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但時間已經改變了, 中共消滅香港. replace HK?
#11
【蘋果統計】香港金融業赤化 4萬億貸款「送中」 有銀行近半借予內地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9/60018187

香港近月反修例逆權運動,凸顯了企業靠攏內地缺陷──龐大生意面前,無論如何都要向中共低頭,本地大孖沙甚至是英資國泰(293)也沒有例外。比起上述企業更早「送中」的,其實是香港銀行業,無論是回歸前後,華資銀行被收購個案屢見不鮮,現時碩果僅存的,基本上是擁抱四面埋伏的中國業務。

香港銀行業與中國近乎密不可分,現時輸往內地貸款額已超過4萬億元(見圖1)。本報統計香港各間銀行去年內地貸款比例,東亞銀行(023)貸款比例高達4成,屬華資銀行中最高,中資銀行普遍超過3成以上。

就算業務往來不多,股權關係亦令不少銀行難與中資切割,滙控(005)既獲中國平保(2318)入股超過7%,自己亦投資交通銀行(3328)多年,並銳意發展大陸。

香港雖然擁有自身主權貨幣港元,但這些銀紙已經沾上濃濃的中國味道,一國兩制理論上步入僅餘的28年,實際上猝然改變的可能性更高,香港金融業邁向「一國一制」,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銀行屢遭中資收購
過去數十年,香港致力成為外資打開中國市場的橋頭堡,進軍逾10億人的消費市場,不可或缺的就是協助資金融通;另一個趨勢是中國過去十年亦致力人民幣國際化,冀與美元鼎足而立,香港這個中國資本賬近乎唯一的出口,造就了銀行資本百花齊放的局面。

本報記者翻查資料,華資銀行被中資吞併歷史上屢見不鮮,近年最新鮮的是廣州市政府窗口公司越秀企業,2013年以116億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約75%股權,廖氏家族在高溢價下亦將銀行拱手相讓,65年歷史的老牌家族銀行就此告一段落。

此外,伍宜孫家族於2008年向招商銀行(3968)以193億港元出售所持有的53.12%永隆銀行權益,其家族成員逐步撤出董事局,去年更易名為「招商永隆」,港資痕跡進一步被抹去。再回溯1986年中信集團收購嘉華銀行,再由中信嘉華銀行易名為中信銀行,都可見華資家族足印已漸見模糊。

友聯銀行1986年因經營不善,被中美財團收購,繼而於2000年被中國最大銀行工商銀行(1398)收購並私有化,變成今天的工銀亞洲。2006年時建設銀行(939)收購美銀亞洲,變成建行亞洲。

事實上,除中資外,星展集團往時天價收購道亨銀行,華僑銀行吞併永亨銀行,加上中共早於戰前已在香港建立戰略據點,例如有中共背景的莊氏籌辦的南洋商業銀行(2015年已被另一間國企中國信達收購),令華資家族銀行市佔率愈來愈低。

中資內地貸款佔比高
香港市民不時感到奇怪,肉眼所見工銀亞洲分行人流好像不多,但資產值已經位列全港第五大,更誇張的是其中國內地貸款佔比(見圖2),以2018年計,規模為1778.7億元,佔其總貸款額高達39%,粗略地說,香港每1元存款,撇除法定準備金,大約3毫其實是借給內地;惟內地收入卻不成比例,僅佔總收入18%。

這種高比例中國內地貸款,並不只是出現在工銀亞洲。同樣以內地貸款比率計,南洋商業銀行高達39%,建行亞洲達36%,招商永隆為33%,信銀國際及創興銀行分別為27%及18%,至於中銀香港(2388)只得10%,比例上不算高,但其實際貸款額達1,270億元,僅稍低於工銀亞洲。

事實上,金管局有定期公佈「中國內地相關貸款」數字,最新截至2018年12月已經達42,490億元,佔總資產16.1%;不過由於全球經濟放緩,貸款需求減弱,該數據較去年9月(43,210億元)及6月(44,140億元)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貸款的借款人當中,16,890億元是借給國企,12,030億元為內地民企,餘下13,560億元為非中資企業,但款項用來發展內地。

東亞擁抱內地
中資銀行擁抱內地自然不過,但僅餘的華資銀行,其實一早搭上駛入內地的高鐵,資本不紅,但資金染紅(見圖3)。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東亞銀行,中國業務過去多年由李國寶二公子李民斌領導,其放貸政策只能以愈來愈激進來形容。

早於2008年時,東亞客戶總貸款額為2,303億元,當中990億元是內地貸款(佔比43%),79%屬於有抵押;2013年時,4,053億客戶總貸款中,1,798億元為內地貸款(佔比44.4%),抵押比率為70.6%;到2018年客戶貸款總額為5,006億元,內地貸款額為1,850億元(佔比37%),雖然佔比下跌,但抵押比率竟然跌至42.67%,其中一個原因是近乎無底線地向金融企業放貸,300億元貸款額抵押率只得5.7%,遇上壞賬則難有資產可回收。

而這些激進放貸,正正令到東亞中期業績見紅,截至6月底止,4筆總值62億元早年批出的內地貸款評級惡化,需要撥出25至30億元的減值損失,令到中國業務上半年錄得除稅前虧損39.4億元。

滙豐與中資股權交往
除了貸款灌輸中國,香港銀行業擁抱中國的方式,很多時候可能是股權上的「交往」。滙豐銀行是典型的例子,這間銀行雖然生於香港,但1992年透過併購英國米特蘭銀行,遷冊至倫敦,惟未有忘記中國才是環球經濟增長引擎。早於2002年時,滙豐入股平保,2012年出售,現時風水輪流轉,平保持有滙控超過7%,成為單一最大股東,但前者強調入股是財務投資,不涉實際營運。另外,滙豐亦早於2004年購入交行19.9%股權。

與近月「中伏」的國泰航空母公司太古(019)一樣,滙豐業務上擁抱中國,擁抱習近平提出的國策,無論是一帶一路或是大灣區,對這間銀行來說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滙豐行政總裁王冬勝則是集團「中國通」,在商業上成功,政治上亦八面玲瓏,其政協身份代表滙豐及本地金融業發聲,與內地官方保持暢順的溝通;他亦是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在香港不少諮詢委員會均有任職,故此每次香港政府高層空缺,王冬勝總是熱門潛在人選。近日社會事件,這間銀行亦都發聲明譴責暴力,期待香港和平及繁榮穩定發展的同時,亦不忘指出「要為中國經濟的未來作出貢獻」。

安全穩健的金融體系、行之有效的貨幣制度,是香港金融業的良好基因,在銀行愈來愈「紅」的大環境下,未來會否連這種基因都被竄改?曾經問香港人應否加入共產黨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提倡研究聯繫滙率改掛人民幣或一籃子貨幣,繼而要求人民幣及美元代替港元作交易貨幣,金融威脅並非天馬行空,金管局如何就這些有損香港穩定的「意見」見招拆招,市場拭目以待。

[Image: 1567775320_47a5.jpg]
圖1:香港輸往內地貸款額逐年遞增,早已突破4萬億元。
[Image: 1567775387_314f.jpg]
圖2:中資銀行內地貸款比例最多達4成。
[Image: 1567775387_ab07.jpg]
圖3:非中資比例較低,惟東亞特別名列前茅。
Reply
#12
Hong Kong banks have loaned 165% of the territory’s GDP to China
https://qz.com/191845/hong-kong-banks-ha...-to-china/
Reply
#13
「萬億」理由 港金融地位穩固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_020.html
[Image: 0821-00202-020b1.jpg]

自香港示威活動持續不斷後,令人擔心內地可能採取果斷行動平息騷亂,惟後果可能會影響到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影響集資及金融配套業務。不過,彭博一篇以《中國有一萬億個理由要讓香港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為題的報道,內容列出中國在香港的金融活動數以「萬億」計,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相當重要。

首先,香港是中國國有銀行最大的離岸市場,總資產有約7%是在香港。中國銀行(03988)旗下中銀香港(02388)是香港三家發鈔行之一,中國銀行自己也有大約五分一的收入來自香港和澳門。

第二,有不少中國企業,特別是資金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地方政府,都視香港為融資重點,在香港發行了數千億美元的債務。

內企在港集資驚人
第三,現時有數百家中國企業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騰訊控股(00700)和中國海洋石油(00883)等龍頭企業。自一五年以來,中國企業已通過香港新股(IPO)集資超過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約佔香港IPO總量80%。

此外,一些希望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中國居民,一直使用香港保險產品作為渠道。這些保險產品通常以信用卡支付,讓購買者可以繞過中國嚴格資本管制,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跟美元掛鈎的港元。

第四,受惠香港的低稅率和獨立司法體系,香港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截至一七年底,涉及金額已達至9,810億美元。

推動外資購買A股
第五,自一四年開通「滬港通」後,推動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使外國資金能透過這渠道買內地股票。事實上,去年「滬港通」貢獻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約8%的成交量。

最後,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香港銀行業的中國相關貸款餘額超過5,600億美元。
Reply
#14
國務院通過上海2020年成國際金融中心
https://www.881903.com/Page/ZH-TW/featur...id=261_341
25.03.2009 22:38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文件;目標是到2020年,將上海建設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並且成為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國務院會議同時要求上海,加強同香港的優勢互補以及戰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另外,國務院決定從四月一日起,提高部分紡織服裝、輕工、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和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国务院: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https://news.sina.com.cn/c/2009-03-26/03...2257.shtml

2020年上海金融地位将超香港
http://www.drc.gov.cn/zjsd/20090729/4-4-2867268.htm
Reply
#15
【有片】指勿用GDP衡量 重慶前市長:香港地位內地不可取代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A3-189449

黄奇帆谈香港存在的意义,不要用GDP来衡量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2_WP29Fqw
[youtube]GE2_WP29Fqw[/youtube]

有指內地計劃以深圳及上海取代香港地位。重慶市前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個座談會上回應有關問題時反駁,稱不要看香港現時有點亂,但香港是中國的一個金融中心,明顯有別於內地城市,無論再過20年或者是30年,北京、深圳或者是青島等城市的GDP總量哪怕是香港的2倍、3倍或者是5倍,香港的地位仍是不可取代。

黃奇帆解釋,不要用GDP來衡量香港,指由於中國100年、1,000年也不會實行資本主義,但香港就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雖然只有700萬人,不能與內地1億人口的一個省份相比,但香港就是內地引入外資的跳板,去年與內地更做了7,000多億美元貿易,超過中美兩國超級大國的貿易額,這是因為世界大部分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西方才與香港作貿易,在這個意思上,香港地位是不可取代。

重慶前市長明言不應只看GDP 深圳無法取代香港
http://std.stheadline.com/instant/articl...9%E6%B8%AF
香港反修例風波持續,中央上月表態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引發中央想以深圳取代香港的猜測。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在一個論壇上明言「國家從來沒有這個想法」,「因為一國兩制是對香港發展有利,對中國的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他指出,香港的價值在於它是實施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是全球資本進入中國的跳板,即使再過20、30年,其他內地城市的GDP是香港的兩倍、三倍,香港的地位照樣是不可替代的。

黃奇帆論壇演講視頻近日曝光,引發關注。他說,歷任領導人包括現任總書記習近平,都看到了香港這個體制不同中的潛在優勢互補。對於近期有輿論指香港爆發示威,中央有意用深圳取代香港,黃奇帆說「沒這回事」,「大家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度我們中央之腹,好像因為香港現在不行了,有點亂,所以用深圳去取代它。不要有這些想法。我看得網上有這些文字,都是小兒科的一些文字,沒甚麼意義」。

提到香港的特殊地位,他說,香港和上海、深圳等同樣是國家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經濟中心,但分別在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再過20年,30年,上海,深圳,青島,或者其他城市,它的經濟總量哪怕是香港的兩倍,三倍,甚至是五倍,香港的地位照樣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不要用GDP超過了香港,就好像香港可以替代,沒這回事,我們國家從來沒有這個想法。」

黃奇帆強調,香港存在的意義不在於它的GDP,「它就那麼700多萬人,怎麼能跟你1億人口的一個省,或者幾千萬人口的一個中心城市來做這種比較,它的意義不在這,它的意義就在於一國兩制下的金融、貿易、經濟中心。」

黃奇帆指出,「一國兩制是對香港發展有利,對中國的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40年來,通過香港引進中國內地的外資比例,一直維持在百分之五十幾。過去5年,中國內地引進了6500億美元,差不多一年1000多億美元外資。即使上海及深圳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香港,但這個外資比重還是沒有下降,原因是香港是實施資本主義的金融中心,全球資本通過香港這個跳板進入了中國。

前重慶市長:「一國兩制」的香港不可取代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19864
香港「反送中」抗爭已經超過百日,對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傷害,加上中國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計畫,有觀點認為,香港的特殊地位可能被中國其他城市取代,但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表示,香港地位之不可取代,不能用GDP來衡量。有網友認為,黃奇帆的話再說直白一點,就是「香港的價值,就在於她是自由的!」

《德國之聲》 報導,新浪微博「微博財經」官方賬號週三發布的影片顯示,目前擔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的黃奇帆在演講時,提到香港和上海、深圳等其他經濟金融中心城市的區別,就在於「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既有利於香港發展,也有利於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因為中國再開放,也不會搞資本主義制度,而香港正是一個實施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經貿中心。」

黃奇帆指出,中國地區引進的外資約有一半都來自香港,這些資本並非全部來自香港企業,而是全球資本通過香港這個跳板進入中國;香港去年和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7000億美元,這不全是香港700萬人的需求,而是因為香港是世界性轉口、離岸貿易的中心。

對於黃奇帆的言論,有不少人嘲諷,「看明白了:香港的不可替代性在於對全球資本家的統戰」、「資本主義好,為什麼不走資本主義,還是說某些人為了私利不願意邁出這一步」。

這段影片也在推特上轉傳,一名網友說,黃奇帆的話再說直白一點,就是「香港是自由港,香港的價值,就在於她是自由的!自由!...說上海和深圳可以替代香港的,是無知。」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20-1-4 13:25 編輯 ]
Reply
#16
李小加:香港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國際化進程中重要一環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D...36188.html

<匯港通訊> 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網誌表示,表面上看香港早已不再是對中國GDP貢獻最大的城市,香港相對中國內地GDP的佔比已經從1993年的27%跌至2018年的2.7%,香港實體經濟對於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已經非常微小;但是調整一下審視香港的視角,聚焦香港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中的獨特貢獻;香港在過去的十年已當之無愧地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最重要紐帶。香港市場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充當了中外聯通的翻譯機與轉換器,為中國創造了重要的戰略價值。

李小加表示,對於中國和國際金融市場而言,面對未來十年的高度不確定性,香港作為翻譯機和轉換器的功能會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一方面,世界與中國都迫切需要中國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的巨大體量、自成一體的市場結構和監管路徑,決定了雙方很難在都不大改自己的前提下充分相容與融合。因此,香港一定仍然會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國際化進程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

對於金融市場特別是香港交易所而言,未來十年,還是要繼續辦好四件事:三通(股票通、債券通、商品通)和一擁(擁抱科技、跨越發展)。(EC)

李小加:港取信中國才能制勝 港交所未來10年做好「三通一擁」
https://hk.news.yahoo.com/%E6%9D%8E%E5%B...00377.html
[Image: dbb61b5bdeffd75e00e13c1f3a70b938]

2019年本港在風雨之中渡過,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天以「2020已至,香港還行嗎?」為題撰寫網誌,提到這個是不少人心中默默思考的問題,他在文尾更果斷地回答未來10年「香港還行!肯定行!」又指香港要取得中國信任,才有可能制勝;至於港交所未來10年還要繼續辦好4件事,包括三通(股票通、債券通、商品通)和一擁(擁抱科技、跨越發展)。

本地作用突出 不會邊緣化

李小加網誌分作「十年回顧」及「十年展望」兩部分,他提到香港享盡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紅利,但還未能通過「一國兩制」有效地解決香港社會蓄積已久的深層次政治經濟矛盾,為「一國兩制」帶來空前的挑戰。

香港實體經濟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已經非常微小,其GDP佔比從1993年的27%跌至2018年的2.7%,故香港是否還可行,就成為經常討論的話題;不過,若聚焦香港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貢獻,過去10年已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最重要紐帶。

展望未來10年,中美兩極化格局將帶來更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挑戰,中國與全球,特別是金融市場,迫切需要雙方均認可的「戰略緩衝區」來實現市場的聯通與融合,故李小加認為,香港的作用只會更加突出,而不是淡化,更不會被邊緣化。

一國與兩制缺一不可

不過,他提醒,香港人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要取得中國的信任,香港才有可能制勝,對內地而言,只有讓世界認可香港獨特的國際地位,香港才能繼續幫助中國成功,故「一國」與「兩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假若香港人不清醒認知,就會自暴自棄、走入末路,內地朋友若不清醒認知,就有可能感情用事,把「孩子與洗澡水一起潑掉」。

李小加又提到,世界與中國都迫切需要內地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及國際化,香港一定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國際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任重而道遠。

對港交所而言,股票通未來10年要做到升級、擴容及換代,從現貨通擴容到衍生產品通,從二級市場通擴容到一級市場通;債券通推出回購、離岸清算、融資融券等多種服務,提高兩地市場的流動性,用科技找到重塑國際債券市場的機會。

冀華與國際商品價格接軌

另一方面,商品通努力複製股票通模式去實現商品交易通、清算通,通過產品互掛等方式,讓中國和國際商品市場的價格接軌,加快在岸實物交割的國際化進程。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20-1-7 10:27 編輯 ]
Reply
#17
陳茂波:香港優勢從沒有離開
https://hk.news.yahoo.com/%E9%99%B3%E8%8...42146.html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留意到坊間關注本地社會不穩下,香港有否資金外流。

陳茂波在一個午餐會上致辭時指出,香港過去數月經歷不穩定漩渦,政府正積極尋找出路,為香港重塑和諧前景,他強調,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從沒有離開。

陳茂波說,一國兩制、司法獨立,以及經濟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聯繫匯率制度及港匯維持堅穩,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令香港在外圍和本地挑戰下,金融市場得以維持穩健。
Reply
#18
【紐倫港不再?】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排名跌至第6 落後東京上海新加坡(第三版)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602918/%...8%EF%BC%89

[Image: 20200327_HK_1024.jpg]
[Image: ZYen_1024.png]
▲ 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跌3位,落後於東京、上海、新加坡。(GFCI 27 擷圖)
[Image: GFCI27sub_1024.png]
▲ 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細項排名
[Image: GFCI26sub_1024.png]
▲ 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細項排名

香港再在國際間金融經濟排名失利。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香港排名大跌,由原先僅次於紐約、倫敦﹐排名第3,全新跌至第6位,被東京、上海和新加坡趕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得分大跌34分,為首十大金融中心跌分最多的,報告又引述來自香港的投資管理法律總監稱:「由於社會動盪,預計人才將不斷流失,熟練勞動力的供求將減少」。

報告中,首8大金融中心評分都較前一次報告下跌,紐約在指數中保持第一名,其對倫敦的領先優勢從17分擴大到27分。東京下跌分數較少,排名上升3位,在該指數中排名第3。現在有5個亞洲中心與倫敦的差距在10分以內。

報告指﹐亞太地區金融中心的表現不如人意,排名下降的有15個,上升的有10個,似乎反映出人們對亞洲中心的穩定性及其可持續金融的進程信心不足,這種情況將會愈加影響該地區金融中心的整體評價。

港府:社會事件影響觀感

港府回應報告指,總排名第2至第6位金融中心的整體評分非常接近。在所述五類競爭力領域中(即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以及聲譽和綜合),香港的排名在其中4方面或全部方面,也高於一些總排名較香港高的金融中心。

港府也將矛頭再指社會事件,認為去年的社會事件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事件以及海外人士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可能影響了香港在網上問卷調查中的得分和整體排名。」

港府重申,香港的制度優勢未受影響,基礎實力依然強勁。香港的金融體系維持穩健,金融服務業的各個環節運作有序,聯繫匯率制度仍然運作良好,沒有明顯的資金流出。香港擁有優良法治傳統、司法獨立、方便的營商環境、簡單稅制和低稅率、資訊及資金自由流動等。

香港在5個範疇 僅兩項保三甲

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在5個細項中,僅營商環境和人力資本保持三甲位置,較前一期全數5項都在三甲以內,明顯較為遜色。香港在最新的GFCI 27 中,基礎解設排名第5、金融業發展水平排名第6、聲譽和綜合排名第4。

發表指數的機構稱,報告使用138個特徵指標編制而成,量化指標參考世界銀行、經濟學人智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並與GFCI在線問卷中的37,695項金融中心評估相結合。

(第二版加入港府回應;第三版加入細項排名和研究方法)
Reply
#19
反制中國 美揚言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待遇
https://hk.news.yahoo.com/%E5%8F%8D%E5%8...01147.html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 國家對中國公然侵犯香港自治權感到憤怒,美國今天進 一步揚言,將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待遇。 美國國會極力主張對香港問題採取強硬作法,但即 連某些香港泛民派人士都質疑,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待遇 的「極端手段」能否生效。香港已成為北京與華府之間 緊張關係加劇的最新戰線。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表示,北京推 動制定「香港版國安法」,將為「北京承諾香港的高度 自治敲響喪鐘」。 香港泛民派公民黨籍議員郭榮鏗表示,香港反對派 勢力感謝美國的努力,呼籲繼續保持警覺;並說,擔心 未來幾天警方會採取鎮壓行動。 郭榮鏗雖承認,許多港人對中國感到憤怒,也支持 美國的作法,不過他提醒美國注意撤銷香港特殊貿易地 位的風險。 郭榮鏗在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的視訊會議中說: 「這幾乎像是一種極端手段,一旦採用,將玉石俱焚, 使得香港很難復原。」 他說:「如果中國蠢到以為他們可以毀掉香港,他 們不需要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那麼當然他們可以為所欲 為。」 美國總統川普的經濟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 )也在白宮對記者提出了類似的說法:「藐視法治對中 國經濟非常、非常不利。」
Reply
#20
金融業職工總會批評港區國安法摧毀一國兩制 考慮罷工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00601.htm

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批評「港區國安法」摧毀一國兩制,令國際投資者對本港金融環境及制度失去信心,工會考慮發起罷工或工業行動抗議。

理事羅小姐質疑「港區國安法」會破壞本港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擔心隨著流失國際投資者,特別當美國制裁針對本港的中資銀行,本港經濟將再度受挫,引發金融業裁員潮。 

工會表示,現時有500名金融業界的會員,如果本月12日前能招收10萬名會員,即大約全港金融從業員的3分之1,將發動長期罷工。如果不足10萬人,則會改變工業行動模式,例如按章工作。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