻動用《反分裂國家法》,以戰爭方式「消滅、驅逐」在台美軍,「武力收復台灣」。

但多家台灣傳媒引述台灣軍方指,John Cornyn 的說法錯誤,不予回應。

John Cornyn 在 twitter 列舉美國在各地駐軍,韓國有 2.8 萬人、日本有 5 萬,更指台灣有 3 萬美軍,較早前有 2500 人在阿富汗,過去年半當地駐軍無人死亡,反映美軍以相對低的人數為當地帶來穩定,借此批評拜登政府處理撤軍失敗,令阿富汗再次成為恐怖主義溫床。

US Troops today in:

South Korea - 28,000
Germany - 35,486
Japan - 50,000
Taiwan - 30,000
Africa - 7,000

Afghanistan (month or 2 ago) - 2,500

— Senator John Cornyn (@JohnCornyn) August 16, 2021
當中他指台灣有 3 萬美軍,引發中國傳媒關注;《環球時報》就發表「銳評」,指若說法屬實,相信中國會立刻開戰。指美國在台灣駐軍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協議,以及中美間所有政治文件,違反國際法,形同軍事入侵「中國台灣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戰。

但該評論亦指,留意到 John Cornyn 作為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之一,他發文後立刻有人指出,他錯誤將中美建交前的美軍駐台數字,當成了現時情況。報道引述中國學者懷疑他是「故意滋事」,想試探中方對美軍駐台這訊息的反應,「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同樣是不可接受的」。

環時指嚴正要求美國政府和台灣解釋,如果真的有 3 萬美軍、或少於這數字的美軍駐台,也是突破底線的「超級嚴重事態」,美軍必須立即限時無條件撤出,美國和台當要公開道歉,否則相信「全面的台海戰爭將迅速爆發」,解放軍會「消滅驅逐美軍,解放台灣省,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

冷戰時期美國曾在台灣駐軍,直到 1979 年為止,駐台美軍數量最高峰期曾達 3 萬人。

中美軍方高層官員進行舉行視像會議
https://www.881903.com/news2/international/2411569

中美軍方高層官員於周二和周三,進行第16輪國防政策協調會談。

美國國防部表示,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國防部長蔡斯,與中國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黃雪平進行視像會議,雙方就一系列影響美中國防關係的議題,展開坦誠、深入和開放的討論,並確認保持溝道渠道開放的共識。美方亦表明,與印太地區盟友維持共同原則的承諾。

美國眾議院議長週五將捲土重來 希望能夠就基建法案投票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7%BE...37208.html

稱不滿捐款人左右學術自由及人事任命 耶魯「大戰略」大師班總監辭職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D%E8%81%B7

[Image: Gage.png]

自 2017 年起負責領導美國耶魯大學著名課程「大戰略」(Grand Strategy)的政治歷史學家蓋奇 (Beverly Gage) 請辭,為這個五星級大師班及耶魯投下震撼彈。蓋奇批評面對課程捐款人以不當手段影響課程設計及人事任命,耶魯大學未能捍衛學術自由。

「大戰略」是耶魯大學其中一個最著名的課程,20 多名有幸入讀的學生除了在一年時間修讀歷史和政治管理外,還得以近距離接觸一群赫赫有名的客座講師,他們可以是政府官員、政客、軍方及傳媒機構,例如最近就邀請了前國防部長馬蒂斯 (James N. Mattis)及經濟學家 Heather McGhee 為客座教師。課程旨在培育具宏觀視角,能夠以大戰略視野領導國家的人才。

課程捐助人甚有來頭,分別為前總統列根及布殊年代的財政部長布雷廸(Nicholas F. Brady)、富商兼共和黨重要金主 Charles B. Johnson。後者於 2013 年向耶魯捐款 2.5 億美元。

根據蓋奇的說法,於 2020 年總統大選後,「大戰略」課程一名導師 Bryan Garsten 在《紐約時報》撰文 "How to Protect America From the Next Donald Trump" (如何保護美國免受下一個特朗普影響),當中指前總統特朗普是蠱惑民心的政客,威脅美國憲法,隨即惹來布雷廸投訴。

蓋奇指,該文刊登前,自己同課程捐款人的關係良好,但文章見報後翌日,她收到課程創辦人之一的 Charles Hill 的電郵,內容是抱怨 Garsten 的文章,指該文「毫不大戰略」(there was no grand strategy in it)。Charles Hill 曾經是美國兩任國務卿 — 舒爾茨(George Pratt Shultz)及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顧問,他於今年 3 月逝世,終年 84歲。

蓋奇隨後又接到布雷廸的來電,重申不滿該篇文章,並查問課程的大綱。蓋奇向《紐約時報》表示,布雷廸此舉相當奇怪,因為「大戰略」在過去三年都沒有改動過課程綱要。

2020 年 11 月 13 日,布雷廸再次發功,向蓋奇投訴現在的「大戰略」跟以前的「大戰略」不同,指蓋奇並沒有以基辛格的理念教授「大戰略」課程。蓋奇隨即回應:「絕對正確,我不會用基辛格的一套授課。」同日,布雷廸向蓋奇發出一份 2006 年訂立的捐助人協議,特別指出一個由 5 人組成的委員會(board of visitors)可以就課程教職員的聘任給予意見。

在此之前,蓋奇從未聽聞有這個委員會存在,遂向耶魯大學副校長 Pericles Lewis 查詢,得到的回覆是耶魯大學有法律責任按照捐助協議成立該委員會。蓋奇唯有同意,但強調委員會人選必須多元,且捐助人無權過問委任什麼人進入委員會。

至今年 2 月,Pericles Lewis 向蓋奇表示,捐助人仍然不滿委員會的安排,並威脅可能撤回捐助,甚至提告。同時,布雷廸要求委任一名研究員旁聽及匯報「大戰略」的課程內容。到 3 月,Pericles Lewis 表示捐助人之一的 Charles B. Johnson 認為自己有權挑選委員會成員,而他心目中的人選包括喬治·布殊的前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J·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 新澤西州前共和黨州長基恩(Thomas H. Kean); 及基辛格。另外又拒絕讓任何研究社會運動的專家加入委員會。

耶魯大學校長 Peter Salovey 亦有跟蓋奇討論事件,他請求蓋奇從大學的角度去理解整件事,蓋奇向他表示,除非大學更堅定地支持學術自由及「大戰略」課程,否則她會辭職。幾天後,她提出請辭,12 月生效。

副校長 Pericles Lewis 形容蓋奇是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及良師,他又否認耶魯大學受捐助人壓力左右,但承認捐助人強烈要求邀請基辛格加入委員會。他又說,記不起在多次討論中是否提及過 Charles B. Johnson 對耶魯的 2.5 億美元捐款,但承認有提到捐助人可能將未動用的捐款撥作其他用途。

蓋奇自 2017 年成為「大戰略」課程負責人,並擴大課程大綱,涵蓋民眾社會運動,包括香港的民主運動及美國的公民權益運動。蓋奇辭去「大戰略」負責人一職後,將繼續擔任耶魯大學歷史教授。

被揭曾致電中方保證不開戰 美參謀長辯稱國防部長人員有份協調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4%E8%AA%BF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 Milley)早前被揭於特朗普在任總統期間,兩度秘密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周二(28 日)出席美國會聽證會時透露,通話是由時任國防部長 Mark Esper 和代理國防部長 Chris Miller 的人員協調。

麥利於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開場發言中,提及他與中方通話一事。他解釋,兩次通話前後是由Mark Esper和Chris Miller的人員,以及跨部門人員所協調的。

就去年 10 月的第一次通話,麥利稱是在 Esper 指示下進行,通話時有 8 個人一起旁聽通話。今年 1 月進行第二次通話,是中方先要求通話,再由 Miller 的辦公室協調而成。

他強調,安排有關通話是因有情報顯示,中國擔心美國可能會對他們發動攻擊。麥利強調,他確信特朗普沒打算攻擊中國,他當時職責只是為了緩和局勢(de-escalate)。

他表示,自己服務了美國 42 年,對美國、美國人民和憲法的忠誠從沒改變,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永不改變,強調「我的忠誠是絕對的」。

麥利表示他要傳達的信息始終如一,就是保持冷靜穩定,以及令局勢降溫,美方不會發動攻擊。

麥利表示,他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是恰當的,很多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都知道此事。他曾就致電中方一事,連同其他事務通知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白宮幕僚長米道斯(Mark Meadows),稍後,他與 Chris Miller 會面時亦有提及致電一事。他強調,與中方通話,是他職責範圍之內。

《華盛頓郵報》記者新書《Peril(危難)》披露,麥利在特朗普在任期間,擔心特朗普的行為或會引發與中國的戰爭,曾兩度秘密致電中國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其中一次為去年 10 月 30 日、即美國大選前 4 天,當時麥利向李保證,美國不會攻擊中國。麥利又因憂特朗普發射核彈,要求幾名高級軍官宣誓確認,若特朗普下令發射核武,必須確保麥利參與其中。

特朗普早前則回應指,若事件屬實,麥利應接受叛國罪審判,批評對方「愚蠢」,強調自己從未想過攻擊中國。麥利曾回應指,通話完全符合他的工作職責。

推特帳號遭永久停用 川普向法院申請強制恢復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5788020

社群網站推特在今年初美國國會大廈暴動事件後,以具有煽動暴力風險為由,停用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的帳號。美媒今天報導,川普訴請佛羅里達州聯邦法官強制推特恢復他的帳號。

川普今年7月控告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及這幾家企業的高層主管,指稱他們違法封殺保守派觀點。

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川普今晚在邁阿密向法院要求對推特發布初步禁制令,聲稱推特於今年1月在他的國會政敵壓力下刪除了他的帳號。

彭博引述川普提出的要求,內容寫道,推特「對美國政治論述行使某種程度的權力和控制,漫無邊際且史無前例,深深危害到開放的民主辯論」。

推特對此不予置評。川普方面的代表也尚未回覆路透社提問。

川普向來慣用各種社群媒體發表意見,但今年初,社群網站企業認為他違反了禁止宣揚暴力的公司政策,繼而封鎖他的帳號。

今年1月6日,數以百計的川普支持者硬闖國會大廈,造成5人喪命。事發前,川普才剛發表演說,反覆聲稱他去年11月輸掉總統選舉是因為有大規模舞弊,但美國多座法院、各州選務官員和聯邦政府官員都已否定這種說法。
Reply
#18
德州眾議院議長下令 拘捕民主黨52出走州眾議員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030874/%...0%E5%93%A1

美國多地爆爭取婦女墮胎權遊行 抗議得州實施嚴格墮胎禁令
https://news.tvb.com/world/615939ca34b03...1%E4%BB%A4

美國多地爆發爭取婦女墮胎權的遊行,抗議得州實施美國境內最嚴格墮胎禁令。

在美國得州休斯敦,有數以千計民眾上街遊行爭取墮胎權。

被問到為何參與這遊行很重要時,一名示威者稱:「我認為不是所有聲音都被聽見,而女性的聲音被壓抑。」

在首都華盛頓,示威者遊行到最高法院。得州上月實施新的墮胎禁令,只要婦女腹中胎兒能偵測到心跳、即懷孕第六周,就禁止墮胎,即使是因性侵或亂倫而懷孕也不能例外。

有專家指出,很多孕婦在該時,尚未知道自己懷孕,意味禁令幾乎禁絕墮胎,連聯邦政府官員亦敦促暫時禁止有關禁令,認為禁令違反憲法。

美國最高法院在1973年曾就關乎婦女墮胎的案件作出劃時代判決,確認憲法保障女性墮胎權。但法院上月拒絕批出緊急禁制令,阻止得州墮胎禁令生效。

有示威者說:「坦白說,當它(得州墮胎禁令)發生,我以為最高法院將再度禁止它,然而他們沒有,我們需要抗爭。」

在紐約州,州長霍克爾向示威者表示,厭倦爭取墮胎權,因為這個權利本應是婦女擁有,不容許被任何人剝奪。同日亦有支持得州墮胎禁令民眾上街,呼籲大眾尊重生命。

有輿論擔心各個立場保守的州亦出現類似立法。最高法院12月初將就密西西比州15周禁墮胎令展開聆訊。

美國學者:特朗普或出戰2024大選 美國面臨政治與憲法危機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1%E6%A9%9F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卡根(Robert Kagan)9月23日在美媒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正面臨自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政治與憲法危機。

新保守派學者卡根9月23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文章以《我們的憲法危機已降臨》(Our constitutional crisis is already here)為題。他在文中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他的盟友為確保2024年這位前總統在大選中獲勝,正採取任何必要手段為此奠下基礎。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憲法教授福利(Edward Foley)稱,如特朗普決定參選,他勢將成為共和黨提名的候選人。一些共和黨州份正在試圖立法阻止及阻礙選民投票,目的是壓抑少數族裔投票,以及讓共和黨的人擔任選舉官員。

維珍尼亞大學政治中心總監薩瓦托(Larry Sabato)稱,當共和黨有了「自己人」負責管理選舉,便能決定如何點算選票、誰去宣布勝出者,以及選舉人團投票如何與結果一致。薩瓦托說,如選舉結果不利特朗普,由共和黨控制的州立法機構可能會無視該州普選票,並任命自己的選舉人加入選舉人團,即是決定誰贏得大的最終仲裁者。

卡根警告,美國在未來3至4年內,有合理的機會生大規模暴力事件、聯邦政府崩潰、以及國家分裂成敵對的紅藍陣營(即分別支持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陣營)。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法律與政治學教授理哈森在(Richard Hasen)最近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表示,美國正處於「民主危機」的時刻,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選舉顛覆」危險。

他稱美國在面對的風險是,2024年的總統選舉,以及美國未來其他的選舉,將不會公平的進行,以及候選人當選將不會反映合資格選民的自由選擇。

加州國家公園歷史中心落成 表彰華裔工人貢獻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2%E7%8D%BB

美參議院通過提高債務上限法案 避免國家債務違約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5%E7%B4%84

美議員倡驅逐300俄外交官 俄揚言關閉所有美使館反擊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D%E6%93%8A

美國德州州長簽署行政命令 全面停止強制打疫苗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B%E8%8B%97

因與兒子共用銀行賬戶等問題 拜登可能遭受FBI調查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10/13/AP6...fde9f.html

據環球網援引美國福克斯新聞12日報道,由於共用銀行賬戶等問題,美國總統喬•拜登可能會捲入聯邦調查局(FBI)正在對其兒子亨特•拜登財務狀況進行的調查中。

消息稱,從亨特遺棄的筆記本電腦中獲得的電子郵件可以發現,其商業夥伴埃里克·施韋林正在處理喬·拜登的納稅申報單,並討論這對父子如何支付彼此的家庭賬單。

此外,這些電子郵件顯示,施韋林為當時擔任副總統的拜登處理了圖書交易請求,並設法將拜登的參議院文件捐贈給特拉華大學。

報道提到,亨特稱自己與父親共用一個銀行賬戶,去年還承認他正因稅務問題接受聯邦調查。

電子郵件顯示,早在2010年,施韋林就參與了拜登的納稅申報。2010年4月9日,他給亨特發郵件說:「我整個下午都在處理喬·拜登的稅務問題。」

同年6月10日,施韋林在郵件中寫道:「你爸爸的特拉華州退稅支票今天到了。我把它存入他的賬戶,並寫一張支票給你,因為他欠你……」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拜登欠亨特錢的具體原因。

報道提到,一位洗錢和刑事稅法專家告訴媒體,這些糾葛可能會將現任總統拖入FBI的調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聯邦檢察官稱,「無論你在調查什麼交易,如果與家庭成員或朋友有聯繫,答案是肯定的(會被調查)。」

報道稱,白宮沒有立即回覆福克斯新聞的置評請求。

加州要求大舖展示玩具須性別中立 新例2024年生效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1012.htm

班農涉蔑視國會下周遭起訴 罪成或判監一年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0%E5%B9%B4
Reply
#19
特朗普前高級戰略顧問班農被捕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10/20/AP6...10422.html
Reply
#20
特朗普下月推社交程式 對抗大型科企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1...2_001.html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周三(20日)宣布成立新社交媒體公司,將於11月推出社交程式「TRUTH Social」的試用版,勢要對抗封殺他的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巨擘。

特朗普旗下的「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Trump Media and Technology Group)當日與數字世界收購集團(Digital World Acquisition Group)簽署合併協議,未來將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特朗普發聲明指公司有3階段計劃,首階段是下月推出試用版TRUTH讓受邀用家使用,明年第一季推出正式版本;第二階段是增設付費TMTG+服務,提供娛樂、新聞及播客節目;最後階段是讓公司能與亞馬遜及Google的雲端服務匹敵。

特朗普表示:「我們活在塔利班活躍於Twitter的世界,但你們最喜愛的美國總統被噤聲,這是不能接受。」他稱創立新公司目的是讓所有人發聲,期待在自家社交程式發布首則「真相」,對抗大型科企。

下屆大選民調 拜登與特朗普勢均力敵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1...2_001.html
[Image: bkn-20211021140527669-1021_00992_001_01p...1022002419]

美國周三(20日)最新民調顯示,若現在舉行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現任總統拜登與前總統特朗普的支持度均為40%,勢均力敵。

格林內爾學院與Seltzer&Company訪問735位選民,支持拜登和特朗普的比例一樣,另有14%受訪者稱會投給其他人,4%未確定支持對象,1%不會投票。二人在所屬黨的支持度高企,87%民主黨人會投票給拜登,80%共和黨人撐特朗普。

值得留意的是,拜登可能流失大量獨立選民的支持,這批選民去年有份造就他勝選。去年總統選舉票站調查結果顯示54%獨立選民撐拜登,41%支持特朗普。若周三舉行總統選舉,特朗普將贏得45%獨立選民的選票,拜登只有28%,是支持者結構的重大變化。

美國發表情報報告摘要 首次指氣候變化威脅國家安全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9%E5%85%A8

美國情報界首度警告,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及全球穩定帶來廣泛威脅。白宮發表不同情報部門和機構的分析報告的摘要,內容指出,氣候變化會激化地緣政治緊張,因為各國可能會爭拗誰應該做多一些;當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時,又可能因為維護本身的利益而觸發跨境衝突。此外,氣候因素也會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穩定造成影響。

愈來愈多極端天氣出現,將會加劇美國國家安全利益所面對的風險。白宮表示,在實際層面上,美國的國家安全部門和機構在制訂政策時,將會把氣候變化因素列入政策之內。例如,五角大樓(國防部)在每一個層面都會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這對訓練、戰鬥和在愈來愈複雜的環境中爭取勝利,都是十分重要的。
  
今次是統領及管轄美國各個情報部門和機構的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首次就全球氣候變化的課題進行正式的評估和預測,並發出這樣的警告。白宮指出,這份文件代表情報界18個部門和機構的一致看法和意見。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前往蘇格蘭格拉斯哥出席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白宮在這個時候發表這份報告摘要,是美國政府首次正式及公開把氣候變化問題和國家安全扯上關係。文件又舉例說,美國南部邊區在政治上高度敏感的非法移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去看。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由於全球有超過85%溫室氣體是來自美國邊界以外,我們不能獨力應付這場挑戰。我們需要世界各國在應付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加快取得進展。這個肯定是一個安全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周四通過一連串措施,正視氣候變化對美國金融體系所構成的危險。

由財長耶倫領導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在一份長達133頁的報告中承認,氣候變化帶來嚴峻的經濟威脅。溫度上升導致海洋水位上漲、旱災、山火、愈來愈厲害的風暴以及其他與氣候相關的事件,都大大加重公眾和經濟的負擔。當面對氣候相關的風險時,該委員會及成員有責任確保美國的金融體系彈性應對。

這份報告提出30多項建議,加強評估風險及蒐集數據的能力,並採取方法確保公眾都取得那些數據資料。科學家、華爾街高級行政人員、商界和勞工領袖、環保分子等將成立一個特別顧問委員會,協助制訂一套標準,去監察氣候變化對經濟帶來甚麼衝擊。

特朗普將推出社交媒體 「對抗科技巨頭暴政」
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4%E6%94%BF

班農拒出席國會作供 眾院特別委員會通過起訴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7%E8%A8%B4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