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蘇施黃 始終電台最好
#1
(明報) 02月 26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即使不再十八廿二,蘇施黃依然反叛﹕聽眾傳短訊到電台問她賀年食品的問題,她回應﹕「你想我答,我偏偏唔答」;仍未病癒的她,一邊在節目中咳嗽,一邊興奮地分享自己剛剛吃過韓國燒。即使多率性,在人生路上做過電台、音響、保險等行業,現在也修心養性,高呼最愛大氣電波的工作﹕「即使減人工也願意做!」

蘇施黃1978年加入電台,1982至87年,她選擇嘗試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於周末兼任播音人,87年後更全職投身保險業。1999年,她重返廣播界,自此在電台、電視、雜誌等媒體,都見到阿蘇在暢談生活和美食。

從俞琤身上學會處事成熟

「開咪」多年、五十出頭的阿蘇認為,只因為電台工作不沉悶,她才加入廣播界,但最初被委派的工作,就令她不知如何是好﹕「頭3個月我只在播歌,但我不懂介紹音樂,於是就由湯正川寫『紙仔』介紹這些歌,由我來錄音。」3個月後,才開始與楊振耀合作做talk show(清談節目)。她又曾經錄過一些與宗教有關的節目,那時候還未信奉基督教的她,憶述時也不禁流露抗拒的表情。

另一個難忘經歷,是面對亦師亦友的俞琤﹕「記得有一次吃過午飯,大家聚在一起玩scrabble(拼字遊戲),她見我們還在嬉戲,一手把遊戲板打翻,字母滿天飛。」俞琤是阿蘇在電台工作影響最深的人,從俞琤身上,她學會了處事成熟,也學懂了反省自己。

時代轉變 節目內容亦變遷

隨時代轉變,70、80年代的電台節目,無論內容與節奏,已與現在大不相同。阿蘇說﹕「以前商業一台有個節目叫《日日好時光》,全香港最受歡迎。」這個綜合節目內容合家歡,類似《婦女新姿》、《都市閒情》的電台版,反映當時的生活節奏及聽眾口味,都與現在有很大差距,「那時節目講洗衫領的方法,都可以講足兩日!」,現在的電台節目內容比較專門,主題鮮明,例如講財經、論時事等,主持人各有擅場,節目也更有系統。

回憶起剛入行的年代,阿蘇說﹕「那時在電台的人個個都在電台長大,由細做起。當時入行比較重基礎,例如咬字是否正確、發音是否準確、聲音是否動聽。80年代初曾經有差不多900人來應徵,他們要試讀中、英文,即使隔玻璃,面試的評審都不禁大笑,可見(應徵者)水準之低。最終只有3、4個人可以試做。」

傳媒人需要吸納聽眾和觀眾,才可提升知名度。阿蘇說,要做菜做得好,有竅門,但要做一個出色的播音人,則要講天分,有突出的性格才能成功。阿蘇認為,70、80年代的唱片騎師,還有一個方法建立形象﹕「那時候他們播放的音樂,就足以代表不同人的性格,以《六pair半》為例,梁安琪喜歡播rock(搖滾樂),鍾保羅代表流行音樂,一想起關西蒙就想起folk song(民歌)。」那什麼音樂可以代表阿蘇?她答﹕「我不播音樂,只是『齋talk』。」

重返商台 老友教懂什麼是創意

80年代在電台闖出名氣的阿蘇,踏足電視、廣告、主持界,一腳踏多船。現在回想,她有所反思﹕「當時賺錢好像很容易,多人找自己演出,就以為自己『得米』。試過月掙2萬元,但電台出糧只有2000多元。後來,周末做節目也開始接不上,無心機做。」為了抓緊實在的感覺,阿蘇到通利琴行做朝九晚五的工作。即使父母最希望她做公務員或教師,反叛的她都沒有理會,繼續摸索自己的路。

阿蘇於1999年重返商台。她擔心自己的創意不及年輕人旺盛,但廣告界朋友Louis Ng替她打強心針﹕「他教我什麼是創意﹕寫下第一個idea,然後撕爛,扔掉它;然後寫第二個idea,再把它撕爛和扔掉。如是者,第十個idea一定會比第一個好。」Louis對阿蘇說,年輕人通常不會這樣子反覆思考,如此一席話,令阿蘇重拾信心,再闖廣播界。

問到阿蘇最喜歡哪個媒介?她不假思索就答﹕「當然是電台啦!我是個『文盲』,寫專欄的文字,只是小學二、三年級的水平,電視台又有製作人,始終還是電台的創作空間最大,可以做自己勝任、鍾意的事,可以話晒事!」

珍惜電台工作 病倒也堅持上班

經歷過少年的輕狂,令蘇施黃更珍惜電台的工作﹕「即使減人工也願意做!」她現在仍涉獵不同媒體,但心態已變,「以前認為能夠掙錢就是重要,所以曾把電台工作當兼職。」阿蘇強調不可以upset聽眾,即使05年接受乳癌手術,她請假也不超過兩星期,病倒也堅持上班,「好像在紅館開騷,病了不演出會影響萬幾二萬人;若不回電台做節目,可能影響了幾萬,甚至更多的聽眾」。


敬業樂業精神值得讚 :victory:


[ 本帖最後由 hato 於 2007-2-26 23:31 編輯 ]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