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手機影靚相登《紐時》 港男街頭攝影師:訊息比器材重要
#1
【紐約直擊】手機影靚相登《紐時》 港男街頭攝影師:訊息比器材重要

攝影師為拍得好照片,花大量金錢在攝影器材上。但住在紐約市、來自香港的街頭攝影師劉昀泰(Eric),卻僅用手機,就能拍下一張又一張的精彩照片。作品被登上《紐約時報》、社交網站追隨者達4.5萬人的劉昀泰接受《蘋果》專訪指,攝影者不應拘泥於相機級數高低,「先想清楚為什麼要攝影、表達甚麼訊息才最重要」。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在紐約市居住11年的劉昀泰,自大學修讀藝術學院後,一直在當地從事廣告工作。雖然只是業餘攝影師,但他充滿創意的街頭攝影作品,2015年吸引到《紐約時報》編輯注視,邀請他到布朗克斯(Bronx)拍攝;劉昀泰亦曾於美國、台灣、香港等地舉辦十多場個人相展,Instagram上追隨者達4.5萬人。
現時只用手機拍照的劉昀泰表示,5、6年前開始攝影時,深受相機「洗腦」影響,「慢慢愈買愈多(器材),好似中毒咁」,高峰期間,他常常攜帶「一部相機、幾枝鏡頭、兩枝閃光燈、腳架」等出外拍照,直至一次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旅行後,才驚覺「點解要咁辛苦?我只係想影張相」。
由於工作關係,劉昀泰坦言,相機生產商投入大量資金,透過廣告塑造及傳達「有性能好的相機,才拍得到好照片」訊息,「以前花時間比較相機功能,最後發現相機好壞,對突破攝影嘅樽頸根本無幫助」 。劉昀泰強調,與其「燒錢」追逐新款相機,攝影師更應先想清楚幾條核心問題,「拍攝對象係咩?風影?人物?街頭?點解要影相?想表達甚麼?」,最後才決定用那種器材達到目標。
以劉昀泰個人沉醉的街頭攝影為例,所需攝影器材「愈小愈好」,因此手機成為他的好拍檔,「攝影慢慢變成生活習慣,就算冇相機在身,都唔會錯過重要題材」。現時在母校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任兼職講師的劉昀泰建議,攝影初學者應棄用相機,利用手機鏡頭練習構圖及表達故事,「控制愈多,愈容易錯過畫面;好照片應該用腳行出來,而不是用鏡頭去zoom」。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u...8/56398761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