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誰是你的祖先?去非洲祭祖吧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 Printable Version +- Hong Kong (https://forum4hk.com) +-- Forum: 百科文化 (https://forum4hk.com/forumdisplay.php?fid=3) +--- Forum: 歷史論壇 (https://forum4hk.com/forumdisplay.php?fid=25) +--- Thread: 誰是你的祖先?去非洲祭祖吧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showthread.php?tid=1543) |
- noChina! - 10-06-2019 中國人來自非洲!? 人類遷移路線圖出來了 https://kknews.cc/zh-hk/science/mpeymzp.html 人類的非洲祖先如何走遍世界?DNA研究揭秘 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160922/ancient-dna-human-history/zh-hant/ DNA研究揭秘中國超級祖先 炎黃子孫來自非洲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08845/DNA%E7%A0%94%E7%A9%B6%E6%8F%AD%E7%A7%98%E4%B8%AD%E5%9C%8B%E8%B6%85%E7%B4%9A%E7%A5%96%E5%85%88%20%E7%82%8E%E9%BB%83%E5%AD%90%E5%AD%AB%E4%BE%86%E8%87%AA%E9%9D%9E%E6%B4%B2 華人經常自稱是「炎黃子孫」,原來我們的祖先另有其人?DNA檢測顯示,六成中國男性均來源於數千年前的五個「超級祖先」,而並非傳說中的「黃帝」、「炎帝」,而這些「祖先」的基因也並無特別優越之處,更可能是因為社會原因成為華人祖先。 由城大榮休校長及講座教授張信剛引薦、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中國360度透視」系列第二期講座近日舉行,邀請復旦大學博士後嚴實主講「從DNA看中國人的起源和演化」,通過分子人類學研究揭秘中國人的「超級祖先」。 嚴實介紹,分子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歷史的一種方法,通過遺傳學手段(DNA序列)研究人類現狀、歷史、演化規律。 基因並無特異之處 人類DNA由22對染色體、一對XX(女性)或XY(男性)染色體和綫粒體組成。其中,Y染色體是純父系遺傳,僅男性有;綫粒體男女均有,但是純母系遺傳。對Y染色體和綫粒體進行檢測、統計,可建立起「演化樹」,「樹根」就是人類的祖先。 研究顯示,現代亞歐大陸的人類祖先,約7萬年前走出非洲,約2-3萬年前進入中國範圍,逐漸演化成各個不同民族。 嚴實表示,中國人的Y染色體演化樹顯示,「超級祖先」的確存在,但不是單一的黃帝,而是五個生活在新石器時代擴張時期(距今約4,000-6,800年)的男性,目前60%的中國男性都是這五個「超級祖先」的後代。 其中,代號為「泰皇」的祖先繁衍出了最多的後代,但比例也僅佔現在中國男性的16%,因此並沒有一個單一的黃帝作為現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祖先。 至於這些「超級祖先」為何能成為人類先祖,也並非因為染色體具有特異之處,因Y染色體一般被認為沒有決定性狀的基因。嚴實就認為,這更可能是社會原因造成,例如某一支系較早發展農業、較早進入父系社會,或比較能打仗,搶掠了其他支系的女性以繁衍出更多後代等等。 - 6SL7 - 04-15-2021 (開啟字幕) 中國人基因庫公佈,日本人是中國人後代,中國人又是誰的後代?習近平新時代考古學的迷思,202104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OTU9L5hxM [youtube]vvOTU9L5hxM[/youtube] 人類單地起源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E5%8D%95%E5%9C%B0%E8%B5%B7%E6%BA%90%E8%AF%B4 科學家在中國陝西發現最早人類祖先化石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38803700 [ 本帖最後由 后太禧慈 於 2021-4-16 06:10 編輯 ] - 6SL7 - 04-18-2021 《人類DNA研究已証実》︰所有人類皆源自東非!!!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0639&pid=209278 中國崩潰!《自然》新研究:太平洋沿岸東亞人祖先可能源自台灣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01508 《自然》期刊(Nature)刊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坤塔納-馬奇(Lluis Quintana-Murci)的最新太平洋人種研究,摘要寫道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擴張時期之前,台灣原住民可能是太平洋地區人類的東亞祖先。 綜合外媒報導,這份研究摘要指出,大約4.5萬年前,人類離開非洲穿越歐亞大陸定居在太平洋地區的島嶼上,透過基因庫數據分析,當時的人類在距今4萬年至2萬年在此區域分散,而第2次的遷徙始於5000年前的台灣,台灣原住民可能成為太平洋地區人類的東亞祖先,這些原住民們在距今3000年前更首次移動至離澳洲更遙遠的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等遠大洋洲(Remote Oceania)地區。 研究團隊發現,當時的人類身上的尼安德塔人基因比例相近,細胞中的丹尼索瓦人基因變化較大,尼安德塔人的基因顯示在皮膚色素、神經元發育等性狀;丹尼索瓦人為現代人類帶來有益的基因突變,包括與抵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類似的病毒易感性突變,讓這些太平洋首批的定居者能夠對抗病原體、適應島上的環境。 坤塔納-馬奇提出的結論是,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的通婚,通常在許多情況下都能幫助現代人類更有效地適應各自所面對的氣候、病原體等環境。 Genomic insights into population history and biological adaptation in Oceani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36-5 [ 本帖最後由 6SL7 於 2021-4-19 14:42 編輯 ] - 5Y3 - 06-28-2021 黑龍江出土古人類頭骨確認為新人種 命名「龍人」 https://news.tvb.com/greaterchina/60d888ba34b0315a7c065f32/%E9%BB%91%E9%BE%8D%E6%B1%9F%E5%87%BA%E5%9C%9F%E5%8F%A4%E4%BA%BA%E9%A1%9E%E9%A0%AD%E9%AA%A8%E7%A2%BA%E8%AA%8D%E7%82%BA%E6%96%B0%E4%BA%BA%E7%A8%AE-%E5%91%BD%E5%90%8D%E9%BE%8D%E4%BA%BA 一個近九十年前在黑龍江哈爾濱出土的古人類頭骨,最新被確認為屬於一個新人種,命名為「龍人」。學者相信這個東亞地區特有的演化支系,可能是最接近現在智人的「親戚」。 這件保存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體積大而粗壯,同時具備原始和進步兩方面的特徵,有粗壯的眉脊,顱骨無明顯球形隆起,同時顴骨扁平,吻部相對後縮,與智人的特徵非常接近。其腦容量達到1,420毫升,亦屬於智人的腦容量範圍。 由中國、英國及澳洲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估計,頭骨屬於一個約50歲男性,他生活在一個被森林覆蓋的沖積平原,和智人一樣,捕獵哺乳類動物、鳥類,甚至捕魚維生。頭骨主人的體型可能非常大,並且已經適應惡劣環境。 研究人員指,這個頭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人屬頭骨化石,由於在黑龍江出土,故此命名為「龍人」,估計龍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約14萬年至30萬年之間。這段時間正是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分開演化的關鍵時期。 學者同時認為,龍人所屬的支系,與相信起源於非洲的智人,和源於歐洲、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均屬單系類群,相信「龍人」是東亞地區特有的演化支系,與智人是姊妹群。 古人類學家斯特林格表示:「首先這個頭骨非常完整,含有很多資訊,我認為它有助分析中國出土、但殘缺或理解較少的化石,有些保存得不好或是被修復過,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認為此頭骨可讓亞洲人類演變過程更清晰。」 新的研究結果亦顯示,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龍人可能早在100萬年前,就走向不同的演化道路。非洲是人類演化的擴散之「源」,而亞洲則是人類演化之「匯」。 - 消失的老公 - 10-13-2021 日本研究提出新學說:現代日本人可能是中國漢族等後代 https://www.hk01.com/%E7%92%B0%E7%90%83%E8%B6%A3%E8%81%9E/678440/%E6%97%A5%E6%9C%AC%E7%A0%94%E7%A9%B6%E6%8F%90%E5%87%BA%E6%96%B0%E5%AD%B8%E8%AA%AA-%E7%8F%BE%E4%BB%A3%E6%97%A5%E6%9C%AC%E4%BA%BA%E5%8F%AF%E8%83%BD%E6%98%AF%E4%B8%AD%E5%9C%8B%E6%BC%A2%E6%97%8F%E7%AD%89%E5%BE%8C%E4%BB%A3 - KT150 - 08-28-2022 研究指700萬年前 人類祖先已開始直立行走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20826/bkn-20220826190024718-0826_00992_001.html ![]() 研究分析德沙赫人化石(圖)。 21年前在中非查德沙漠出土的查德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類骨骼,但該物種是否能直立行走一直是未解之謎。法國有科學團隊分析該化石後相信,查德沙赫人在約700萬年前已經能用兩腿直立行走。 研究人員分析查德朱布拉沙漠(Djurab Desert)托羅斯美納拉(Toros-Menalla)地區出土的一塊大腿骨和兩塊前臂骨。結果顯示,化石中23個特徵反映查德沙赫人習慣雙足行走,且與人類的關係比猿類更緊密。 研究作者之一、法國普瓦捷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布瓦瑟里(Jean-Renaud Boisserie)表示,結論顯示查德沙赫人習慣雙足行走,同時與類人猿一樣擁有爬樹的技能,這些特徵從早期原始人身上觀察得到,然後逐漸演化成人類依靠雙足立行。研究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 愛新覺羅 - 09-29-2022 湖北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 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9-28/%e6%b9%96%e5%8c%97%e7%99%bc%e7%8f%be%e5%8f%a4%e4%ba%ba%e9%a1%9e%e9%a0%ad%e9%aa%a8%e5%8c%96%e7%9f%b3-%e8%ad%89%e4%b8%ad%e5%9c%8b%e7%99%be%e8%90%ac%e5%b9%b4%e4%ba%ba%e9%a1%9e%e5%8f%b2/4282165 ![]() 中國考古有重大發現!國家文物局昨天重磅發布,在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三號頭骨。該化石距今約100萬年,保存完好程度極為罕見,是探討人類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化石證據,也實證了中國百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目前,該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後續將制訂提取、修復方案。 中共二十大前夕,也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兩周年之際,國家文物局昨天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 發布會通報,繼1989年、1990年發現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之後,再次在湖北學堂梁子遺址,發現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三號頭骨,發現地距前兩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僅30餘米。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公布圖片: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水門頭髮掘區。新華社 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掘現場。新華社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發掘現場。新華社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發掘現場被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新華社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中出土的南宋碼頭遺跡。新華社 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明代州橋石雕壁畫遺跡。新華社 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明代州橋遺址全景。新華社 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中明代晚期汴河河道堆積遺跡。新華社 學堂梁子遺址再出土化石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大型遺址,主體為漢水北岸的第四級階地,保存了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 據介紹,相較於30多年前發掘出土、已嚴重擠壓變形的「鄖縣人」一、二號頭骨,「鄖縣人」三號頭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專家稱這是迄今所見歐亞內陸同時代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了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徵。 新發現的「鄖縣人」三號頭骨化石,距今約一百萬年,處在歐亞大陸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是探討人類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化石證據,也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目前,該頭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嵌入南壁中。後續將制定提取、修復方案,並同步開展對遺址的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 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新華社 昆明發現漢代建築遺迹 最新通報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中,還包括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現漢代建築遺迹,出土大量封泥、簡牘,為尋找西漢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綫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實證。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發現了古城水、陸城門建築遺迹和碼頭、棧道、干欄式建築、水井等遺迹,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 愛新覺羅 - 09-30-2022 中國科學家填補從魚到人關鍵空白 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575184224544231424.html ![]()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化石。 ![]() ◆研究團隊在野外挖掘現場作業。 朱敏院士團隊發現4.4億年前魚類化石 改寫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在距今約4.4億年的地層中發現「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發現完整志留紀早期魚類化石,填補了全球志留紀早期有頜類化石紀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頜類的崛起與最早期輻射分化提供確切證據。團隊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頜類的牙齒、頭部、身體以及偶鰭的雛形等過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頜類身體結構與解剖學信息,為解答 「從魚到人」 探源最初階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確鑿證據,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各個方面。上述成果在《自然》雜誌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 北京報道 圖:受訪者供圖 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屬於有頜類。美國旅遊自然博物館梅森教授曾說過,「如果沒有頜,生命將不可想像,沒有它,巨大的鯊魚,兇殘的恐龍,喋喋不休的人類將一無是處」。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的關鍵一躍,這一躍升具體發生在何時、何地、又是如何發生?這些問題一直等待解答。此次,中國科學家團隊的發現,則為這一系列問題提供了確鑿證據,《自然》發表的四篇論文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就是「牙齒與頜」。 證有頜類4.4億年前已現身華南地區 據介紹,近十年來,朱敏團隊踏遍中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二百多個地點,終於在華南志留紀早期地層中發現「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發現大量特異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紀早期魚類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頜類最初崛起與輻射分化之謎的鑰匙,應用高精度CT、性狀大數據分析、流體動力學模擬等新技術新方法,團隊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頜類的牙齒、頭部、身體以及偶鰭的雛形等過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頜類身體結構與解剖學信息,為解答 「從魚到人」 探源最初階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確鑿證據,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各個方面。 前述兩大化石庫的發現在古生物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別是有頜類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在華南地區欣欣向榮;到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並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並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這項研究,將很多與人類相關的解剖學結構追溯到4.4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環節,更新了對有頜類起源與崛起的傳統認知,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 國際古脊椎動物學會前主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學John Long教授了解了團隊的上述工作後,撰文稱「這確實是令人驚嘆、改變演化格局的化石發現,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幾乎所有方面」 。 中國科學家新發現 為「人類從魚演化」添重要證據 https://www.am730.com.hk/%E4%B8%AD%E5%9C%8B/%E4%B8%AD%E5%9C%8B%E7%A7%91%E5%AD%B8%E5%AE%B6%E6%96%B0%E7%99%BC%E7%8F%BE-%E7%82%BA-%E4%BA%BA%E9%A1%9E%E5%BE%9E%E9%AD%9A%E6%BC%94%E5%8C%96-%E6%B7%BB%E9%87%8D%E8%A6%81%E8%AD%89%E6%93%9A/340784 ![]() 中國科學院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發現人類從魚演變而成的重要證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早前在重慶、貴州等地志留紀早期距今約4.4億年的地層,發現兩個化石庫,並從中發現最古老的有頜類化石「奇跡秀山魚」等,填補志留紀其中3,500萬年有頜類生物化石記錄空白,其中奇跡秀山魚一項特徵,更是人類枕骨演化之初。相關研究結果已以封面文章發表於今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人類等地球現存99.8%脊椎動物均屬「有頜類」 中科院指出,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脊椎動物都擁有頜骨(上頜與下巴),統稱為「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構型,都可追溯到有頜類演化之初。然而,這一「躍升」具體發生在何時、何地,又如何發生等問題,需要古生物學證據來回答,但有頜類直到志留紀晚期,即約4.25億年前,才有較完善的化石記錄,而「分子鐘」(又稱「基因鐘」、「演化鐘」)推斷的有頜類起源時間,不遲於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因此,有頜類早期演化,至少存在一段綿延3,000萬年、橫跨整個志留紀的巨大空白。 重慶及貴州現「化石庫」 含大量4.4億年前完整魚類化石 朱敏團隊近十年來踏遍中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二百多個地點,終在2019年於重慶秀山縣沿著一處新修建盤山公路仔細搜尋時,在路邊一處凌亂岩石堆發現一塊只得一個手掌大小的化石板,上面有數十條清晰可辨、活靈活現的魚類化石。朱敏直言,「我們從沒有期望,在這麼古老的地層裡發現這麼完整、精美的化石標本」。同年,朱敏團隊還在貴州石石阡縣一處新修建公路發現一處「富集層」,採集了大約4噸化石回實驗室逐一研究。 有頜類4.4億年前已在華南欣欣向榮 其後擴散全球 兩處採集點分別被名命為「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裡面有大量完整志留紀早期魚類化石。中科院形容,兩個化石庫的發現,在古生物學史上首次大規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別是有頜類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在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在華南地區欣欣向榮;到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並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並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華南很可能是整個有頜魚類演化中心 朱敏團隊相信,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是全球獨一無二,且很可能說明中國華南是整個有頜魚類演化中心,因為在志留紀時期的地球,華南地區所在的陸地板塊,四周都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些非常小的魚要遠渡重洋,游到相當於歐州、北美的勞倫西亞大陸,是非常困難的,故該時期的遠古魚類,只能在這種類似「庇護所」或「伊甸園」的小範圍和生態環境內繁盛,類似化石點「可能在全球其他地方很難找到」。 重慶化石庫時代距今約4.36億年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時代,屬志留紀早期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期,距今約4.36億年,當中發現的遠古魚類,包括無頜的盔甲魚類「靈動土家魚」及有頜的「蠕紋沈氏棘魚」。靈動土家魚具有偶鰭的雛型,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提供關鍵化石證據。蠕紋沈氏棘魚則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軟骨魚(有頜),擁有盾皮魚類才有的連續包裹整個肩帶和背部的大塊骨板,而這個特徵過去從未在任何軟骨或硬骨魚類(有頜)中發現過,有力證明以鯊魚為代表的軟骨魚類,是起源於「披盔戴甲」的盾皮魚類。 奇跡秀山魚令人類身體結構起源追溯到4.36億年前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還發現一種有頜魚類「奇跡秀山魚」,是當前發現的最古老有頜類,將完整有頜類化石記錄大大推前1,100萬年,並將若干人類身體結構的起源追溯到4.36億年前的化石魚類中。 奇跡秀山魚對研究頜類起源具非常重要意義 奇跡秀山魚屬盾皮魚類,糅合了多個盾皮魚大類的特徵,但又未能被歸入到任何已知盾皮魚類之中,其與後來其他盾皮魚共享的特徵,很可能就是有頜類的原始特徵。此外,盾皮魚類是一群原始有頜類的集合,介於無頜的甲胄魚及更進步的硬骨魚和軟骨魚之間,對探究頜與有頜類起源具非常重要演化意義。 奇跡秀山魚頭甲骨分裂 是人類枕骨演化之初 最特別的是,奇跡秀山魚雖然是有頜類,但其頸部並沒有與絕大部分有頜類一樣可活動的關節,但又不像無頜的甲胄魚類般頭與驅甲連為一體無法活動,而是在頭甲中間有一道橫向裂隙,功能上與頸關節類似。這道裂隙將在硬骨魚中形成新的頭頸界線,使其後骨片從顱頂分離出去,而人類的枕骨即由秀山魚頭頂這道裂隙前方的骨片演化而來。 朱敏團隊認為,相關化石研究,把很多與人類相關的解剖學結構追溯到約4.4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環節,更新了對有頜類起源與崛起的傳統認知,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朱敏團隊將繼續詳細研究兩個化石庫,預計將持續改變人類對頜起源與有頜類最早期演化的認識。 4.36億年前的魚與人類枕骨有關 中國科學家發現「魚變人」新證據 https://www.am730.com.hk/%E4%B8%AD%E5%9C%8B/4.36%E5%84%84%E5%B9%B4%E5%89%8D%E7%9A%84%E9%AD%9A%E8%88%87%E4%BA%BA%E9%A1%9E%E6%9E%95%E9%AA%A8%E6%9C%89%E9%97%9C-%E4%B8%AD%E5%9C%8B%E7%A7%91%E5%AD%B8%E5%AE%B6%E7%99%BC%E7%8F%BE-%E9%AD%9A%E8%AE%8A%E4%BA%BA-%E6%96%B0%E8%AD%89%E6%93%9A/340849 對於人類進演化,大眾固有印象是從「猿」演化而來,但古生物學等科學研究已發現,猿、恐龍等動物更遠古的「祖先」其實是「魚」。但魚到底如何演化成人類?中國科學院科學家找到更多端倪,從重慶一處距今4.36億年化石庫中最古老有頜類「奇跡秀山魚」化石,解開人類「枕骨」的由來。相關研究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周四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中科院指,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脊椎動物都擁有頜骨(上頜與下巴),統稱為「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結構,都可追溯到有頜類演化之初,但具體何時、如何「躍升」,當前已發現的化石只能肯定約4.25億年前志留紀晚期已有有頜類存在,「分子鐘」(又稱基因鐘、演化鐘)則推斷有頜類起源為大約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當中至少存在3,000萬年、橫跨整個志留紀巨大空白。 華南或是整個有頜魚類演化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近十年踏遍中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二百多個地點,終在2019年分別於重慶秀山縣和貴州石阡縣發現豐富且完整的志留紀早期(4.36億至4.39億年前)魚類化石。團隊認為,相關發現揭示華南很可能是整個有頜類演化中心,最遲在4.4億年前,有頜類已於華南地區興旺發展,到志留紀晚期甚至有更多樣、更大型有頜類出現並開始擴散全球,開啟魚類登陸並最終演化成人類的進程。 其中在重慶發現的一塊手掌大小的化石,就含有數十條清晰可辨的魚類化石,包括無頜的盔甲魚類「靈動土家魚」,以及有頜的「蠕紋沈氏棘魚」和「奇跡秀山魚」。奇跡秀山魚屬盾皮魚類,是當前發現最古老有頜類,其頭甲中間一道功能上與頸關節相似的橫向裂隙,將在及後演化的硬骨魚中形成新的頭頸界線,後骨片與顱頂(前骨片)分離,而前骨片最後演化成人類枕骨。 蠕紋沈氏棘魚是迄今所知最早且保存完好的軟骨魚,擁有盾皮魚類的肩背大骨板特徵,過去從未在任何軟骨或硬骨魚類中發現過,有力證明以鯊魚為代表的軟骨魚類起源於盾皮魚類。靈動土家魚則具偶鰭雛形,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提供關鍵化石證據。 - hippies - 02-08-2023 6000萬年前靈長類化石出土 填補物種進化空白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30130/bkn-20230130020131800-0130_00992_001.html 最近古生物學家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出土了一批牙齒化石,分別屬於兩種初次被發現的史前靈長類動物。牠們同樣住在樹上以吃水果維生,但長相卻與我們所知的猿猴截然不同。這些新物種的發現,有助專家填補恐龍大滅絕後物種進化的空白。 根據本月發表在《古生物學雜誌》上的相關論文,這些名為Edworthia greggi和Ignacius glenbowensis的史前靈長類,與另一種已滅絕的史前靈長類更猴(Plesiadapis)有關係。更猴大小接近現代家貓,但兩種新物種的身體比這更小,眼睛朝向腦袋兩側,看起來反而更像小狐猴或者松鼠。 論文合著者之一,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保護和研究主管斯科特表示,這兩個新物種生活在大約5,600萬年前至約6,6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時期,是在恐龍大滅絕後才崛起的生物。其中Edworthia Greggi較早出現,之後Ignacius glenbowensis才接替前者在森林內的位置,分布範圍一度由美國南部到北極高地。可是這個群體最終亦逃不過滅絕的命運。 - hippies - 02-16-2023 (開啟字幕) 你的祖先是什麼人?廣東人、客家人、潮汕人DNA 見證了中華帝國興衰和殖民史,202302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cfzuGwIdg [youtube]O6cfzuGwIdg[/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